支前民工骆有德正清洗着烈士遗体,突然一颤:这咋像我家大儿子呢

松间墨影 2025-01-08 18:16:48

1979年,硝烟弥漫的边境线上,一场保家卫国的战争打响了。

对许多人来说,那是一段充满恐惧和不确定的日子,但对于骆有德一家来说,却是刻骨铭心的痛。

骆有德一家世代居住在云南边境的一个小村庄,生活虽然清贫,但也算得上安宁祥和。

他育有三儿一女,长子骆加明是家里的顶梁柱,也是骆有德的骄傲。

1978年,越南不断挑衅滋事,边境的安宁被打破了。

骆有德亲眼目睹了越南军队对边境居民的暴行,感受到战争的残酷。

在民族大义面前,骆加明毅然决然地加入了保卫祖国的队伍。

1979年2月17日,对越自卫反击战正式打响,骆加明奔赴前线。

作为父亲,骆有德内心充满了担忧,但他知道,儿子是为了保卫家园而战,他必须支持。

为了能为国家尽一份力,骆有德也加入了支前民工的队伍,负责在烈士陵园为牺牲的战士们挖墓坑、清洗和安葬遗体。

每天,骆有德都会看到一批批年轻的战士,他们脸上洋溢着青春的笑容,却说着“烈士陵园见”这样令人心酸的话语。

他知道,这些战士们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为了国家,他们随时准备牺牲自己。

清洗烈士遗体的工作是残酷的。

每天,骆有德都要面对一具具沾满鲜血和泥土的遗体。

他们大多都很年轻,和自己的儿子骆加明年纪相仿。

每当这个时候,骆有德的内心都会涌起巨大的悲痛和对战争的厌恶。

他小心翼翼地清洗着每一具遗体,仿佛是在对待自己的孩子。

一天傍晚,一批新的烈士遗体被送到了陵园。

骆有德和工友们一起将其中一具遗体抬到水泥台上。

突然,骆有德的身体猛地一颤,他看到了那张熟悉的侧脸,和自己的儿子骆加明是如此的相似。

他颤抖着说道:“这……这怎么这么像我家大儿子?” 同村的工友们早就认出了这名烈士,正是骆加明。

为了不让骆有德过度悲伤,他们劝他先去休息,由他们来清洗。

骆有德强忍着心中的悲痛,走到另一个水泥台继续工作。

但他始终无法平静下来,不时地望向儿子的遗体。

最终,他还是忍不住走了过去,仔细地端详着儿子的脸庞。

战争的残酷让儿子的容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乎让他认不出来。

骆有德颤抖地伸进口袋,掏出了一封遗书,上面的署名赫然写着“三连三班班长 骆加明”。

那一刻,骆有德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泪水夺眶而出。

他无法相信,自己与儿子的重逢,竟是以这种方式。

他默默地为儿子清洗了遗体,并和其他民工一起将儿子安葬。

那天晚上,骆有德带着一瓶酒,来到儿子的坟前,默默地坐了一夜。

为了不让妻子承受丧子之痛,骆有德一直隐瞒着儿子的死讯。

他白天继续在烈士陵园工作,晚上则偷偷地来到儿子的坟前,陪伴儿子。

战争结束后,部队凯旋,骆有德也终于可以回家了。

然而,儿子的死讯最终还是被妻子知道了。

看到烈士证明书的那一刻,妻子崩溃了,她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

骆有德只能默默地安慰妻子,并告诉她自己早就知道了。

战争夺走了骆有德的长子,但他和妻子却没有因此而消沉。

他们将女儿送进了部队,希望她能继续为国家效力。

后来,小儿子也参军入伍,并在两山轮战中壮烈牺牲。

骆有德一家,先后失去了三个孩子。

这对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但他们从未后悔过,因为他们的孩子是为了国家而牺牲,死得其所。

他们的故事,是千千万万个中国家庭的缩影,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爱国,什么是奉献。

战争是残酷的,它夺走了无数人的生命,也给无数家庭带来了无法抹去的伤痛。

但正是因为有像骆有德一家这样的人,有无数英勇的战士和默默奉献的支前民工,我们才能最终赢得胜利,守护我们的家园。

他们的故事,永远值得我们铭记。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