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去世以后,我一直想把母亲接到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一来减少她每天在老家睹物思人,二来还能帮我们带孩子,我们也能轻松一些。
父亲刚走的时候,母亲答应了我们的请求,说把家里拾掇拾掇就和我们一起去城里,帮我们看孩子。
母亲来城里的那天下着雨,北方的雨总是倾盆大雨,但很快就停了。在城里,没事的时候家里人都是安静地坐着,通常这个时候,我会看会书,有时候是比较深沉的哲学,有时候就是一本杂志,主要是打发这无聊的时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c1646b223ce2c5479cf34970e2c2f1f7.jpg)
老婆主要是刷手机,一个人窝在沙发上,不时地就被手机里的段子惹得发出笑来。但因为母亲的缘故,她现在笑起来有些收敛了,毕竟父亲刚刚过世,母亲又初来乍到的,她要是太过放肆,反而就有些不好看了。
母亲一个人躲在自己的房里,我也不知道她在做什么,孩子睡着了,她就显得无所适从,不知道这段时间该如何打发。孩子醒着的时候还好,他俩一老一少可以天南海北的说说话,或是打闹一番。
我很多次都想和母亲好好说会话,但话到嘴边又说不出来了。自从上大学离开家,一直到现在,家就成了我生命中的一个名词,可有可无的。偶尔想起或许也只是因为那里还有我的亲人吧!我一直在想,如果有一天,我的亲人都不在了,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与我而言还有什么意义。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db520de7925a5c0eea90cc06a7fd2cd6.jpg)
都说有亲人的地方才是家,原来真的是这样。
母亲在城里呆了三个月左右的时间,一天下班回来的时候,母亲已经收拾好自己的东西,一本正经地对我说她要回老家去。城里不是她这种人能呆下去的地方。
我尽力挽留母亲,但母亲还是决然地要离开,我也只能妥协。我提出开车送她回去,她固执地非要自己坐车回去,说这段路她走了无数次了。
母亲走后,我和媳妇聊天的时候,才发现,在城里这段时间,母亲一直闷闷不乐的,和楼下院子的老头老太太也无话可说,时常一个人发呆,看着怪可怜的。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5d7f7967fe3d2303e81844115f00b65e.jpg)
我记得母亲在老家的时候,生龙活虎的,我们每次回家,她都有说不完的话,还忙着帮我们准备东西,让我们带回城里。
我突然觉得自己有些自私,到底我把母亲接到城里,是为了更好地孝敬她呢?还是为了让她帮我做饭看孩子,或者只是为了接而接呢?
都说人世间最不能等待的就是孝,可我们这代人,其实和这个字一点关系都没有,我们为了自己的生活,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的,从来没有床前膝下的为父母做点什么。反而一直都是在索取,从物质到精神,把她们能给的全都拿了过来。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e130e6b768a5445a7a234855848e5abf.jpg)
我突然明白,其实孝并非是把父母接到自己身边,有时候快乐才是真正的孝顺。她们在那个地方生活了一辈子,突然因为我们所谓的孝顺就让她们离开,生活在自己并不愿意来的地方,这不是孝顺,反而是剥夺了她们的快乐。
我再次回到村里的时候,我看到母亲和村里的人坐在马路边上,有说有笑的,又恢复了原来生龙活虎的样子。
我以后再也没和母亲说过接她到城里生活的话,我知道说了她也为难,不去把好像不合适,去了又不适应,两头为难。倒是母亲以后来城里的次数多了,家里种的蔬菜熟了,她就带些过来,家里的桃子杏子熟了,她也带些过来。每次来都住一晚,和小孙子说说话,偷偷地把自己攒的零花钱塞给小孙子,第二天一大早就回去了。
其实我倒是希望母亲能一直这样,我也能在离开城市的时候,有个来去自如的地方。我现在终于理解“父母在时人生尚有来处”这句话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3/7982e14e5632364705a0eae0127d68b6.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