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疫情,让我认识到生活中这些东西不能缺,否则后果很严重

一段说文唱史 2023-02-21 02:09:08

十月份,兰州又因为疫情全城静默了,这是兰州2022年第三次大规模的疫情蔓延了,也是第三次因为疫情防控在家,啥都无法做的一个月。

新冠疫情从2019年底到现在,一点消停的意思都没有,这三年,说真的普通人过得太难了。有些人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都已经出现了问题,而这还不是疫情之后的综合症,等到疫情真正结束,或许有些事情才能显现出来。那或许是比现在更让人难以接受的结局。

经过三年的疫情,其实每个人都成长了不少,那些曾经以为无论如何都无法放下的东西,其实说放下也就放下了,那些原本以为无法释怀的东西,也在不知不觉中也释怀了、坦然了。如果没有这次疫情,或许我们的生活也好不到哪里去,持续三年了,也没有坏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不过,说真的,这几年疫情对人们的生活影响还是很大的,它让我真正认识到,作为这个社会中最底层的人,必须要思考自己往后的生活了,不为大富大贵,最起码也要保证最基本的生活。所以,从现在开始,把这些能保证生活的东西存起来,那么即便是疫情还继续下去,我们也不至于出现窘境,可以保证最起码的温饱问题。

一是家里要有存粮,至少保证一个月

疫情期间,对城里人的影响远比乡下人要大。生活在城里,生活的一切资源基本都来自于外界,没有自产自足的能力,即便是一把韭菜,也要去市场超市才能买得到,而在农村的话,这些东西都是自给自足的。

我在兰州市封控的这段时间,根本不敢买太贵的菜,说真的,我害怕突然有一天身上一分钱都没有了,一家人恐怕就要饿肚子了。或许很多人说,可以申请政府补助,政府虽然有这个信心,也没这个能力啊!毕竟受困的不止我一家,整个兰州市400多万人口,都是要吃饭的,政府压力有多大,可想而知。

所以,在今年第一次疫情来临的时候,趁着还能外出的机会,我去超市购置了大米、面粉、土豆、白菜这样级别比较低,但能保证最基本生活的东西。虽然生活质量不怎么好,但也不至于让一家人因为没有饿肚子。

民以食为天,任何时候,在家里存些粮食都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城里人,一定要有冬则资舟、夏则资稀的先见之明,否则危机可能随时发生在自己身上。

二是学会存款,再也不能做月光族了

像我这个年纪的人,大都是背着一身的债,主要是房贷车贷,还有孩子的学费补习费之类的。说真的,压力特别大,每天都绷得紧紧的,一点都不敢懈怠。在没有疫情的时候,真的是披星戴月的在工作,就为了能多挣点钱,好好还这些贷款,能保证一家人最起码的生活。可就是这样努力的工作,每个月也一分钱存款都没有,对未来真的是不敢想象。

疫情导致在家封控了好长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都是没有工资的,房贷车贷却一天也不会等你,所以信用卡都已经刷爆了,但信用卡也要还啊!如今逾期已经成了常态,很快信用卡也要被停了。

没钱的日子真的特别难熬,除了生活质量不得不降到最低以外,心里压力真的让人觉得一点盼头都没有。

如果没有疫情,起码还能维持,如今走到这一步,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也不知道该埋怨谁,是自己没本事挣不了几个钱,还是这个世界原本就是这个样子。

之后,努力挣钱还贷款的同时,那些不必要的开支一定要缩减,多多少少也要有自己的存款,否则生活就真的不好过了。毕竟钱在任何时间都是可以解决大多数问题的。

三是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

疫情封控这段时间,很多人都是在家玩手机、追剧或者呼呼大睡了,很少有人利用这段时间学习一些技能,哪怕是学做饭、学着烧烤,这也是一种自我提升啊!

我刚从学校毕业的那会儿,在化工厂上班,那时候还是四班三倒的模式。时间长了,整个人的作息就乱了,我们那个时候基本上是白天黑夜不分,反正这也和我们没什么关系,我们只知道这个时候该上班了,那怕是凌晨一点钟,也要从床上爬起来,走进工厂车间。

到那个时候,不知道是年轻还是有冲劲,在空闲时间,还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我比较喜欢写作,手写的那种,在化工厂上班的那三年,利用空闲时间,我手写了快200万字的小说。虽然没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成为人上人,也没有惊艳任何人,但内心的充实和对生活的期待却是我迄今为止最好的一段时间了。

如今,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我却静不下心来哪怕写一篇散文,一篇读书笔记。偶尔这点评论文章,在头条发布,也没几个人看,真的是很失望,可这份失望却很难改变。

这段时间想了很多,决定还是要坚持自己的爱好,要多读书,多写作,哪怕别人不赏识也没关系,毕竟这些东西不是谁都能看到的。都说怀才就像怀孕,时间久了,总会显现出来的。我真心希望自己也会有被发现的这么一天。

疫情虽然残酷,但终究会过去,而我们的生活还是漫长的,是看不到尽头的,只要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一天,就要承受那些不可预料的艰难。

疫情让人困惑,也让人清醒,有些事情一定要去做,最好为自己多留些操作的空间,那样即便是困惑,也不至于身处绝境。

0 阅读:13

一段说文唱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