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从白富美到孤儿寡母,宝钗不想踩坑却步步走错

小卒话史 2024-09-30 09:40:38

文|小卒话史

薛宝钗是《红楼梦》中极其关键的人物之一,她的一生很悲切。

她长得漂亮,宝玉甚至对其雪白的手臂和纤细的手发出赞叹,说她的这双手如果长在林妹妹身上,自己还能摸一摸。在大观园中,薛宝钗堪称群芳之首。

在行酒令抽签时,宝钗拿到的是牡丹签,签上的字是:任是无情也动人。细品一下,这句签文恰恰也是她的“自画像”。

薛宝钗非常聪明,她遇事冷静,处处得体,不过她城府很深。曹公写群芳写金陵十二钗,每个人都有一幅专属于她们自己的画,并配有一首诗,一诗一画就完整地揭示了这个人物的一生的命运走向。不过原著中最重要的两个“钗”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却同时出现在一幅画一首诗里,研究红学的专家把这种现象叫“钗黛合一”。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林黛玉的画是两棵枯树上系一条白色的带子,薛宝钗是大雪里埋了一支金簪,与画对应的还有四句诗: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很明显,这四句诗就揭示了钗黛一生的命运轨迹。

两人都是才貌双全之人,但薛宝钗却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她更愿意彰显作为一个封建社会女子所秉持的那种温婉淑德,她更原因将自己的才华隐藏。黛玉不一样,她不是个“乖乖女”,封建礼教对女子所规定的那些条条框框,在她身上很难找到,她更愿意率性而活。

有人不解,曹雪芹为何会把这两个后来看似反差很大的人画在一幅画上写到一首诗里,非得是钗黛合一吗?

黛玉和宝钗本是同样一种人,各有各的容貌,各有各的才华,只是慢慢懂事了之后,宝钗选择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这种要求,女子无才便是德,她身上有一种宁静和识大体顾大局,随分从时,能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黛玉选择的是率真而为,从心从情,愿意活出自己想要的样子来,因此大致相同的两个人,在他们成年之后,选择了不同的追求人生方向,因此两人后来呈献给读者的就是不同的风貌。

按照自我意愿去活,自然活得自在逍遥,对比黛玉而言,宝钗却活得累,所以花样年华的宝钗身体并不好,常年就吃一种药,美其名曰冷香丸。

这种药是由春天的牡丹花、夏天的白荷花、秋天的芙蓉花、冬天的白梅花花蕊各取12两,并用同年雨水节令的雨、白露节令的露、霜降节令的霜、小雪节令的雪各12钱加蜂蜜、白糖等调和,制作成龙眼大丸药,放入器皿中埋于花树根下。发病时,用黄柏十二分煎汤送服一丸即可。

研究《红楼梦》的都知道,这种药药性极寒,因为薛宝钗生命里带着一种热毒,体内有热气。诚如歌德所说,那个少女不怀春,但宝钗生在皇商之家,父亲死得早,哥哥不成器,所以振兴家业的重担就落到自己的肩上。作为一个封建社会的女子,她没有自己生命的舞台,她能做到的无非是为一把锁配一块玉。皇帝是权力的集大成者,对他最重要的莫过于那块玉玺,而宝钗进宫的初衷也就是冲着那块玉玺。

所以在薛宝钗十几岁的时候,薛家带着财资浩浩荡荡来到京城贾家,而此行的主要目的可不是走亲戚,而是待选嫔妃,到后宫去像元春那样从此平步青云。这是薛宝钗的人生理想。而要实现这样的理想,就必须收起自己的那点小脾气和小任性,因为这些东西根本不符合封建礼教对女子的要求的标准,因此宝钗这个自律的女子早就下定决心要把身上不好的毛病都改掉,该隐藏的隐藏,该压制的压制,她立志做一个封建伦理道德规范所欣赏的大家闺秀。这是她自己时时刻刻要建立并维护的人设。

宝钗刚进大观园时,那种分寸把握得十分精当,与人相处彬彬有礼,待人接物恰到好处,似乎集合了大观园其他姑娘的全部优点。一个女人不但漂亮而且特别有才华,肯定要遭人嫉妒。

所以宝钗的才华轻易不显现,穿衣也尽量不出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要是实在有所牵扯,就一问三不知。为搞好人际关系,时不时给别人小恩小惠,这一点她尤为擅长。黛玉后来生病时,宝钗去探望,以至于黛玉那样聪明的人,都把宝钗当成了难得的知音。宝钗这种聪慧促使了她对人情世故的早熟。

关于做人,薛宝钗当然是有话语权的。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宝钗从来不穿特别艳的衣服,都是那种半旧半新的冷色调的朴素的衣物。大观园里的蘅芜苑,里面除了种一点花花草草外,整个房间犹如白雪,没有其他一点装饰,她不是没钱,她有钱装饰她的小屋,但她没那么做,因为她要的就是平淡素雅,平淡到极致冷到极致,反而显得高贵,所以无论她日常穿衣还是行事做人,都特别低调。

穿衣淡雅,但是淡并非宝钗的本质,她追求的是“淡极始知花更艳”,以淡求艳,求最艳丽的绽放。

薛宝钗也不是无情之人,她求的那支签叫任是无情也动人,薛宝钗也有着炙热的人生热情,即便她没有表现出来,但她的欲望比其他群芳来说恐怕都要高,因此,曹公笔下的她必须要吃冷香丸,才能把与生俱来的那种强烈的欲望给压制下去。

宝钗心里明白,如果一个人为情所牵挂,在情和爱上耗费太多心力的话伤身体,这与实现她的人生理想是格格不入的,因此她扫除了这些东西。但是真的就心无挂碍了吗?

眼前道路无经纬,皮里春秋空黑黄。

林黛玉咏菊花诗夺了花魁之后,宝钗立马写了一首螃蟹诗。如果说写螃蟹,估计大观园里难找出第二人可以与宝钗相媲美,因为宝钗对人情世故太过洞悉。薛宝钗最大的精明之处恐怕是她很少把真情显露在大家面前,她是超出她年龄的那种成熟,她是特别有权谋的人,她明知道宝玉心中住一个黛玉,可是她依然不放弃,她耐得住寂寞也咽的下苦。

她从一开始就在等待一个时机,最初她把目光瞄准皇宫,皇宫进不去的时候,他就瞄准了这样一个皇亲国戚之家,瞄准了贾府的富家子弟贾宝玉,薛宝钗很钟爱自己的金锁,她的一生都在寻寻觅觅找那个有可能配锁的美玉,所以当贾母选择薛宝钗时,王熙凤采用掉包计最终促成金玉良缘。

王熙凤属于白富美,她根本不愁嫁,但王熙凤做这些宝钗没有一点拒绝的意思,在整个婚礼过程中,她都属于冒名顶替,当宝玉把红盖头揭开的那一刻,宝玉傻了,当即就开始大闹情绪,众人按捺不住,贾母赶紧吩咐上定魂香。

闹到很晚的时候,贾母对宝钗说让他先睡,宝钗只是和衣而睡,很坦然地面对眼前发生的一切。

宝玉大闹是对黛玉满满的情和爱,但是对宝钗却是致命的伤痛。新婚嫁娶是一个人的重要阶段和新的起点,宝钗对自己的未来满怀希望,本以为可以和宝玉有一个完美的结局,本以为可以从此真正成为贾府的少奶奶,可宝玉这么一闹,那就证明在他心里根本没有自己。

可以想象,宝钗肯定是肝肠寸断,心如死灰。而让我们惊诧的是,宝钗竟然可以不动声色,坦然接受这样的残局。也可以理解为,对于这桩婚姻也许宝钗早已有所预料,所以什么情什么爱那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目的达到了。

“忍”字头上一把刀,凡事可以忍,但强扭的瓜不甜,一味的忍真的可以息事宁人,就可以有一个好的前程吗,宝玉最终选择出家,宝钗所有的期许成了镜中花水中月,宝玉给宝钗仅仅留下一个腹遗子,宝钗成了孤儿寡母,她将在等待中度过余生。哪怕同在屋檐下,哪怕共睡一张床,宝玉成了宝钗最熟悉的陌生人,即便宝玉不出家,宝钗注定不会有幸福。

放下执念,珍惜眼前人,让我们做一个有情有义有温度的人。

(图片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13

小卒话史

简介:品读历史、分享历史,感悟不一样的历史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