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枯竭论是西方骗局?形成方式非动物尸体,我们这些年都被骗了

醉卧红尘岸 2025-01-03 15:55:01

“再过十年,全世界将无油可用!”

这是上世纪美国总统卡特在70年代,说出来的预言,这句话一时间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毕竟作为世界上最常见的资源,石油一直都是各个国家最需要的资源,美国更是因此发动了不少的局部战争,为的就是要抢夺这个资源。

然而几十年过去了,如今地球上的石油资源依旧能源源不断的被开采出来,这让很多人突然明白了自己或许是被美国人骗了,石油或许并不像美国人说的那样即将枯竭。

那么石油到底会不会枯竭?美国人的预谋又是什么呢?

石油形成的骗局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石油这个东西,但是却很少有人真正清楚石油的形成过程,我们学习的石油形成方式,一直都是有争议的,甚至直到如今石油到底是如何形成的,还一直都是众人探讨的问题。

在现代科学界,关于石油的起源,一直都有两种不同的观点,有机成因说和无机成因说,其中最经典的就是有机成因说,这也是西方科学家,普遍认可的说法,原因很简单,就是要证明石油的价值。

在他们看来,石油的主要成分是来源于古代的动物身上,是动物身上的有机物,经过漫长岁月才会逐渐形成的,也就是说我们现在使用的石油,其实就是古代动物死后,经过高温高压洗礼最终才形成的。

尤其是在2013年,美国的一个实验,似乎更加认定了这个说法的正确性,他们将藻类放到了密闭容器中,然后模拟地球环境,并加入催化剂,最终获得了类似于石油的物质,这表明了有机成因说是正确的。

但很明显,这样的说法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因为如果石油的成因真就是古代动物产生的,那么整个地球中石油的含量,很明显就是一个随时都可能枯竭的资源,卡特所说的10年挖完也确实非常可能。

只是如今地球上的石油资源,并没有完全枯竭的痕迹,所以之前的理论很多人并不是特别的认可,这就有了之后的无机成因说。

冷战的影响

其实两种学说的产生,也非常符合当时的社会背景,毕竟第一个提出无机成因说的科学家,正是俄国的科学家门捷列夫,作为发现了元素周期律的化学家,他认为石油的产生不是生物产生的化学变化,而是地球自己生成的物质。

也就是说石油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只不过这个过程所需的时间是比较长的,在他看来,石油应该是地球深处的碳和铁发生了化学反应生成的碳化铁,与水产生了反应产生的物质。

另一位俄国的科学家索科洛夫提出的宇宙学理论,也表明了石油的产生应该是一种化学反应,他指出在地球的产生过程中,大气层中充满着各种的烃类物质,这些物质随着地球的冷却最终被岩浆所吸收最终才形成了石油。

很明显两种生成的原因,就是对立关系,这也充分反应了当时美苏争霸对立的状况,要知道对于苏联而言,石油就是他们的命脉之一,当时的苏联人认为,自己的石油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们可以依靠这个资源,打造出各种各样的先进武器装备。

于是为了打脸西方科学家指出的有机成因说,苏联开始在美国认为不可能有石油的地方疯狂打井,最终在德涅茨河盆地中发现了石油,当时科学家打了61口井,其中37口都有石油,这个结果无疑是给西方的一记响亮的耳光。

而且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在当时苏联挖出来的油井之中,并没有发现卟啉分子,这可以说是一种铁证,证明了石油很有可能并非是来自生物的遗骸。

这件事情也让不少国家重新拾取信心,开始在自家寻找起了石油资源,尤其是中东地区,更是因此成为了美国人眼中的宝地,开始各种针对,就是想要从中得到石油资源。

环保骗局

然而随着石油产生的方法逐渐被人们熟知,美国人也渐渐意识到了,从资源方面已经没有可能去遏制其他国家的发展,于是很快另一个关于资源的骗局就开始了。

甚至北极的环境问题,都要算在中国的身上,后面的事情我们都知道了,中国为了环保事业付出了很多,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也是我们如今每家每户都知道的事情。

不过环保却并没有限制中国的发展,中国已经开始尝试利用新能源解决能源问题,通过植树造林来解决风沙问题,中国在世界环保上做出的贡献可以说远超其他国家。

尤其是美西方国家,一边危害着环境,一边指责中国,美国的有害气体泄露,丛林大火,日本排放核污水等等一系列危害环境的行为,他们都觉得无比的正常,反倒是认认真真的保护环境的中国一直保守苛责。

这就是为什么说,这些都是针对中国的环保陷阱,但让这些西方国家没想到的是,中国即使一心致力于环保,但是并没有被环保所束缚,反而借此机会更加的强大。

可以说欧美很多的科技学说,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限制其他国家发展,甚至是道德绑架其他国家,只有自身的力量,强大起来了,我们才能真正的强大。

本文到这里就结束了,喜欢本文的朋友可以点赞关注,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资料:

《为什么说永远等不到石油枯竭的那一天?》_芜花,新能源经贸观察,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对两种石油生成理论的一点思考》_王浩,内江科技,资料来源:中国知网

0 阅读: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