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短一年炎症变癌症?医生提醒:患上2种炎症不能拖,小心癌变

李可乐知识分享 2024-12-09 10:16:49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

炎症是人体应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正常免疫机制,旨在修复受损的组织。

但当炎症持续存在或转变为慢性时,其保护作用可能变成破坏力,对健康带来隐匿且深远的危害。

许多研究表明,慢性炎症不仅会损害正常组织,还可能引发基因突变、细胞异常增殖,最终导致癌症的发生。

尤其是慢性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肝炎,这两种炎症在未及时治疗的情况下,可能逐步发展为胃癌或肝癌,严重威胁生命安全。

被忽视的警告

老刘的脸上带着一丝倦意,刚在街头和老友喝了一上午的酒,这次来医院不过是为了应付妻子的催促。

“医生,近段时间我常常反酸,胃部隐隐有些不适。”老刘漫不经心地开了口,口吻中透着几分随意,医生抬眸看了他一眼,示意他就座。

“做个胃镜吧,”医生简单地交代了一句,老刘虽有些不耐烦,但还是答应了,几天后,他带着胃镜检查报告再次回到诊室。

报告显示,他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同时伴有幽门螺杆菌感染。

“你的胃炎问题不小,这种炎症长期不治可能会癌变。”医生一边作出解释,一边在病历本上记录着。

“建议马上开始治疗,同时改善饮食习惯,少抽烟、少喝酒。”老刘不以为然地点了点头,转身拿着处方单离开了诊所。

但在治疗的过程老刘并没有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他的生活习惯并未改变,依旧是每天一杯烈酒,饭桌上少不了腌制食品和辛辣菜肴。

药物也只是断断续续服用,每次妻子提起,他总是轻描淡写地说,“不就个胃炎嘛,能有啥大事?”

几个月后,老刘的症状开始加重,胃部隐隐作痛,反酸更加频繁,甚至吞咽食物时也感到费力。

但他依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直到有一天,剧烈的胃痛让他彻夜未眠,妻子终于强拉着他去医院复查。

医院的大门口人来人往,老刘坐在候诊椅上,手中的报告单随着他不断摩挲的动作而微微卷曲。

医生拿到报告,眉头紧锁:“你的胃炎已经恶化为胃癌,必须立刻进行手术治疗。”

这句话像一记重锤砸在了诊室的空气里,老刘的妻子猛地捂住嘴,眼眶泛红,老刘却只是默默地看着报告上的字迹,久久未动。

手术安排在一周后,老刘在医院的病房中静静等待,他被要求完全禁食,护士定时为他输液,病房中只剩下机器的滴答声和偶尔经过的医护人员脚步声。

床头柜上放着一盒抽了半包的香烟,是老刘偷偷藏起来的,妻子发现后没有责备,只是把香烟收进了抽屉。

手术当天,老刘被推进了手术室,冷光灯照在他苍白的脸上,主刀医生在他胸前画出切口位置时,他的目光第一次显得有些无助。

手术持续了五个小时,主刀医生和团队精疲力尽地走出手术室,向家属简单交代了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老刘的胃被部分切除,虽然暂时保住了性命,但他不得不面临严格的饮食限制和漫长的康复期。

病房中,他看着妻子为他准备的清淡饮食,目光平静却透着一丝无奈,尽管手术成功,医生也明确告知他,胃癌的复发风险仍然很高。

老刘的故事成为了周围邻里间的一个教训,妻子时常在谈起时摇头叹息:“如果当初他听医生的话,早些治疗,也许就不会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但她知道,一切的假设都已经毫无意义,病房外,阳光依旧灿烂,而老刘的未来却像被阴云笼罩,变得模糊不清。

慢性炎症是癌症的温床

炎症是身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正常防御反应,本质上是为了修复受损组织、清除病原体。

但是某些炎症如果长期存在且未及时干预,就可能为癌症的发生埋下隐患,尤其以下两种慢性炎症,其癌变风险显著增加,值得高度警惕。

1.慢性萎缩性胃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胃部黏膜长期受炎症刺激而逐渐退化的病理状态,这种炎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对胃黏膜具有强烈破坏作用的病原菌,能够引发慢性炎症反应,导致胃黏膜腺体减少和组织萎缩等病理变化。

早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可能表现为胃部不适、反酸或轻微的隐痛,容易被忽视,但如果未能及时控制,炎症可能进一步发展为不典型增生甚至肠化生,这些都属于癌前病变。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全球范围内非常普遍,但其潜在危害常常被忽视,研究表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六倍以上。

尤其是喜欢腌制食品、高盐饮食以及长期吸烟、酗酒的人群,胃部黏膜长期处于刺激性环境中,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大大增加了癌变的可能性。

在慢性炎症的作用下,胃黏膜不断经历修复和更新过程,如果在这一过程中,黏膜细胞发生突变,就有可能导致恶性病变的发生。

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早期发现和治疗是关键。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其主要致病因素,规范的三联或四联疗法能够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从而阻断炎症的持续发展。

患者还应定期进行胃镜检查,以监测胃黏膜的变化,同时改善饮食习惯,避免摄入高盐和腌制食物,这有助于降低胃部炎症的发生率。

2.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是由病毒感染(如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在病毒感染后,肝细胞会持续受到炎症因子的攻击,逐渐导致细胞损伤和坏死。

如果未能及时治疗,炎症将导致肝脏逐步出现纤维化,最终可能发展为肝硬化,而肝硬化是肝癌的主要前驱病变之一。

统计显示,全球约78%的肝癌病例与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直接相关,特别是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持续复制干扰正常细胞分裂,增加基因突变风险。

与其他类型癌症不同,肝癌的早期症状十分隐匿,患者可能仅有轻微疲乏或食欲下降的表现,这使得大多数肝癌患者确诊时已经是晚期,治疗难度显著增加,生存率也随之降低。

为避免肝炎恶化为肝癌,规范治疗与定期监测不可或缺。

乙肝疫苗接种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尤其对于高危人群,如医护人员和新生儿,更应及时接种。

慢性肝炎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和影像学检查,如腹部超声、CT等,以便及早发现病变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远离炎症的健康策略

炎症是人体对外界刺激的一种免疫反应,旨在修复受损的组织并清除潜在的威胁。

但当炎症由急性转为慢性时,这一保护机制可能发生变化,对组织和细胞产生持续性损伤,从而埋下癌变的隐患。

慢性炎症状态下,细胞长期暴露于炎症因子的作用中,可能导致基因突变、细胞增殖失控以及凋亡机制紊乱,这些变化共同构成了癌症发生的基础。

慢性炎症的最大风险在于,组织在反复的炎症刺激下会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

例如,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在长时间的炎症刺激下,可能逐渐演变为癌前病变,如不典型增生或肠化生。

如果这些病变得不到有效控制或治疗,发展为胃癌的风险将显著增加。

同样地,慢性肝炎患者的肝细胞在炎症因子持续作用下,可能经历纤维化、硬化,直至形成肝癌。

长期炎症使细胞更新过程频繁发生,在这一过程中,细胞更容易出现分裂错误或基因突变,最终演变为不可逆的恶性病变。

为了降低炎症引发癌变的风险,最关键的是及时治疗原发性炎症。

对于慢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是主要的致病因素,通过规范的抗菌治疗,可以有效清除幽门螺杆菌,减少胃黏膜炎症的持续刺激。

对于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是抑制病毒复制、保护肝细胞的重要手段,同时,严格按照医生制定的治疗方案,定期检查病情进展,也能有效避免炎症的恶化。

例如,通过胃镜检查或肝脏影像学评估,可以在早期发现炎症是否已向癌前病变发展,从而采取必要的干预措施。

生活方式的改善在预防慢性炎症癌变中同样至关重要。

戒烟限酒是每位患者应遵循的基本措施,特别是长期大量饮酒,会显著增加肝炎患者发展为肝硬化及肝癌的风险。

饮食结构的调整也是控制炎症的有效手段,腌制食物、霉变食物和高盐饮食都可能加重胃肠道的负担,增加胃炎的发生率。

取而代之的是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以及优质蛋白,这些食物不仅有助于减少炎症,还能为身体提供足够的抗氧化物质,修复受损组织。

定期筛查与预防是发现早期病变的关键手段,对于胃炎患者,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并进行针对性治疗可以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病风险。

定期接受胃镜检查,有助于医生及时察觉胃黏膜的异常变化,进而施行必要的干预举措。

肝炎患者则需要注重肝功能监测和肝脏影像学检查,这有助于在疾病早期阶段及时发现纤维化或硬化迹象,避免延误治疗。

同时,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手段,对于高危人群来说,这一点尤为关键。

除此之外,保持良好的心理和情绪状态,也能够有效抑制慢性炎症的发展。

长期的压力和焦虑情绪会削弱免疫系统的功能,导致促炎因子的分泌增加,从而加重炎症反应。

通过规律的作息、适度的运动和健康的生活态度,可以增强身体的免疫力,对抗炎症的负面影响。

如果患者难以自行调节情绪,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或进行心理疏导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式。

结语

慢性炎症的危害在于其潜在的隐蔽性和长期性,对人体造成的损害可能难以逆转,无论是胃部的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是肝脏的慢性肝炎,拖延不治都可能为癌变埋下伏笔。

规范治疗、健康管理和定期检查,可以在炎症早期采取措施,阻止病情恶化,降低癌变风险。

健康从预防开始,每个人都应警惕炎症对身体的威胁,及时关注和干预,唯有科学的治疗与积极的生活方式相结合,才能有效地远离炎症带来的隐患,为健康筑起坚实的屏障。

参考文献:

1 阅读:17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