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镜如夫人撕毁我军的劝降信,北平城工部得知后妙赞:处理真巧妙

火凤焚心傲世间 2025-01-11 17:29:46

1948年的北平,秋风瑟瑟,城里暗流涌动。

我的舅妈李嵩云,一位看似普通的家庭主妇,却在这个关键时刻做了一件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她撕毁了一封信。

这封信可不是普通的信件,而是来自北平地下党,寄给我舅舅侯镜如的。

信的内容,我当时并不知晓,只记得舅妈看完后,脸色平静地将它撕得粉碎。

年少的我,只觉得奇怪,却不明白这看似简单的举动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后来我才知道,我的舅舅侯镜如,这位黄埔一期的高材生,国民党的十七兵团司令,其实一直都是一位潜伏的共产党员。

他早年在上海求学时,就接触到了进步思想,并在黄埔军校期间,经周总理介绍,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他曾参加南昌起义,后因故与组织失联,只能继续留在国民党军队中。

时间回到1924年,那一年,我的舅舅第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当时毛主席在上海担任黄埔军校招生组组长,一眼就看中了年轻有为的侯镜如。

毛主席深入浅出地讲解了革命理念,这番谈话深深震撼了侯镜如,也更加坚定了他的革命信仰。

抗日战争爆发后,侯镜如凭借出色的军事才能,屡立战功,逐渐得到蒋介石的信任和重用。

他先后参加了台儿庄战役、武汉会战等重要战役,并升任九十二军军长。

抗战胜利后,他被任命为北平警备司令,九十二军也驻扎在北平。

随着解放战争的进行,党中央一直试图与侯镜如恢复联系。

1947年,我,李介人,侯镜如的外甥,主动联系上了地下党组织,并表达了为党工作的意愿。

经过组织的考察和培养,我在1948年7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我的任务,就是将一封重要的信件转交给我的舅舅侯镜如。

这封信,与其说是劝降信,不如说是恢复联系的信号。

信中,党中央表达了对侯镜如的信任,并希望他能为解放事业做出贡献。

我知道舅妈李嵩云也了解舅舅的秘密身份,但传递情报毕竟是极其危险的事情,稍有不慎就会暴露。

舅妈的举动,看似鲁莽,实则深思熟虑。

她当着我的面撕毁信件,是为了避免被特务发现,同时,她也清楚地明白了信中的含义。

这撕毁的不仅仅是一封信,更是一份危险,一份牵挂,一份对未来的期许。

在那个充满猜忌和危险的年代,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可能决定生死。

舅妈的智慧和冷静,为后来的一切奠定了基础。

收到消息的侯镜如,开始积极准备起义。

辽沈战役打响后,他被蒋介石任命为十七兵团司令,前往葫芦岛增援。

但他深知,国民党大势已去,只有起义才是唯一的出路。

他先是试图将自己的老部队九十二军调往葫芦岛,但只得到傅作义的一个师,也就是他曾经的二十一师。

他立即安排连襟,当时的二十一师师长,与我商讨起义事宜。

后来,随着傅作义率部起义,九十二军也加入其中。

侯镜如的起义之路并没有就此结束。

在渡江战役期间,他的好友廖运泽起义,并通知他策应318师一同起义。

由于通讯问题,侯镜如未能及时响应。

但最终,在1949年8月,318师成功起义。

为了避开蒋介石的追捕,侯镜如提前前往香港,直到1952年才回到北京。

回望这段历史,我的舅舅和舅妈的经历,如同一部精彩的谍战剧,充满了智慧、勇气和牺牲。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为新中国的诞生贡献了力量。

他们的事迹,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他们的故事也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信仰的力量是如此强大,它能够让人们克服恐惧,坚持理想,甚至付出生命。

而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在特殊时期显得尤为珍贵。

我的舅妈,一个看似柔弱的女性,却用她的智慧和勇气,守护了家庭,也守护了信仰。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变迁,但有些精神,却永远不会过时。

侯镜如夫妇的故事,正是对信仰、忠诚和智慧的最好诠释。

他们的选择,也启示我们,在面对人生的抉择时,要坚守信念,勇于担当,才能最终实现自我价值。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