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说和影视剧中,包拯早已被神化了。他原本只是北宋众多官员中的一个,庞大国家机器里的一枚小小螺丝钉。
不要说放在历史长河中,就说与包拯同时代的精英,寇准、范仲淹、司马光、王安石、狄青等等,他们在国家大事上的影响力都比包拯大。但是这些人如今还停留在历史名人阶段,而包拯则成了家喻户晓、为民做主的包青天。
在影视剧中,包拯不仅刚正不阿不畏强权,上打昏君下打谗臣,还能江湖朝堂两把抓,人间阴间两头管,比皇上都厉害。
但这些事水分太大。《铡美案》,陈世美生活在明末清初,还是个清官。《狸猫换太子》这个故事都是假的,包拯自然不可能审理。《七侠五义》中除了包拯其余人物全是虚构的,通阴阳的《乌盆记》更是经不起推敲。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包拯,究竟断过哪些案子?
《宋史包拯传》中写包拯清正廉洁,在盛产砚台的端州做知府,调任时连一块砚台都不拿。
写包拯不畏强权,担任监察御史时经常弹劾高官权贵,对宋仁宗宠妃张贵妃的伯父更是接连弹劾六次。宋仁宗想躲,包拯拽着皇帝袖子不让走,还喷人家一脸口水。
他还六亲不认,舅舅违法乱纪,包拯把人抓过来当庭杖责。铁面无私,疏通惠民河时发现很多权贵在河边修建私人别墅水上乐园,阻碍了河道畅通。包拯下令不管是谁的产业,违建一律拆除。
包拯只做过一年半的开封府尹,但是他办了一件大事。之前百姓告状要先写状纸,然后把状纸交给牌司,牌司审议通过才能进入诉讼环节。这一过程中牌司的权利太大了。百姓为了伸冤,只能打点。
包拯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直接废除牌司审议这一环节。他在开封府门前放一个大鼓,想告状直接敲鼓就可以了。鼓声很大,官员直接就听见了,牌司想阻扰都不行。
以上这些事情都能说明包拯是清官能臣,但是都和断案没关系。《宋史包拯传》中唯一记载的一次包拯断案,就是小学语文阅读中经常出现的“牛舌案”。
这时的包拯还不是开封府尹,他是天长县知县。一日有百姓来报案,说家里牛舌头被割了。那时没有监控,这事挺难查。包拯想了想,觉得打心理战比较好。
犯罪嫌疑人如果是贪财应该直接偷牛,如果是泄愤,应该直接把牛杀了。现在他偷偷摸摸割牛舌头,就是想看看这家人的后续反应,根据他们的反应来调整打击报复的方法,心理极其阴暗。
包拯说,你回去把牛杀了卖肉,剩下的事情交给我就行了。
古代不允许私自杀害耕牛卖肉,这属于犯罪。苦主把牛杀了卖肉,消息马上传出去,然后就有人来告状了。包拯一看,此人眉眼之间全是算计,脸上暗含得意之色,一拍惊堂木:“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
台下之人吓傻了,愣神之后百般狡辩,但包拯顺藤摸瓜,很快就掌握了证据。
这件案子虽然能证明包拯在断案方面有天赋,但案情并不复杂,涉案人员都是普通百姓,与《狸猫换太子》之类的故事差远了。
但是《宋史包拯传》中只有这么一个案子,一直到包拯墓被发现,专家发现墓志铭上记载了四个案子,分别是“割牛舌案”、“贵臣偿债案”、“?酒醉托金案”、“中官构亭案”。
割牛舌案咱们刚刚讲了,直接说下一个贵臣偿债案。
其实案情也不复杂,就是当时有个权贵吃拿卡要,欠钱不还。老赖就很令人无奈了,何况这个老赖还有权有势,钱基本上是要不回来了。
债主不服气,直接上开封府告状。包拯了解案情后下批文,马上还钱。但是老赖不为所动,有钱也不还,气死你。包拯就把老赖传唤到开封府,当庭对质。
古代的权贵,可能私底下啥事都干,但还是要面子的。如今被这么传唤过来,审案的还是包拯,啥都敢说谁都敢喷的人,万一哪天把这件事捅到皇帝耳朵里,自己的形象就毁了。为了这点钱不值当,于是老赖痛快还钱,案件处理完成。
没有影视剧中一波三折的剧情,甚至连“割牛舌案”中的破案巧思都没有。这个案子,表现的还是包拯不畏权势,为了百姓的利益不怕得罪人。
“酒醉托金案”,从案名就能推断出来大致情节。
两个好朋友,一个能喝酒,一个不能喝。能喝酒的人袖子里有很多钱,怕喝高了把钱弄丢了,就把钱交给不能喝酒的朋友保管,自己放心大口喝酒去了。
第二天,酒醒了,找朋友要钱。谁知朋友说,什么钱?我没拿你钱,没有这回事。肯定是你喝醉了睡梦中梦到的事情,我就说喝酒误事你不听,现在还来诬陷我。
两个超级好的朋友就这样不欢而散,不能喝酒的人一脸无辜,能喝酒的人满脸怒容,到开封府告状。包拯听两人说完,秘密派人拿着官府文书到不能喝酒的人家里取钱。
这些人态度特别强硬,不是来询问案情,是直接拿着证件来取钱,估计表情和现在相关部门查封赃物差不多。已经证据确凿了,不要做无谓的抗争。
这家人看到官差如此笃定,还以为事情已经败露,马上把钱都拿了出来。等到官差回去,妄图藏匿朋友金钱的人也就只能伏法认罪了。
这个案子和“割牛舌案”一样,包拯打的都是心理战术。
墓志铭上记载的最后一个案子,“中官构亭案”,牵扯范围大了点。
北宋或者说封建社会都这样,权贵喜欢圈地。看中一处风景宝地就想占有。他们伪造地契,说这块地是我的,然后盖房子盖度假区,闲着没事就去享受生活。呼朋唤友,排场特别大。
这个案子中的“中官”是宦官,不是名门贵族,但得宠的宦官比名门贵族权利还大,他们也能在宫外买房置地。“中官构亭案”中的宦官就在河边盖别墅,侵占了很多土地,无家可归的百姓就开始告状。
包拯接到报案后自然要派人去查,宦官有恃无恐,说我有地契。但很快证明,这个地契是假的,包拯派人把违建全部拆除。宦官惊呆了,说你怎么能这样呢?意思一下得了。我和谁谁谁是好朋友,你和这些人也是好朋友,四舍五入一下,咱们俩不就是自己人么?
包拯谁的面子也不给,不仅寸土不让拆违建,还给皇上写奏折,最后这个宦官被革职了。
大家看出来没有,包拯墓志铭上写的四个案子,“割牛舌案”和“?酒醉托金案”需要用到一些断案技巧,但案情也不复杂,一个心理战术就搞定了,与小说中跌宕起伏的案件不是一个级别的。
“中官构亭案”和“贵臣偿债案”就更简单了,稍稍查一下就能真相大白。这两个案子体现的不是包拯的断案技巧,而是刚正不阿。
这应该也是包拯从一众历史名人中脱颖而出,被传唱千年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