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写人狐异恋,男主穷酸屡试不中,既是他的故事又在弥补缺憾

读书悟道君 2021-09-08 15:33:13

狐狸在当今时代的声誉并不好,因为它常被人们用来指代第三者插足,实际上狐狸是很冤枉的,因为在上古时代它们可是被当作瑞兽来对待的。

那么,狐狸是如何从瑞兽沦为淫兽的呢?这与蒲松龄以狐狸意象作为《聊斋志异》的主角又有什么关系?且听详解。

从瑞兽沦为淫兽的狐狸到底经历了什么?

上古时期的狐狸,是以图腾的身份出现的,在多神崇拜时期,涂山氏、纯狐氏、有苏氏等部族都以狐狸作为图腾。同时,它拥有一身漂亮的皮毛,机警狡猾,也是人们眼中的祥瑞之兽。

在《吴越春秋》中,传说大禹为了治水,把自己的终身大事都抛诸脑后。有一天,当他走到涂山时,路遇一只九尾白狐,寓意多子多孙。于是大禹便在此地娶了涂山氏,生下了儿子启。

众所周知,夏启废除了禅让制,开启了中国几千年的世袭制度,但是他也逐渐抛弃了大禹节俭的传统作风,开始“淫溢康乐”,“湛浊于酒、渝食于野”,这或许为之后狐狸沦为淫兽埋下了伏笔。

在汉代的画像中,九尾狐与兔、 蟾蜍、三足乌等并列于西王母身边,依旧代表着祥瑞之意。但是到了南北朝时期,狐狸的形象则发生巨大变化。

在六朝时,李逻所注的《千字文》中,写到“周伐殷汤”时,将妲己视作九尾狐。商纣沉溺于酒色,残暴无比。很显然,此时的九尾狐与多子多孙的寓意已相去甚远,反而代表着妖媚惑主的形象。

唐宋之后,狐狸则被彻底妖化。在北宋赵令畴的《侯鲭录》中载:“钱塘一官妓,性善媚惑,人号曰九尾野狐。”,由此可见,九尾狐已完全成为了狐媚惑主、红颜祸水的代名词。明代的《封神演义》,更是将狐狸狐媚惑主的形象推向了高潮,从此翻不了身,彻底沦为淫兽。

但是,为什么到了清代的志怪小说《聊斋志异》,蒲松龄却一反常态对狐狸进行起了赞美呢?

《聊斋志异》里的狐狸精突然变好了

《聊斋志异》是一本志怪小说,其中有大量的人异之恋,有马、猪、猴、蛇、等动物,也有菊花、荷花、柳树等植物,甚至还有夜叉、石头等物品。这些异物以人的形神、性情为主体,同时又融入异类的某些特征,从而形成了人异结合的特点。

但是,在众多的人异之恋中,人们对其中的人狐之恋印象更为深刻。而狐女也是《聊斋志异》中刻画最成功、最有魅力的动物,在蒲松龄的笔下,狐狸不再是淫荡和罪恶的象征,而是爱与忠贞的典范,具有着超自然的灵性,同时也不乏人性中的真善美。

比如《婴宁》中婴宁纯洁无比,爱花爱笑,她不受封建礼教的约束,大胆追求自由幸福的爱情生活。《莲香》中莲香为桑生解独居之苦,还为她事业上带来了好运,帮助他实现了人生理想。《小翠》中的小翠,未卜先知,机敏狡黠,既有动物性,又侍奉公婆,对丈夫一往情深,又有了传统女性的美德,有了人性。

诸如此类的狐女形象还有很多,从中我们也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蒲松龄笔下的狐女大多都是集美貌与智慧一身,而且特别喜欢与独居的白面书生谈恋爱。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打破传统,不走寻常路。

清代是中国古典小说发展的最高峰,《红楼梦》便是在这一时期诞生的巨著。与《红楼梦》有得一比的,就是《聊斋志异》。这两部小说足以代表和总结清代古典小说的发展高峰。

首先,这两部小说都足够通俗,尽管《聊斋志异》是文言文,在语言上远不如白话小说那么通俗,但是它的内容比红楼还要俗气,就是写一些现实社会中人们的生活,真实再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感情。

那么如此通俗的生活场景,如果想要把它写出新意,势必要在形势上花些功夫。《红楼梦》与才子佳人小说有很多相近的地方,但是曹雪芹在书写时,为了不落入俗套,另辟蹊径,他采用了一种独特的写法,以石头作为意象切入到小说中,然后给宝黛二人各自安排了一个神话故事,随后让他们下到人间,演绎了一段虐恋之后,又以悲剧结尾,最后宝玉出家,女娲石回归,在故事立意上显得非常新颖独特。

那么蒲松龄在书写《聊斋志异》时,同样也采用了一种意象的写作方式,即以狐女来代表人世间的美好形象。这其中包含了不少的叛逆因子,首先,狐狸在清代,在以往人们的印象中,形象并不佳,并不具有担当这样一个使命的重任。如果改变人们对狐女的认知,蒲松龄给她们虚构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在这些动人的故事当中,狐女们以她们勤劳、勇敢、智慧和纯洁的一面示人,在曲折离奇的故事中演绎着自己的真情,那是相当打动人的。再加之,古今中外,少男少女们对爱情的向往,对爱情的执着精神,远胜于成年人,感情也最纯洁。

所以,将狐女与白面书生相结合,再加上狐狸在故事中的“反常态”表现,肯定会激起人们读小说的兴趣。

第二,狐女在蒲松龄的世界观里有着另外一层意义。

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山东淄川人。他出生于一个世代书香却功名不显的家庭。父亲广读经史,学问渊博,但却没有考取功名,后弃儒经商。但父亲在思想和文化上对蒲松龄的影响很大,所以他从小就沈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

他自幼好学,19岁时就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了秀才,并得到了山东学道、清代著名诗人施愚山的赏识,在当地很出名。但之后的人生却急转而下,尽管他热衷功名,并希望通过科举考试进入仕途,实现他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但现实却是,考了几十年却连举人也没考中,直到72岁时才被提拔为岁贡生,但那已经没有意义了。

明末清初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是一个黑暗腐朽的时代,连年的战乱和自然灾害,再加上繁重的科税和贪官污吏的敲诈,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深受苦难,很难出人头地。

因此,我们小说中经常会看到了一个屡试不中的白面书生,这其中有着蒲松龄本人的人生经历,为了在虚拟中实现他的个人理想,在他的小说中,他安排了一个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异类形象,一个以狐狸为象征物的救世主形象,通过狐仙的帮助,使得小说中的主人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可以说,在小说中的狐女形象,对于蒲松龄有着一种人生补偿的意义。

综上所述,从两方面解释了狐女在《聊斋志异》中的意义,并通过对狐狸指代性的简单发展史,看到了在蒲松龄笔下狐女们一反常态的表现,这样的写作技巧,确实会让人耳目一新。

0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