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时的曹操机智警敏,擅长随机应变,同时为人任侠放荡,不治行业,颇有些流氓习气,因此当时没人看好曹操。
但总有人慧眼识珠,曹操拜见东汉名臣桥玄时,桥玄大感惊异,他对曹操大加赞赏说:“今天下将乱,安生民者其在君乎!”
意思是,如今天下将乱,能够安定天下的不就是你曹操吗!
桥玄此话说中了曹操的心思,故而曹操将桥玄引为知己,可当时曹操名声不显,桥玄便劝说曹操拜访名士许劭,从他那里得到评语以便扬名。
那么,曹操拜访许劭的过程顺利吗?鄙视曹操为人的许劭又会给出怎样的评语呢?
一、许劭的“月旦评”许劭,字子将,汝南平舆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人物评论家,他喜欢品评人物,赏识不少人,这些人大多得以扬名当世。
比如樊子昭本来是市场上卖头巾的小贩,虞永贤本是田野间放牛的牧童,李淑才则是乡村里种田的农民,后来都是因为许劭的评价而成名。
史书中有这样一句评价,“所称如龙之升,所贬如堕于渊”,由此可见许劭的评价有多大的影响力。
许劭的堂兄许靖同样以品评人物而闻名于世,起初两人喜欢聚在一起评论乡党人物,常在每月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品评,所以汝南有“月旦评”的风俗。
其实,“月旦评”的名声能迅速传播开来,与当时东汉的选官制度有很大关系。
东汉时期的选官制度,包括有察举制、征辟制以及任子制等等,而最主要的自然是察举制,但察举制不像隋朝时期出现的科举制,可以通过考试脱颖而出,形式较为公平。
察举制高度依赖地方举荐,家世显赫者自然占尽先机,其他人要想通过察举入仕,自然要想办法扬名,以引起当权者的注意,从而获得举荐。
因此,名士品评逐渐成为人才选拔的隐形标准,而“月旦评”凭借其强大的影响力,成为士人晋身的“口碑认证”,甚至能直接影响官员举荐。
当然,月旦评本身也饱受讥评,毕竟在一个月内便对人物进行褒贬评价,实在过于草率。
二、曹操的任侠放荡而且,自从许劭和许靖两人关系破裂后,许劭独掌评论,世间舆论对许劭很不满,“月旦评”的热度也随即下降,即“时议以此少之”。
不过,桥玄在劝说曹操拜访许劭时,“月旦评”的影响力还在,前往许劭处求评者络绎不绝,曹操自然也想扬名,于是带着礼物去拜访许劭。
在见到许劭之后,曹操问道:“我何如人?”
许劭自恃当世名士的身份,有些瞧不起不修品行,任侠放荡的曹操,于是就不搭理曹操,没有给曹操出具任何评价。
说起来,许劭瞧不起曹操也情有可原,因为曹操当年有很多行为确实比较“放荡”。
比如曹操小时候“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他的一位叔父看不惯,就多次找曹操的父亲曹嵩告状,曹操因此挨了不少打,曹操心中记恨这个叔父多管闲事。
后来曹操就想出一个妙招,他再次见到叔父时,故意倒在地上歪脸咧嘴,叔父很纳闷,问他怎么了,曹操就回答说忽然得了中风。
当叔父告知曹嵩此事时,曹操又变得和往常一样了,曹嵩质问曹操:“你叔父说你得了中风,难道他说错了吗?”
面对父亲的质问,曹操不疾不徐回答说:“初不中风,但失爱于叔父,故见罔耳”
意思是,我一开始没有中风,只是叔父不疼爱我,所以就被说坏话了。
曹嵩怀疑了起来,自此之后,不管叔父怎么告曹操的状,曹嵩都不再相信,这让曹操更加肆意妄为起来。
三、曹操获得评语的方式《世说新语》中也记载有一个小故事,说是曹操还和袁绍狼狈为奸,两人去看别人结婚,却偷偷潜入主人家的院子里,在半夜的时候大喊有小偷,等里面的人都跑出来查看时,两人却拔刀抢劫新娘。
这样的曹操,怪不得会被许劭看不起了。
按理说,许劭是当世名士,即便看不起曹操,曹操也该对这个名士毕恭毕敬,请求他给自己一个美言,但曹操是什么人?他根本不按常理出牌。
见许劭不肯给他评语,曹操直接动手“劫之”,胁迫许劭必须给他一个评语。
有些手段固然上不得台面,但正是这些手段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形势比人强,许劭无奈之下只能评价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意思是说,你曹操若在太平盛世,是能辅国的能臣,若在乱世,必然是称霸一方的奸雄。
曹操既没有低头哈腰,也没有卑躬屈膝,得到了他想要的评语后大笑着离去。
而许劭对曹操的评语,在此后曹操的一生中得到了充分验证。
在治理才能方面,曹操不畏权贵,严肃法纪,在任职洛阳北部尉时,用“五色棒”处死了奸宦蹇硕的叔父;后来颁布《求贤令》,打破汉末重德轻才的选官传统,吸纳寒门人才……
在权谋方面,曹操的“奸雄”本质尽显,比如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汉献帝迎至许昌,借助朝廷大义名分征讨四方。
又比如曹操一方面诛杀名士边让、孔融,削弱士族反对声音,另一方面又重用荀彧、陈群等士族精英维系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