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30年父亲至死未见,94岁母亲看杂志痛哭:原来我儿是民族脊梁

论芸轩 2025-02-10 14:01:13

1987年,广东汕尾一位94岁的老人,看到杂志上的一位男子时,泪水突然夺眶而出。

原来,杂志上这位核潜艇总师,就是她那消失了30年不曾联系的儿子。

她曾以为是儿子不孝,没想到儿子在为国家做贡献……

30年后的相见

1988年,在广东汕尾,一户人家的门前,站着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他就是64岁的黄旭华。此刻,他脸上写满了悲伤与自责。

他脸上的表情又悲伤又自责,手抬起放下好多次,都没能鼓起勇气,敲响面前的门。

终于,他鼓起勇气敲响了门。屋里传来母亲沙哑的声音,仅仅是这一声,就让他的眼眶瞬间红了,泪水在眼眶里打转。

不一会儿,门缓缓打开。两人目光交汇,刹那间,泪水夺眶而出。老母亲嘴唇哆嗦着,不敢置信地喊道:“儿子!”

黄旭华再也忍不住,上前一步,紧紧抱住母亲。母亲瘦了,背也更驼了,岁月把母亲变成了如今这副模样,他满心懊悔,后悔没能在母亲身边尽孝。

等两人情绪稍微稳定了些,黄旭华扶着母亲走进屋里,母子俩开始讲述,当年的各种事情。

选择改行理工

黄旭华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从小,他就看着长辈们治病救人,对医学满怀憧憬,一心想着长大后也要成为一名医生,救死扶伤。

可在他年少时,国家正遭受战争的磨难。他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看到医生在枪林弹雨面前,虽然拼尽全力,却也无力改变太多,根本无法抵御战争带来的巨大伤害。

那一刻,他心里有了新的想法,毅然决定放弃学医,转而投身理工,他要换一种方式,为国家出一份力。

1945年,黄旭华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功考入国立交通大学,选了造船专业。在学校里,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专业知识,满心期待着能为国家建造坚船利炮。

毕业后,怀着对党的敬仰和为国家奉献的决心,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刚结婚不久的他,却突然收到一条秘密通知,要求他立刻前往北京报到。

他当时也没多想,以为就和往常一样,出去执行个任务,过不了多久就能回来。

所以,他连行李都没怎么收拾,只是简单地跟家人交代了一声,说过几天就回,便匆匆踏上了行程。

可他万万没想到,这一去,竟是长达30年的别离。

阔别家人投身研制

到了北京,黄旭华才知道,组织选中他,要参与研制中国的第一艘核潜艇。

那时,中苏关系陷入冰点,国家想要强大起来,就得有自己的大国重器。黄旭华心里清楚,这是国家赋予的重任,意义非凡。

不过,参与这个任务,就意味着要和家人断了联系,往后的日子,不能再回家跟家人团聚。

这个消息,让黄旭华心里猛地一震,他想起家中新婚的妻子,还有年迈的父母,心里满是不舍。

但犹豫只是一瞬间,他一咬牙,果断答应了。他在心里默默告诉自己,绝不能辜负组织的信任,国家需要的时候,自己必须挺身而出。

就这样,黄旭华和其余28名科研人员,一起奔赴一座荒岛,一头扎进了核潜艇的研制工作里。

可建核潜艇哪有那么容易,当时的中国,连核潜艇长啥样都没见过,更别提图纸了,一切都得靠自己摸索,难度简直超乎想象。

黄旭华可不服输,他铁了心,再难也要把核潜艇造出来。

从那以后,他没日没夜地统计数据,那时候条件艰苦,没有现在的电子设备,不管核对什么数据,做什么计算,全靠人工一笔一划地核算。

这可容不得半点差错,稍微一个数据不对,整个工程就可能前功尽弃。

荒岛上的日子也不好过,物资匮乏,生活条件简陋,他们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的生活。吃的是粗茶淡饭,住的是简易的房子,夏天热得像蒸笼,冬天冷得像冰窖。

可黄旭华和同事们都没打退堂鼓,日复一日地坚持着。在那片荒岛上,他们怀揣着满腔热血,在艰难中摸索前行,只为了造出中国自己的核潜艇。

研制很成功

在荒岛上潜心研制核潜艇的日子里,黄旭华的父母一直被蒙在鼓里,他们完全不知道儿子到底去了哪里。

老两口思儿心切,一封又一封地给儿子写信,那些信件承载着无尽的牵挂与思念,跨越万水千山来到黄旭华手中。

可他只能把这些信小心翼翼地收起来,满心无奈,却一个字都不能回。

他心里清楚,自己的工作是国家机密,哪怕透露一点消息都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只能狠下心来,把对家人的思念深埋心底。

研制工作进入了最关键的时刻,黄旭华收到了父亲去世的噩耗。那一刻,他感觉天旋地转,泪水夺眶而出。

他多想立刻回到家中,见父亲最后一面,尽一尽为人子的孝道,可眼下的工作,同样容不得他有丝毫懈怠。

他强忍着悲痛,朝着家乡的方向,默默地给父亲磕了个头,道了歉,然后又转身投入到紧张的研制工作中,连父亲的葬礼都没能回去参加。

终于,黄旭华和团队多年的努力有了回报。1970年,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成功下水,那一刻,所有人都欢呼雀跃。

可黄旭华知道,这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核潜艇的下潜试验,才是重中之重。1988年,64岁的黄旭华,带领团队准备进行核潜艇下潜300米的试验。

这可不是小事,当时美国的核潜艇下潜都失败了,艇上129名人员全部牺牲。

得知黄旭华要亲自参与下潜,大家都十分担心他的身体。可黄旭华态度坚决,他说要对团队负责,而且对自己设计的核潜艇充满信心。

下潜那天,整个团队的人都紧张得不行,有的人甚至提前写好了遗书。黄旭华却异常冷静,他全神贯注地盯着各项数据,一丝不苟地记录着。

随着深度的增加,潜艇里的气氛愈发凝重,终于,潜艇成功下潜到300米。那一刻,欢呼声瞬间打破了紧张,他们成功了!

试验成功后,黄旭华才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见到了阔别30年的老母亲。

付出得到相应回报

当然,黄旭华这些年的贡献,也是收获了应有的回报。

他先后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和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14年,他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19年,更是荣获国家最高荣誉“共和国勋章”。

这些荣誉,是国家对他的高度认可,也是他一生奉献的见证。

有人问他,30年没能回家孝顺父母,心里头后悔不?黄旭华没有丝毫犹豫,坚定地说:“忠于国家,就是孝顺父母!”

在他心里,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为了国家强大,他甘愿牺牲自己的小家。而他最要感谢的,就是自己的妻子。

在黄旭华消失的那些年,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落在了妻子一个人肩上。

妻子毫无怨言,默默操持着家里的一切,把老人照顾得妥妥帖帖,把孩子拉扯长大。那些艰难的日子,她一个人扛了过来。

到了晚年,黄旭华终于能陪陪妻子,两人一起在夕阳下散步,聊聊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结语

2025年2月6日,黄旭华在武汉逝世,享年99岁。

他把一生都献给了祖国,用自己的智慧和汗水,为国家筑起了一道坚固的海防长城。他的名字,将永远铭刻在共和国的史册上,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和铭记 。

参考资料:

北京日报——黄旭华同志逝世

南方都市报——追忆揭阳籍院士黄旭华:献身核潜艇事业,曾捐逾千万奖励人才

极目新闻——黄旭华院士曾隐姓埋名30年没回家,当母亲得知真相泪流满面,劝其他子女别怪“老三”不孝

免责声明:本账号部分图片和内容,都来自官方媒体或互联网,如果存在侵权或其他任何问题,请联系我们立马删除,为了增加文章的可读性,一部分进行了润色,如有雷同,请不要当真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