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了一定要娶她!”
1990年,十四岁的撒贝宁看着电视里面的小姑娘,对父母放下了豪言壮语,煞有其事。
视线聚集,荧幕上的“婉君”实在是令人心疼。
扮演者金铭不过9岁,凭借此角家喻户晓,随后戏约不断,爆红之下竟是18岁选择考北大。
自断前途备受非议,如今44岁的她依旧单身,转型失败、容貌大变,她到底是怎么想的?
年少成名
在一档节目中,撒贝宁自爆年少的“梦中情人”,金铭被推至台前,重新引得大众关注。
她在9岁时参演了台湾与大陆联合推出的第一部电视剧《婉君》,作为小女主角,圈粉无数。
天真可爱的表现与模样,出现不过一集就夺走了所有人的视线。
随之,观众的信件开始如雪花般纷至沓来,全国的人们都很是喜欢她,这令金铭及其家人始料未及。
参演此片纯属偶然,金铭在1980年出生于北京一个工人家庭,父母对其着重培养,三岁时便送她去学了体操。
小小年纪便很能吃苦,偏偏性子又强不肯服输。
5岁时又被送去了银河艺术团学习歌舞,古灵精怪的性子和过硬的基本功使其备受老师的喜爱。
时值1989年《婉君》剧组招聘演员,老师便将金铭介绍了去,导演一眼就看上了这个灵动的小姑娘。
就此,金铭成了家喻户晓的“小婉君”,此后又在《雪珂》、《青青河边草》等剧中担任重要角色。
不得不说,琼瑶对金铭有所偏爱,甚至为了她直接改剧本、加戏份,这等偏爱还体现在对其父母的包容上。
对于金铭入组拍戏,其父母一开始是非常担忧的,但也不想刻意阻碍她去认识这个世界,随之答应。
但片酬多少可以不计较,剧组必须要配备一名老师。
金铭年纪尚小,以后的路谁都看不到,知识才是她傍身的法宝,学到的就是自己的。
琼瑶没有拒绝,就是辛苦了金铭,拍完戏后还不能休息,听课、写作业令其分身乏术。
但实话说,对于学习她是热衷的。
金铭很喜欢待在学校里,即便是在拍戏期间她的学习成绩也从未掉队,从优秀生到三好生,最后还成了北京市的小标兵。
如此实力使得她更受欢迎,两岸人们对于金铭是一样的喜欢,也难怪十四岁的撒贝宁移不开眼。
步入中学后,金铭便有意识的减少拍戏,专注于学业才是她要做的事,她想要走走演员之外的路。
面对艺校的直通免考,她并没有心动的选择。
在所有人的注视下,金铭选择了报考北京大学国际关系专业,这与表演可谓是一点儿都不沾边。
其父母当时顶着很大的压力,甚是做好了送她出国留学的准备,一旦高考发挥失利,将是铺天盖地的指责。
明星人物自然受到的关注颇多,众目睽睽下金铭也不免紧张,可是她不想自己只有演员这一条路可走。
压力是有的,但她必须为自己的未来负责,少年人就是要多尝试,青春的容错率是很大的。
为了置之死地而后生,面对多个高考志愿的填报,金铭就如同复制粘贴一样,她一旦决定便一往无前。
光环之下的选择
报考北大,放在一般人的身上确实是加分项,但是“小婉君”留给观众的印象实在是太大了。
金铭未免没有做赌的成分,好在她赌赢了。
1999年顺利进入北大读书,所学也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她很是开心,一时对外界议论难有顾及。
观众失望是必然的,明明艺考免试,人正当红,即便是北大如此名校,想来也救不了她的热度。
这不就是自断前途,大多数人都对金铭的选择不看好,可她有自己的想法,专心学习。
大学四年转瞬即逝,2003年毕业的她并没有从事外交方面的工作,而是转身进了中国煤矿文工团。
成为职业演员的金铭,身上热度不比从前。
且当年的“小婉君”已经长大,女大十八变,她早已和观众心中的模样有了偏差。
慰问煤矿工人她演出不断,随后正式签约公司成为艺人,可是大多数人并不买她的账。
参演的电视剧不温不火,甚至好多人都没有认出来,很显然,当年那个人见人爱的小姑娘“长残”了。
面对这种说法,金铭是不认同且不在意的。
观众自有观众的解读,她只要做好自己就够了,虽然没能长成大家所希望的样子,但她活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除了参演电视剧,金铭在2007年亮相选秀节目担当评委,一出场着实吓坏了众人。
“胖”也成了众人争相指摘的问题,对于这些起伏不断的争议,她在后来都做了解释。
妆容是节目需要,胖是镜头角度,金铭自己内心是接受的,外界的评论实际上她并不在意。
名校毕业,她现在有工作且能赚钱,生活是自己喜欢的,金铭无须活给任何人看。
虽然历经两段无疾而终的感情,但她并非就活得失败,恰恰相反,这让她看清了生命中并非只有爱情。
人生是自己的,她拍摄电视剧,发布专辑,热心公益,参加女性健康活动……多处镜头上都有她的身影。
面对采访,金铭表示自己这么多年一直都在和琼瑶阿姨保持着联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规划,演戏出名随缘就好。
她并非要求自己必须大红大紫,如今44岁单身也是金铭自己的选择,活得自在就很好。
有知识有人脉,转型失败和模样大改的评价并不能阻挡她的脚步,都是要继续往前走的。
在镜头面前直言不讳,不少采访记者对她议论很多,金铭不改其言,她只想要做自己。
参考资料:金羊网《金铭采访坦然回应转型:大家都戴有色眼镜看我》
南都周刊《小婉君金铭:我为何放弃艺考读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