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话翻译
落花生,也叫油、长生果。
《福清县志》记载:落花生出自外国,以前本地没有,藤蔓在园中生长,花谢时,花中心有丝垂入地下结果,所以叫这个名字。

一个荚里有二到三粒果实,炒着吃味道很香美。
康熙初年,僧人应元前往日本寻找种子寄回,也可以用来榨油。
现在福建省所产的落花生,以兴化产的为最佳,叫黄土花生,味道甜而且颗粒饱满;
台湾产的叫白土花生,味道涩而且颗粒细小,用它煎东西不容易熟,吃了会让人腹泻,也叫土豆。
《汇书》记载,近来有一种叫落生花的,茎和叶都类似豆科植物,花也像豆花但颜色是黄色的,枝条上不结果实,花落到地上就在泥土中结果,也是奇特的东西。
果实也类似豆荚但稍微坚硬些,炒熟了吃,有松子的味道,这种都是从福建传来的。

《物理小识》记载:番豆名叫落花生、土露子,二、三月种植,一畦不过种几颗。长出来的枝像蕹菜、虎耳藤,把横枝用土压住,藤上开花,丝落到土里结成果实,冬天后挖开土取出。
外壳有纹路,豆子是黄白色的,炒熟后甘甜清香,像松子的味道。
又说,番豆的花穿过空间入土结豆,应当能通润脏腑。
《酉阳杂俎》记载:还有一种形状像香芋,藤蔓生长,种植的人搭个小棚让藤蔓攀爬,花开后也落到土里,结的果实像香芋,也叫花生。
《花镜》记载:落花生又叫香芋。牵引着藤蔓生长,叶子分叉,开小白花,花落到地上,根就结出果实,连着丝牵引,土里果实累累不断,冬天结束后挖掘出来煮着吃,香甜可口,浙江南部多有出产。
《万历仙居县志》记载:落花生原本出自福建,近来才得到种子种植。
《岭南随笔》记载:花和叶不相见的,是换锦花;荚和蒂不相见的,是落花生。
种植方法:用沙子压住横枝,藤蔓就会生长,花不会结荚,荚长在根茎之间,也叫落花生。
《逢原》说:长生果产于福建地区,花落到土里就生长结果,以前从来没有过,近来才出现。味道甘甜,气味清香,能健脾胃,饮食难以消化运化的人适合吃。有人说,落花生和黄瓜相反(不能一起吃),我曾经把二者一起吃,没有受到什么危害,因此把这事写出来。
花生壳,韩柳生说,焙干研成极细的粉末,沾到人的身体上,碰到肉就会奇痒无比。我(敏)按:刘启堂经验秘方说:长生果又叫落花生、落地生,不能和黄熟瓜一起吃,吃了马上就会死。黄熟瓜就是香瓜,不是那种长而白色可以腌着吃的黄瓜,这才知道民间流传的说法有误。《雨蓑翁食物便览》说:香芋又叫落花生,长期服用多生男丁。
多吃可以治疗反胃。然而它的性质会动火生痰,普通人只适合少吃。
《从新》说:味道辛甘而且香,能润肺补脾,平和可贵。《食物宜忌》说:性质平和,味道甘甜,能舒脾;
《广志》说:能暖胃;《药性考》说:生着研碎用,能化痰;炒熟用,能开胃醒脾滑肠。干咳的人适合吃,能滋润燥火。
按:落花生,是花谢后落到土里,感应土气结成果实,所以有入脾和胃的功效,又能通肺气。曾经见到兴化县令王翁的一个儿子,非常喜欢吃这个东西,后来患了软瘫,这难道不是动火生痰的明证吗?近来见到有人把花生放在糖汤里煮,浸泡在酱油里用于素斋,这样更会生痰,老年人尤其不适合多吃。
俞友梁有个让胡须变黑的简便方法,只用落花生的净肉,炒到极其焦黑,研成极细的粉末,用来捻胡须,一、二天后,胡须颜色黑得像漆一样。
对于四日两头疟(也就是三阴疟),安定臣说:以前曾经患这种病,各种药方都治疗不好,有人教他服用炒熟的花生,每天吃一、二两,不到半个月就痊愈了。
玉神庵的尼姑清慧说,人们说吃花生会生痰,有一个大户人家的妇人咳嗽痰多,医生束手无策,庵里的尼姑劝她吃花生,每天吃二、三两,渐渐觉得痰少了,不到半年,吃了二十多斤花生,咳嗽和痰喘都消除了,想来这也是一种从治的方法。童鹿说,花生本来就有化痰的功效,我家凡是患咳嗽的,只用生花生去壳和膜,取净肉冲汤服用,咳嗽自然就好了,这难道不是它化痰的功效比瓜蒌、贝母还好吗。世人用火炒着吃,反而会生痰。另外,凡是被马踢伤的人,忌服花生,吃了会让疮伤更加疼痛。
花生油,也叫果油,颜色白,味道甘平,气味腥,能滑肠下积,油腻阻隔生痰。
众僧人已经领会识大师的意思,更不敢争论,依法修行,一起礼拜。这时大师表示不求在世久留,上座法海上前说:“大师,大师您去世后,衣钵和佛法应当传给谁?”大师说:“佛法已经传付了,你不必问。我去世二十多年后,邪法混乱,迷惑我的宗旨,会有人出来,不惜生命,判定佛教的是非,确立宗旨,那就是我的正法。衣钵不应该再传。你若不信,我给你诵读先代五祖传衣付法的颂词。如果依据第一祖达摩的颂词意思,就不应该传衣钵。听我给你诵读。”达摩和尚颂词说:“我本来来到唐朝,传教拯救迷惑的众生,一花开出五叶,结果自然成就。”
第二祖惠可和尚颂词说:“本来因为有缘有地,从地里种出花生,当本来愿没有地时,花从哪里生长。”
第三祖僧璨和尚颂词说:“花种虽然因为地而生,地上种出花的变化生长,花种没有固定的生长性,对于地来说也没有固定的生长。”
第四祖道信和尚颂词说:“花种有生长的特性,因为地种出花生,先前的缘分不契合,一切都不会生长。”
第五祖弘忍和尚颂词说:“有情来种下种子,无情时花就生长,无情又没有种子,心地也没有生长。”
第六祖惠能和尚颂词说:“心地含有情种,法雨降下花就生长,自我的花情种,菩提果自然成就。”
能大师说:“你们听着,我作两首颂词,取达摩和尚颂词的意思。你们这些迷惑的人依照这颂词修行,必定能见到自性。”第一首颂词说:“心地邪花开放,五叶随着根生长,共同造作无明之叶,见被叶风吹动。”
第二首颂词说:“心地正花开放,五叶随着恨生长,共同修行般若智慧,将来成就佛的菩提。”
爆款文章:《落花生:平凡果实的多元世界》
在植物的世界里,落花生虽没有娇艳的花朵和伟岸的身姿,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在人们的生活与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从起源来看,落花生像是一位远道而来的使者。它来自外国,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走进中国的土地。康熙初年,僧人应元从日本觅种寄回,开启了它在华夏大地繁衍的篇章。不同产地的落花生各具特色,兴化的黄土花生,味甜粒满,如同大自然慷慨的馈赠;台湾的白土花生,虽味涩粒细,却也有着自己的故事。
落花生的生长过程充满了奇妙。它花谢入土结果的特性,仿佛是与大地进行着一场神秘的对话。“花不生荚,其荚别在根茎间”,这种独特的生长方式,让它在植物界独树一帜。它的藤蔓、花朵、果实,每一个部分都演绎着生命的传奇。
在食用方面,落花生更是展现出了多面性。炒熟后的它,散发着甘香的味道,像松子般诱人,既能满足人们的味蕾,又有着健脾胃、润肺补脾等诸多功效。然而,它也并非完美无缺,多食会动火生痰,这就像是一把双刃剑,提醒着人们要适度享用。从治疗翻胃到辅助治疗疟疾、咳嗽,落花生在民间医疗中也有着自己的用武之地。不同的食用方式,也带来了不同的效果,生用可下痰,熟用能开胃,可若是火炒,反而会生痰,其中的门道,蕴含着古人对食物特性的深刻理解。
落花生不仅在饮食和医疗上有着重要价值,还在文化领域留下了印记。在禅宗的传承中,它被融入到颂词里,以一种隐喻的方式,传达着深邃的佛法智慧。从达摩祖师的“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到惠能大师的“心地含情种,法雨即花生”,落花生成为了佛法教义阐释的一个独特符号,在宗教文化的天空中闪烁着别样的光芒。
落花生,这一平凡而又不平凡的果实,它见证了岁月的流转,承载着人们生活的点滴与文化的传承。它以自己的方式,诉说着自然与人类、物质与精神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等待着人们去不断探索和发现它更多的奥秘。
诗歌:《落花生的咏叹》
来自异域的精灵,
落花生,在华夏扎根。
兴化的甜,台湾的涩,
编织着大地的诗韵。
花谢入土的奇妙,
是与大地的私语深聊。
藤蔓、花朵与果实,
演绎生命的神秘舞蹈。
炒熟的香,似松子的味道,
健脾胃,润肺把功表。
可动火生痰的告诫,
在舌尖上画下界限的牢。
在医疗的角落闪耀,
疟疾、咳嗽也有它的妙。
生熟之间的功效变幻,
是自然藏起的珍宝。
在禅宗的颂词里飘,
佛法的智慧它来表。
心地的花,法雨的浇,
菩提的果,在词间萦绕。
落花生,你是平凡的骄傲,
在生活与文化里闪耀。
用你的多样,你的奇妙,
诉说着岁月的歌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