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猫正传之铁砚书生王昶

书竹随心过去 2025-03-18 04:45:58

《铁砚书生:王昶的宦海与文心》

白话译文及注释

王昶,字德甫,江苏青浦(今上海青浦)人。乾隆十九年(1754年)进士。乾隆南巡时召试,授内阁中书(从七品),充军机章京(正四品)。三迁至刑部郎中(正五品)。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查办两淮盐引案,前盐运使卢见曾(从三品)获罪,王昶曾在卢家任教,因漏言被夺职。云贵总督阿桂(从一品)征缅甸,王昶自请从军。乾隆命大学士傅恒(正一品)督师,后以理藩院尚书温福(正二品)代阿桂,皆以王昶佐幕府。温福移师讨金川,王昶从征,疏请叙功,授吏部主事(正六品)。后复从阿桂平定大小金川,再迁郎中。刑部侍郎袁守侗(正二品)按事四川,奏王昶治军书有功。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金川平,擢王昶鸿胪寺卿(正四品),仍充军机章京。三迁左副都御史(正三品),外放江西按察使(正三品)。数月后丁忧归。起复直隶按察使(正三品),未赴任,改陕西按察使。

陕西十年

值回民田五叛乱,王昶缮守具、佐军需,疏请清保甲、禁民间蓄军器。迁云南布政使(从二品)。河南伊阳民杀知县,窜陕西境,王昶赴商州(今陕西商洛)督捕。事毕入觐,自陈疲惫乞改京职,乾隆温谕慰留。任云南布政使期间,撰《铜政全书》,求调剂补救之法。旋调江西布政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内迁刑部侍郎(正二品),屡命赴江南、湖北谳狱。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以老乞休,乾隆许之,谕俟春融归里,王昶遂以“春融”名堂。嘉庆元年(1796年)诣京贺内禅,与千叟宴。四年(1799年)复诣京谒乾隆梓宫。十一年(1806年)卒。

文学成就

王昶工诗古文辞,通经,读朱子书,兼及薛瑄、王守仁之学。蒐采金石,评选诗文,著述传世。

【铁砚书生:王昶的宦海与文心】

一、江南才子的军机处岁月

乾隆十九年的殿试考场,王昶的策论让考官们眼前一亮。这个来自青浦的书生,以一篇《平缅十策》震动朝野。当他跪在养心殿谢恩时,乾隆帝看着这个年仅三十二岁的年轻人,突然想起自己当年初登大宝时的雄心壮志。“好好干,朕的军机处需要你这样的人才。”皇帝的话让王昶热血沸腾,他不知道,自己即将卷入一场改变命运的风暴。

二、盐引案的血色牵连

乾隆三十二年的扬州盐运司衙门前,王昶望着卢见曾的囚车发呆。这位曾经的座上宾,如今因盐引案被判斩监候。“德甫,快走!”卢见曾的家人塞给他一封密信,“有人要拿你问罪!”王昶的靴底在青石板上打滑,他知道,自己的仕途即将迎来转折点。

三、金川战场的笔杆子

乾隆三十七年的大渡河峡谷,王昶的墨水瓶在马背上颠簸。温福将军的帅旗在风中猎猎作响,他的笔尖却始终颤抖——这是他第一次面对真正的战场。“李中堂,这是最新的军报。”他将奏折递给阿桂,突然被一颗流弹擦过耳际。“德甫,怕了?”阿桂笑着拍他的肩膀,“你的笔杆子,比刀还利。”

四、陕西十年的治世智慧

乾隆四十六年的西安城墙上,王昶望着回民起义的烽火。他的佩刀早已生锈,却仍坚持每天擦拭。“大人,保甲法推行不下去啊!”属吏哭丧着脸。王昶突然抽出佩刀,在城墙上刻下“清保甲、禁军器”六个大字:“就这么办,出了事我担着!”

五、云南铜政的生死博弈

乾隆五十年的东川铜矿,王昶的官服被汗水浸透。他的脚下是堆积如山的铜锭,眼前却是堆积如山的账本。“李大人,这铜政全书该怎么写?”师爷小心翼翼地问。王昶突然抓起毛笔,在账本上写下“开源节流”四个大字:“就这么写,就算丢官,也要为子孙留条路。”

六、春融堂的最后时光

乾隆五十八年的青浦老宅,王昶坐在“春融堂”里,望着窗外的梅花。他的官服已经褪色,却仍坚持每天穿戴整齐。“老爷,京城来信了。”家人递上一封信。王昶拆开一看,是乾隆帝的亲笔御批:“春融归里,朕心甚慰。”他突然老泪纵横,想起三十年前在军机处值房的那个雪夜。

【历史回响】

王昶的奏折里藏着帝国最后的清廉:盐引案的牵连、金川战场的军报、陕西十年的治策、云南铜政的全书。当他在春融堂烧掉那些弹劾和珅的密折时,没有人知道,这位铁砚书生的墨水瓶里,还藏着一个清官的赤子之心。而紫禁城里,乾隆帝摩挲着王昶的《春融堂集》,突然发现字里行间,藏着一个时代的缩影。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