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准备工作简直可以用“灾难”两个字来形容。一个65升的登山包,被我塞得满满当当,像一块巨石压在我的背上。沉甸甸的单反相机、厚重的衣物、各种“必备”的物资,总重量超过了30斤!相比之下,队友们轻装上阵,10斤左右的背包让他们健步如飞。我就像一只背着壳的蜗牛,在起跑线上就已经输了。
凌晨五点,天空还是一片墨黑,我们这支“朝圣大军”摸索着踏上了征程。头灯的光束在寒冷的空气中划出一道道微弱的光线,呼出的白气瞬间凝结成冰晶,仿佛置身于一个奇幻的冰雪世界。彼时,我心中充满了兴奋和期待,对即将到来的挑战跃跃欲试。
现实很快给了我一记响亮的耳光。海拔从4600米一路攀升到5680米,相当于在高海拔地区跑一场马拉松,这可不是闹着玩的。沿途的风景确实美得令人窒息,雪山巍峨,圣湖静谧,但我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在呼吸上,哪还有心思欣赏美景?每走几十米,我就得停下来大口喘气,感觉肺部像一个破旧的风箱,发出刺耳的嘶鸣。
我亲眼目睹了一对藏族父子,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和一个五岁的女孩,他们背着简单的行囊,亦步亦趋地跟随父亲的脚步,小小的身影在广袤的大地上显得格外坚定。那一刻,我内心充满了敬佩,觉得自己之前的抱怨和痛苦是多么微不足道。孩子们尚且如此,我一个成年人又有什么资格叫苦连天呢?
我还记得在路上遇到一位独自转山的老人,他步履蹒跚,却眼神坚定。我上前与他攀谈,得知他已经转山十几次了。他说,转山不仅是一种修行,更是一种对生命的感悟。他指着远处的冈仁波齐峰,告诉我:“当你克服了身体的极限,到达终点时,你会发现,你战胜的不仅仅是高山,更是你自己。”老人的话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对转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最艰难的时刻莫过于攀登卓玛拉垭口。海拔4800米以上,空气稀薄得令人窒息。每迈出一步,都感觉像背负着一座大山。我的双腿像灌了铅一样沉重,背包的重量更是压得我喘不过气。登山杖成了我唯一的依靠,我一步一步地向上挪动,仿佛一只缓慢爬行的蜗牛。
我感觉自己就像一只被困在蜘蛛网上的昆虫,越是挣扎,就越是无力。我甚至开始怀疑自己能否活着走下去。就在我快要放弃的时候,我想起了出发前朋友的鼓励,想起了家人期盼的目光,我咬紧牙关,告诉自己:一定要坚持下去!
经过12个半小时的艰苦跋涉,我们终于到达了营地。迎接我们的并不是舒适的休息环境,而是一个拥挤不堪的小木屋。十张木板床挤在一个不到10平米的房间里,屋顶的缝隙里呼呼地灌着冷风。海拔5200米,外面还在下雪,我感觉自己就像掉进了一个冰窖。
那一刻,我真想放弃一切,立刻回家。但是,转念一想,我已经走了这么远,付出了这么多,怎么能轻易放弃呢?我裹紧睡袋,蜷缩在木板床上,听着风雪的呼啸,内心五味杂陈。
在营地,我还遇到了一位来自欧洲的旅行者,他告诉我,他已经被冈仁波齐的魅力深深吸引,计划在这里待上一段时间,深入了解当地的文化和风俗。他兴致勃勃地向我介绍了他接下来的行程安排,以及他对藏传佛教的理解。他的热情和对不同文化的尊重,让我深受感动。
36小时,53公里,我的冈仁波齐转山之旅,与其说是一次身体的挑战,不如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我经历了从兴奋到绝望,再到重生的心路历程。我深刻体会到了“人间不值得”的无奈,也感受到了“值了”的释然。
站在雄伟的冈仁波齐峰脚下,我感到无比的渺小,却又充满了力量。我战胜了恐惧,战胜了极限,也战胜了自我。这次转山之旅,将成为我生命中一段难忘的记忆,它教会我珍惜生命,敬畏自然,也让我对信仰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如果有人问我下次还来不来,我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来!因为,有些风景,只有经历过,才能真正体会到它的美丽;有些挑战,只有战胜过,才能真正感受到生命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