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观念错误,瘦到死,16岁虎操作令成年人咂舌,这部9.6分看看吧

为赤道唤来雪花 2023-09-02 19:01:58

前不久,一条“父亲突发心脏骤停儿科医生飞奔抢救”的新闻登上热搜。

事件起因是一位父亲在陪儿子看儿科时突然晕倒,心脏当时就停止了跳动。

危急时刻,几位儿科医生飞速赶来,在短短四分钟内将他从死亡线拉了回来。

对于这一事件网友们赞不绝口,纷纷夸赞儿科医生不愧是医生行业里的“全能医生”。

但回到现实生活,儿科医生却是所有医生里最“费力不讨好”的。

因为他们面对的不仅是治病救人,更要应对“熊孩子们”各种无法预料的问题。

拿着同样的收入,既要当医生又要做保姆,也难怪不少人对做”儿科医生“望而却步。

甚至网上还有人给儿科医生编了一段顺口溜:

“金眼科,银外科,又苦又累小儿科。”

但是儿科医生真的像外界想象中如此“苦逼不堪”吗?

2022年6月,由导演廖莎带领的摄制团队来到深圳的一家儿童医院,实地记录儿科医生的工作日常。

之后的几个月,摄制组穿梭在各个科室,拍摄了2000多个医生与患儿之间的故事,最终汇集成了这部10集的纪录片《闪闪的儿科医生》。

纪录片上线后获得了无数观众的好评,如今评分仍然高居9.6。

不少网友看过后都都给予积极评价:

“完全颠覆了对儿科医生的印象”、“看完这部片更坚定了做医生的想法”······

皮哥看完这部纪录片后,最大的感受除了真实,也被意外的感动:

因为这不仅是对儿科医生的真实记录,也是对中国家庭生态的真实记录。

在这里,很多人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自己不同人生阶段的缩影:

童年时期的我们,对外部世界充满好奇,也更容易受到各种事物的伤害;

进入青春期后,身体的变化与心理的躁动,又会成为我们成长的烦恼;

成家立业后,成为家长的我们,又会为了儿女奔波,为了他们的健康提心吊胆。

——

01

“交给我,保证让她活”

儿童医院急诊室里,一位妈妈抱着孩子急匆匆进来,说孩子突然全身无力,情况非常不妙。

在经过详细检查后,经验丰富的齐颖医生得出一个结论:

孩子很健康,啥病也没有。

之所以装病,是因为和同学发生了冲突,情急之下想到的“应变之道”。

齐颖没有选择直接揭穿孩子的谎言,而是用“美食计”进行引导:

想吃炸鸡、汉堡还是饮料?吃完东西就可以不用输液哦。

虽然一开始摇头拒绝,但小朋友还是禁不住美食的诱惑,乖乖坐起来喝起了酸奶。

还有这个来口腔门诊看牙的男孩,在父母的劝导下准备看一看坏掉的蛀牙。

但一坐上牙椅,男孩立马哭的地动山摇,大有“宁死不屈”的架势。

尽管好几个人死死摁着,但男孩的一记“无影脚”还是命中了一旁的宋宁医生,这一脚劲儿够大的。

对付这样一群“智勇双全”的小病人,没点儿耐性还真干不了。

面对这种情况,很多为人父母的儿科医生也只是微微一笑:

毕竟谁家还没有个爱哭爱闹爱折腾的熊孩子呢?

对于儿科医生来说,耐心很重要,而信心更是必要。

比如儿科医院的胸心外科主任医师陈欣欣,走起路来气场十足,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他的自信。

对于有着37年心脏外科临床经验、成功救治过数千名患儿的他而言,这份自信无需多说。

当某位孩子的父亲一脸担忧地问陈欣欣,手术风险是不是比较高?

陈欣欣则是一脸淡定地给出“霸气回答”:不敢说百分之百,99.5%的成功率还是有的。

原本紧张的氛围顿时轻松下来,陈大夫在一片笑声中潇洒退场。

面对从郑州千里迢迢转运到深圳的重病患儿,陈欣欣直接放出狠话:

“交给我,保证让她活!”

这不仅是陈欣欣对医术的自信,更是对痛苦绝望的患儿家长的郑重承诺。

这种积极的态度,对于很多孩子家属来说就像一颗定心丸,是一种绝境逢生的力量。

不仅是这种精神上的支撑,高效的救治方案,更是直接关系着患儿的生死存亡。

比如这个六岁的男孩笔笔,从自家沙发上掉下来摔到了头,送到医院后发现瞳孔已经开始扩散。

危急之下,外号“闪电”的神经外科医生王靖生临危受命,在15分钟时间里完成了这场与死神赛跑的手术。

走出手术室的那一刻,笔笔的家人一脸不可置信:这么短的时间就把孩子给救回来了?

同样对于外科医生黄子龙来说:“快准狠”是他们必须具备的专业素养。

面对这个手臂脱臼的孩子,黄子龙不慌不忙,还没等孩子反应过来就已经复位了。

手速之快,让一旁的家长大为震惊,孩子瞬间也止住了哭声。

耐心、细心、静心,是黄子龙总结出来的“外科医生”的三条准则。

但这何止适用于外科,更是所有儿科医生坚守的信条。

02

“我想活,但不想吃任何东西”

这个身上插满管子的小宝宝叫恩希,一岁半的他只有11斤重。

恩希是七个月大的早产儿,不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同时还有严重的肺部感染。

看着这个每呼吸一口气,都如此艰难的孩子,实在是让人揪心不已。

连最资深的儿科医生都在感叹:

这个孩子能活到现在,已经算是奇迹了。

如今恩希住进儿科医院的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这个见证了无数婴儿“出生入死”的地方,成为决定恩希去留的“修罗场”。

恩希足够坚强,在医生们的全力救治下,他的肺部逐渐转好,成功撤掉了呼吸机,用自己的力量尽力呼吸。

孩子,是人生最具朝气的阶段,也是最让人担心,最充满未知的阶段。

他们成长的每一步,都会伴随各种无法预料的意外与危险。

比如一岁多的贝贝,因为好奇喝了家里的蚊香液,导致意识不清全身抽搐;

比如两岁多的辰辰,被热水烫伤背部后,没有到正规医院就医,导致创面感染引发急性肾功能不全。

他们与死神的距离,一度只有一步之遥。

但儿科医院不只是要处理这些棘手的大问题,也会面临许多让人哭笑不得的小插曲。

比如这个女孩每次深呼吸和挺直后背的时候就胸痛,父母担心孩子会不会得了什么病。

医生和女孩聊了一会后终于得出结论:姑娘,是时候该减肥了。

也有的家长病急乱投医,儿子的“小弟弟”出了问题,却到神经外科寻医问诊。

大夫也是哭笑不得:我一神经外科的大夫,怎么能治的了这“小弟弟”嘛!

但在所有就诊的孩子里,最难“应付”的无疑是青春期的孩子。

这一阶段的孩子是复杂的:他们急于摆脱“孩子”的标签,在他们身上既有发育上的焦虑,也有对于成熟的盲目追逐。

比如男孩小舟,16岁的年纪却饱受“性关系”的困扰。

由于最近小便的时候隐隐作痛,小舟怀疑自己是不是得了淋病。

当医生问他平时有没有安全措施时,小舟颇有自信地回答:

没有,因为我平常还挺安全的,基本只和一个人。

这样一番话从这个还未成熟的少年嘴里说出来,总感觉怪怪的。

更重要的是,小舟自以为的“安全”,恰恰暴露了他在“性”方面认识的不足。

还有在读高二的16岁女生小艺,为了减肥好几天不吃饭,如今腹痛难忍只能来医院求助。

但和我们想象中不同,小艺并非是为了漂亮,而是为了不久之后的艺考。

小艺想做主持人,但是因为身材方面的原因一直没有主持的机会,这才想到这个极端的方法。

她的目标,是在短期内从130斤瘦到95斤。

如此极端的体重要求,只能采取同样极端的减肥方法。

小艺每天只是喝点清汤,吃点青菜,没想到只过了几天便遭到身体的“反噬”。

这种“以瘦为美”的心理,让无数处于青春期的女生遭遇着不可承受之痛。

比如患有神经性厌食的小玲,在50天的时间里除了喝水没有吃一点东西,送到医院时已经重度昏迷。

一米六五的个子,体重只有不到50斤,按医生的话说就像“抬起床上的被子一样”。

据医生所说这是过度减肥造成的厌食症,小玲全身器官都处于衰竭的状态,大脑已经萎缩。

一切的源头,是因为小玲暗恋的男生喜欢一个比她瘦的女生,这才让小玲产生了为爱减肥的想法。

面对父母的劝告,执拗的小玲只说了一句话:

“我想活,但不能接受吃任何东西。”

在ICU抢救多天后,小玲的父母听从医生的建议放弃治疗,不再让已经无力回天的女儿继续受苦。

有人会说,青春期女孩不正确的审美观念,是这起悲剧的根源。

但追根溯源,这种观念何尝不是来自整个社会对“白幼瘦”的畸形崇尚?

如何从社会层面杜绝这种悲剧的发生,是值得每一位成年人深思的问题。

03

“这个孩子,可不可以不要?”

家长,是孩子成长的第一道屏障。

有的家长往往会以爱之名将这道屏障放大拉长,对孩子进行过度的管理与保护。

比如当医生提醒因肥胖导致胸痛的女孩适量运动时,一旁的家长忍不住插话:

这都上高一了,哪有时间运动?

比如这个宝宝受伤后需要拍片,一旁的奶奶担心的不得了。

会不会有辐射?会不会留下后遗症?不拍片是不是也不要紧?

连珠炮似的发问让诊治的医生一时语塞,最后还是一旁的儿媳制止了婆婆的追问。

还有的父母,不惜花几十万,只是为了让孩子长高几厘米。

比如小东的父母,尽管医生一再强调小东的身高并非偏低而是中等水平,但小东的爸爸还是希望给儿子打个“生长激素”。

在他们眼里,孩子从小就应该“拔高”,绝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连孩子身高都“内卷”到这个程度,可想而知现在的鸡娃们会背负多大的压力。

但也有不少家长,因为自己的一时大意,让这道“屏障”,出现了缺口。

像这个女孩,下半身疼痛难忍,到医院检查后才发现隐私处有个巨大的肿块,还有许多积液留在体内。

但是羞于启齿的女孩和父母隐瞒了自己的疼痛,硬是撑了半年才让妈妈带她看医生。

妈妈其实知道女儿身体有问题,但她以为是新冠的后遗症就没有在意。

直到医生告知的那一刻,妈妈才意识到如果再晚一段时间,女儿的命或许都没了。

还有一岁多的女孩悦悦,因为拉扯桌上电水壶的线,一整壶开水都浇在了女孩的腿上和脚上。

家长赶过来时,悦悦躺在热水里疼得打滚,腿上和脚上都是严重烫伤,已经脱了一层皮。

赶到医院时,悦悦由于烫伤后脱水处于休克状态,经过抢救才逐渐恢复。

在抢救过程种,悦悦爸爸一直神情凝重,懊悔不已的他看着痛苦挣扎的女儿揪心不已。

当听到医生说悦悦之后的创面恢复需要植皮时,悦悦爸爸完全没有犹豫,要把自己的皮植给女儿。

全天下的父母大抵都是如此,他们可以牺牲自己的所有去保护孩子。

同样恩希的父母也是如此,患有严重先天性心脏病的恩希一出生便面临着生死考验。

父母一直没有放弃,一年多的时间他们四处求医,家境普通的两口子为了给孩子治病已经花了80多万。

当孩子进入手术室的前一刻,你能明显感觉到夫妻二人身体的紧绷。

他们无法和医生那样喊“加油”,只是拥抱在一起默默等待。

直到手术成功的那一刻,两人的脸上终于露出久违的笑容,他们的倾尽所有终于挽回了这个处于死亡边缘的小生命。

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并不是所有父母都有勇气做到坚持。

比如这位孕期的准妈妈,检查后发现胎儿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犹豫孩子还要不要生下来。

但医生在检查后发现孩子的病症不重,到一岁左右做个手术,基本就能过上正常人的生活。

但这位准妈妈忧心忡忡,言语间一直担心孩子做了手术会不会有后遗症,会不会影响孩子未来的生活。

尽管医生一再向孕妇保证,但她始终只有一个想法:

这个孩子,我可不可以不要?

生活并不富裕的她,不敢冒任何风险;

她希望拥有一个健康的孩子,让未来的日子不必充满忧虑,孩子可以平安快乐地成长。

还有深度昏迷的小玲全身脏器衰竭,小玲父母必须做出一个艰难的选择:

是继续用仪器维持女儿基本的生命体征,还是放手让女儿离开?

夫妻俩经过多日的思考,最终选择放弃治疗。

与其让女儿成为活死人慢慢死去,不如尽早结束女儿的痛苦。

在小玲的病床前,母亲声音哽咽地呼唤着女儿的名字。

母亲说,小玲的眼睛从小就很漂亮,但现在闭着眼睛动也不动一下。

如果能听得到,给妈妈一点反应好不好?

听着这位母亲的喃喃自语,每个人都会忍不住心酸和难受。

原本美丽乖巧、喜欢读书画画的女孩,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失去了自我。

当监测仪上的心率变成0的那一刻,小玲母亲忍不住放声痛哭,和丈夫紧紧抱在一起······

对很多患儿家长而言,“坚持”是个勇敢的选择;

但有时候,放弃无功的治疗坦然接受,更是充满痛苦但又无比伟大的选择。

04

“我想拍一部不那么严肃的医疗记录片”

近年来,医疗类的纪录片不断涌现出爆款作品。

从早些时候的《人间世》,到记录新生儿家庭的《生门》,以及红遍某视频网站的《紧急救护120》,这些纪录片有一个共同特点:

形式越来越活泼,越来越符合年轻人的审美风格。

比如《闪闪的儿科医生》的制作就非常贴合年轻观众的观赏喜好:

用漫画的形式制作与画面内容对应的“表情包”,更是在尊重被拍摄者隐私的同时增添了观看的趣味性。

就像导演说的,他们希望打造一部“有梗的”、不那么严肃的医疗记录片。

但能赢得如此高的口碑,最核心的原因还是内容上贴合现实、接地气。

本片不只从专业性的角度呈现各种医疗知识,而是更多着墨于医生、患儿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用导演廖莎的话说,就是“打开儿科医院的围墙,透过这里的种种故事,看到真实的医患关系与家庭关系”。

就像纪录片所展现地,在快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儿科成为观察当今中国家庭的一个“窗口”。

在这里你会看到,当今的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当今的孩子在身心健康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做最坏的打算,尽最大的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

这是片中陈欣欣医生的一句话,但也适用于每一位父母和他们的孩子。

发自内心的去爱护孩子,了解孩子,让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明白自身存在的意义,这正是这部纪录片传达给我们的态度。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阿志

©原创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25 阅读:19310
评论列表
  • 开心 15
    2023-09-03 13:57

    我儿子一岁得了最轻微的肺炎,在我们当地一家比较有名气的医院看病,医生当时就说了“先交一万,后续可能需要再交七八千块钱”,最后在一家不怎么出名的医院看病花了三千多块钱,就我们这里的工资,平均三千块钱,给孩子看一个最普通的病需要你不吃不喝半年才可以。语出至诚,绝无虚假。

    开心 回复:
    每年秋冬季节是小儿肺炎高发期,医院里走廊都快住满了,要是能去妇幼医院看当然愿意了,但是医院的事是你我能做主的吗??只有这个死贵的医院因为太贵所以有床位,你以为我愿意吗??!!!
    ℡╮夜色、晴ゝ゛ 回复: 开心
  • 2023-09-04 11:57

    当年医学院,儿科是分数最高的,因为儿科难度很大,小孩说不清楚病情,全靠医生判断

  • 2023-09-03 12:28

    儿科医生挺好的啊,儿科医生工作比较稳定,还有其他例如…………反正不管怎么样总而言之就是挺好的,挺伟大的,挺光荣的,当一名儿科医生挺好,挺好。欢迎大家加入儿科医生行列

    用户16xxx16 回复:
    作为儿科医生,对外人我天天都是说儿科很好,很有前途,很光荣
    ℡╮夜色、晴ゝ゛ 回复: 用户16xxx16
    加油,急诊科医生祝福你
  • 2023-09-03 05:37

    所以呀!智商低,见识少,又固执,让孩子生在这种家庭,简直倒了八辈子的霉运

  • 2023-09-04 17:27

    儿科最难混,因为很多小孩太小不会表述,问症状真的很难

  • 2023-09-04 19:29

    不能说。要爱国。无私奉献

  • 2023-09-03 12:31

    瘦成骨架才好看是谁定下的标准?

  • 2023-09-03 04:53

    不是艺考生有毛病,是胖了真考不上,谁不想吃顿饱饭呢

  • 2023-09-04 02:07

    确实好看,好剧

  • 2023-09-04 10:53

    上大学时挺瘦的,体育老师(女老师)还特意跟我们说过厌食症的例子,让我们好好吃饭。转眼20年过去了,我想老师说:不用担心,我已经胖若两人了[笑着哭]

  • 2023-09-02 21:22

    一张被子24.8公斤? 什么被子这么重,能压死人吧

  • 2023-09-03 10:09

    是啊,50斤盖在身上不怕👻压床?

  • 2023-09-02 22:43

    小棵小苗是否能长成参天大树,是靠它是否有一个有好手艺的园丁是分不开的,同理,在孩子的成长中家长真的成熟,那他的孩子是最大的受益者。

  • 2023-09-02 21:54

    为吸眼球,搞视觉冲击,不怕你不看

  • 2023-09-03 01:37

    被子24.8公斤???压住了跑不了是么

  • 2023-09-03 09:46

    为了几厘米花十几万,16岁操作惊呆成年人

  • 2023-09-03 00:51

    你确定想得绝症?而且死得极其痛苦?

  • 2023-09-04 04:17

    儿科啥都得看

  • 2023-09-03 05:11

    我家女儿得不了厌食症,整天就是嘴巴不闲着,胡吃海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