洲际导弹的出现,改变了全球战略博弈章法,让“人在家中坐,决胜千里外”不再是一句空谈。而众所周知,洲际导弹是指射程大于8000公里的弹道导弹,专用于打击区域外对手。
那这里面有个问题,假设莫斯科从本土发射一枚陆基洲际导弹去打击欧洲腹地,为达到缩短打击距离,减少对手预警时间的目的,导弹的行进路线就要尽量“走直线”。这期间,势必会途经多个主权国家。
对于这些国家来说,眼睁睁“看着”一枚洲际导弹从头顶掠过,岂不是“内心有一万头XXX奔腾而过”的感觉?再进一步讲,如果他们拒绝承担这种“核弹过顶”的风险,是否有权将其击落?
我们首先明确一个概念——领空。
根据《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和《国际民用航空公约》中的规定:缔约国对其领土之上的“空气空间”拥有主权。现如今,人类飞行器虽然已突破大气层,但由于外层空间活动的特殊性,大家都默认垂直地面高度的85千米以上不属于各国领空,而是公共空间。
再看洲际导弹的飞行方式。
弹道导弹的飞行轨迹呈高抛型。在上升阶段,以大推力火箭近乎垂直向上抛射,水平滑行距离很短,尚未进入别国领空就已进入亚轨道空间,几乎不存在侵犯领空的可能性。
到了飞行中段,洲际导弹所处的高度距地面已高达近百公里,超过“领空”划定的限高,也不存在侵犯领空的事实。
飞行末段,洲际导弹再入大气,此时多半已达到敌国领空,本就是为了入侵而来,自然无话可说。
所以说,洲际导弹从发射到完成打击,法理上并没有侵犯第三国领空,自然也无权被拦截。
当然了,洲际导弹作为目前世界上突防手段最强的军用飞行器,想要将其成功拦截的难度本身就极大。
理论上讲,洲际导弹最容易被拦截的时机为飞行前段,此时尚处在加速过程,相对速度较低,反导拦截弹可轻松完成追击。可想要完成如此壮举,需将预警雷达的范围覆盖至对手的发射阵地,并引导防空导弹、截击机实现跨境突击。这一切的前提是:把防空系统、空军基地部署到对手边境区域,并有能力突破对手的防御系统。可这恰恰是当前核大国博弈的主要节点,很难实现。
而到了飞行中端,洲际导弹以将近20马赫的速度疾驰,拦截难度直线上升。当今世界,拥有“中段反导”能力的国家仅有中美俄三国,且成功率有限。也就是说,其它国家即便能“看到”洲际导弹从头顶飞过,也只能望洋兴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