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英国反华议员霍布浩斯访港被拒入境后气急败坏,在社媒声称"受到侮辱"。英方外长随即喊话要求中方解释。
我国外交部回应干脆利落:入境事务属中国主权范围,港府有权依法处理,无需向英方交代,引发国内民众一片叫好。
中方为何能如此强硬回应英方?这一事件将如何影响中英关系?
当英国外长拉米提出那份傲慢无礼的"解释要求"时,他恐怕没想到会被中方如此干脆利落地"打脸"。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回应,简短有力却掷地有声:"入境事务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港府有权按照相关法律和政策处理入境的个案。"这区区几十字,却如同一记重拳,直接击溃了英方那种居高临下的姿态。
这样的回应放在十年前几乎难以想象。
当年中国对西方国家的无理要求,往往要绞尽脑汁解释一番,生怕"国际形象"受损。如今,面对曾经的"日不落帝国",我们的态度却是如此底气十足。这一变化不是偶然,而是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持续提升的自然反映。
入境管理本就是国家主权范畴内的事务,这在国际法上毫无争议。任何主权国家都有权决定谁可以入境,谁必须拒之门外,无需向他国交代理由。英国人自己何尝不是这样做的?他们每年拒绝大量外国人入境,从未觉得有必要向这些人的国家低头解释。
霍布浩斯不是普通游客,而是一位反华急先锋。她是"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成员,长期在涉港、涉疆等问题上散布不实言论,多次试图干涉中国内政。这样一位处心积虑与中国为敌的政客,被拒入境简直再正常不过。她那张挂满反华标签的脸,想在香港这片中国领土上招摇过市,无异于把钥匙递给试图闯入你家的窃贼。
中方这次强硬回应,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中国有能力也有意愿按照自己的规则行事,无论对方是谁。而英国这个曾经的"帝国",则需要适应这一事实。这种态度背后,折射出的是一个政客反华言行与国家安全之间的根本矛盾。当一个外国政客满嘴跑火车地攻击中国,还想大摇大摆走进中国领土,这种双标行为自然会碰一鼻子灰。
反华政客碰壁记这位被拒入境的霍布浩斯,在西方反华政客群体中绝非无名之辈。作为英国自由民主党的骨干议员,她早已将反华作为自己政治生涯的招牌,犹如一个演员痴迷于某个角色,一演就是几十年,唯恐观众记不住她。
霍布浩斯在英国议会内部,就像个反华喇叭,声音不大却格外刺耳。在涉港问题上,她无视香港回归二十多年来的繁荣稳定,反而对国安法横加指责;在涉疆问题上,她对新疆的真实情况一无所知,却信口雌黄地附和所谓"种族灭绝"的荒谬言论;甚至在北京冬奥会期间,她还煽动各国对中国实施制裁,恨不得将体育赛场变成政治角斗场。
更值得警惕的是,霍布浩斯还是"对华政策跨国议会联盟"的核心成员。这个所谓的"联盟",实则是西方反华势力拼凑起来的政治打手团,成员遍布美英澳等国议会。该组织曾于去年七月在中国台湾地区举办会议,公然通过违背一中原则的挑衅决议,其反华本质昭然若揭。
如此处心积虑与中国为敌的政客,却自诩为单纯的"探亲客",想要大摇大摆走进香港,这简直就像一个满手油彩的纵火犯拿着火柴盒,嘴上说着"我只是来欣赏建筑",却向防火重地走去。香港特区政府的拒绝入境决定,不只是对一个人的拒绝,更是对西方反华势力的一记响亮耳光。
这些年来,霍布浩斯们已经形成了固定套路:先是不遗余力地诋毁中国,然后若无其事地访问中国,回去后再炮制一些所谓"亲身见闻"的反华报告。这次中方没有按照他们的剧本行事,反而让这出老戏遭遇了新结局,让霍布浩斯意外地成了西方反华势力的"碰壁范例"。
这次的拒绝入境事件值得深思:为何西方国家可以堂而皇之地拒绝中国公民入境,甚至对我国外交官设限,而当中国依法行使同样权利时,他们却大呼"不合理"?这种赤裸裸的双重标准背后,折射出的是什么样的国际规则观?
谁在玩弄国际法西方国家惯用的双重标准,就像一把伸缩尺子,对自己宽松无比,对中国却精确到毫厘。在入境管理这一具有普遍共识的国际法领域,这种双标现象尤为明显。
根据国际法基本原则,任何主权国家都有权决定外国人入境与否,无需向他国解释理由。这不是中国片面主张的权利,而是被普遍认可的国际惯例。联合国《世界人权宣言》第十三条虽然保障了人们离开任何国家的权利,却并未赋予任何人强行进入他国的特权。
有趣的是,西方国家一直是这一原则的积极实践者。美国每年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数千外国人入境;英国更是频繁拒绝那些被认为"不友好"的外国公民入境申请。2023年,美国曾拒绝约30名中国记者入境参加联合国大会报道;2022年,英国拒绝多名中国学者的学术签证申请;2020年,美国甚至撤销了超过1000名中国留学生的签证。这些事件中,西方媒体可曾质疑过这些决定的合理性?
更有甚者,英国曾拒绝受邀的中国驻英大使进入议会参加活动;两年前,"乱港"分子在中国驻英使领馆外非法聚集,威胁馆内人员安全,英方不仅不追责,反而指责起了中方。这种赤裸裸的双重标准,令人不禁发笑:当西方做这些事时是"国家主权",当中国做同样的事就成了"不合理限制"?
国际关系中,相互尊重本应是基础。然而某些西方国家似乎仍活在殖民思维的旧梦里,习惯了发号施令。他们的规则意识就像一个存在严重选择性失明的交警,对西方车辆一路绿灯,对中国车辆却总能发现这样那样的"违规"。
中国外交政策正在经历从被动解释到主动作为的转变。过去,面对西方的指责,中方常常忙于辩解;如今,我们更多地选择用实际行动回应那些不公正的批评。这种转变不是偏离国际规则,而是对规则更加成熟的运用。
随着中英关系进入新阶段,双方能否走出这种不平等的互动模式,建立真正互利共赢的合作关系,将是决定两国未来的关键因素。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任何国家都不应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不能自拔。
中英关系新思路当代中英关系就像一艘在风浪中航行的船只,方向正确却时有颠簸。随着斯塔默政府去年上台,这艘船似乎找到了更加稳定的航道。双边关系呈现出缓和的迹象,经贸合作正在逐步回暖,尤其在英国"脱欧"后急需拓展海外市场的背景下,中国这个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吸引力与日俱增。
现实数据说明了一切:中国已连续多年位列英国最大贸易伙伴前列,英国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这意味着大量英国消费者正从中国制造的物美价廉商品中受益。就在霍布浩斯被拒入境的同一周,英国商贸部副大臣亚历山大正在中国访问,寻求深化双边经贸合作,这一对比格外耐人寻味。
然而,英国政坛上的一批"反华政客"却像船底的藤壶附着物,不断拖慢中英关系前进的速度。他们带着意识形态偏见,麻木地重复冷战思维下的陈词滥调,对中国的一切进步视而不见。更令人遗憾的是,这些人往往借题发挥,将个人政治资本建立在破坏中英互信的基础上。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下,尤其是面对特朗普可能重返白宫的不确定性,中英两国理应超越意识形态分歧,专注于务实合作。防疫经验共享、气候变化应对、教育文化交流……合作领域不胜枚举。一个基于互利共赢的中英关系,不仅有利于两国人民,也能为全球治理注入积极能量。
值得一提的是,英国在金融服务、教育资源、绿色技术等领域具有独特优势,中国则拥有广阔市场和完整产业链,双方的互补性极强。如果英国能够摆脱少数反华政客的干扰,以更加务实理性的态度对待中国,两国关系完全可以迎来新的黄金期。
当然,任何双边关系都需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中国已经不再是那个任人宰割的旧中国,霍布浩斯被拒入境事件恰恰证明,在新时代的国际交往中,平等互尊才是正确打开方式。只有英方真正认识到这一点,中英关系才能驶入更加宽广的蓝海。
结语面对英方无理要求,中国不再一味解释,而是坚定维护自身主权权利,这既是国际法赋予的正当权利,也是中国综合国力提升的自然体现。当今世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尊重而非傲慢,对话而非施压,才是国际关系的正确打开方式。
在全球多极化趋势下,那些仍沉浸在殖民思维中的政客们,是时候学会与他国平等相处了。你认为西方国家能否真正放下傲慢,与中国建立互相尊重的新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