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的妹妹沈岳萌,他亲昵地称她为“九妹”,可这娇弱的女子却历经感情创伤、精神失常,最终在穷乡僻壤饿死。
弟弟沈荃也含冤离世。
两位骨肉亲人的命运,成为沈从文终生的痛,也融入他笔下那些闪烁着泪光的文字里。
沈从文的九妹名叫沈岳萌,是沈家的老幺,也是全家人宠爱的心肝宝贝。
沈家本是湖南沅陵一个小康之家,虽然不算非常富有,但在九妹童年时,生活还是比较宽裕的。
九妹从小个子娇小,皮肤白皙,还有一头秀发,十分可爱。
她穿着漂亮的新衣服在家里跑来跑去,总能吸引住大人的注意力和称赞。
在这样一个文化氛围较好的家庭,九妹受到了足够的知识熏陶和文化簇拥。
哥哥们会给她讲一些古诗词,妈妈也经常唱些民歌给她听。
九妹的童年可以说是在诗画歌赋中度过的。
叔叔阿姨和几个哥哥,也都溺爱这个聪明伶俐的小女孩。
她只要稍微撒个娇,就能得到满足。
在一个男孩居多的兄弟姐妹里,九妹的到来无疑成为了这个家庭的一大亮点。
虽然沈从文比九妹大十多岁,但他最疼爱的就是这个小妹妹了。
每当他从军营回家,小九妹总是第一个跑过来迎接,然后撒娇讨要礼物。
沈从文也会满足她所有的要求,给她带回城里最新奇的玩意。
在吃饭的时候,九妹也最受宠爱。
她能向妈妈提出别的哥哥想吃的菜肴,所以其他哥哥想吃什么,总会拜托九妹去传达。
即使是些夜宵,也会通过她转达给母亲。
可以说,在沈家,九妹就像一朵熠熠生辉的幸运花朵。
她那快乐而无忧的童年,成为她人生中最美好的记忆。
即使在后来命运多舛的岁月,九妹也会时常想起儿时的点点滴滴。
那个时候的九妹,还不知道人生的艰辛与坎坷。
她只是单纯地享受着来自家人的宠爱,在诗书环绕的环境里欢乐成长。
这段太短的童年时光,成就了她开朗乐观的性格,也让她获得了在艰苦岁月里支撑自我的力量。
1927年,15岁的九妹跟随母亲来到北京投奔哥哥沈从文。
那时沈从文已经在文坛小有名气,成为职业作家。
他一心想让九妹在北京受良好教育,成为一个女学者。
起初,沈从文让九妹在北大旁听课程。
他还找来私教,教九妹学习英语和法语。
为了多挣钱供九妹读书,沈从文自己则过着捉襟见肘的生活。
但是九妹的学习并不顺利,她对文学不感兴趣,外语也很吃力。
沈从文不免有些失望,他原想九妹能像林徽因那样成为女学者,但九妹没有这方面的天赋。
除了学业上的挫折,1929年,九妹还遭遇了情感上的创伤。
那时有个青年刘祖春来北京求学,他与九妹产生了好感,两人陷入热恋。
1937年,刘祖春大学毕业后志愿加入抗日革命队伍,但他没有接受九妹要跟随他一起去前线的请求。
最后刘祖春离开时,对九妹的哀求置若罔闻,此后杳无音讯。
激动热烈的九妹受到了深深的创伤,一向开朗的她变得沉默寡言。
这段失恋不仅打击了感情,也让她对人生产生了怀疑,陷入自我怀疑的阴影中。
1938年,为躲避战乱,沈从文带着九妹南下昆明。
期间九妹投入到佛教活动中,希望从中寻求心灵的平静。她开始有些与世隔绝的心理倾向。
从1939年开始,她就有了一些神经质的言行。
比如九妹会突然说一些让人无法理解的话,内容语无伦次。
有时她也会无故大笑或大哭,整日缺乏生气。
这让身边的人意识到,九妹的精神状况出现了问题。
到了1941年,沈从文在给家人的来信中已明确提到九妹“间或说点抽象话语”。
不过当时九妹还能勉强工作,沈从文也认为她的行为无伤大雅。
1941年,沈从文帮九妹在西南联大图书馆谋了一份工作。
九妹似乎好转了一些,但很快,联大在战争中遭遇轰炸,九妹的住处被洗劫一空,她受到极大刺激,精神状态更加恶化。
可以看出,在北京求学和失恋的双重打击,导致了九妹脆弱的内心开始逐渐崩溃。
她在情感上过于依赖,一旦遭遇失望就难以承受。这也埋下了她日后完全失常的“伏笔”。
如果说九妹的童年是在阳光的呵护下快乐成长,那么来到北京后,她经历的逐渐是人生的阴暗面。
但是到了1943年,33岁的九妹已经完全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了。
她会经常不辨时间的到处乱跑,有时夜晚也起来在屋外游荡。
家里人拦都拦不住,只能随她去。
令人更头疼的是,九妹开始培养起乱捐钱财的怪毛病。
她会主动去找乞丐,然后把家里的东西尽数分给他们。
有一次,九妹甚至把家里仅有的一袋面粉全部捐掉,导致全家陷入了无法为生的困境。
尽管大家都在挨饿,但她还是我行我素。
这时的九妹完全相当于一个小孩子,已经无法辨别是非对错,也听不进任何劝说,整日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这让亲人无计可施,只能任由她这样发泄疯狂的行为。
一个多月下来,九妹的疯狂举动不但没见好转,反而越发严重。
为了孩子们的生命,沈从文只能忍痛同意把九妹送回老家治疗,希望乡村的环境能对她产生好的影响。
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就连老家的大哥也无能为力。
九妹很快就在村子里失踪了,直到两年后才被发现嫁到一个泥瓦匠家。
看来她的精神病已到无法控制的地步。
沈从文不得已将已完全精神失常的九妹送回老家治疗。
但是病情并无好转,1946年,九妹在老家失踪了。
几年后,家人在距离沅陵县城不远的一个小镇上找到了她的下落。
原来她已经嫁给了一个当地泥瓦匠,生了一个儿子,一家三口住在破旧的小船屋里。
这个曾经受过高等教育、见过大城市的俊秀女子,现在已人迹罕至的穷乡僻壤,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想必她的病情已到完全无法自理的地步,才会选择嫁给一个普通农民,沦为人妻。
虽然有了新的家庭,但九妹精神失常的状态并未好转。
村民们常看到,她东晃西晃的在村子里游荡,衣着邋遢,神态呆滞。
有时她也会突然大笑或大哭,举止非常怪异。
村民不知她的身世,只当她是个疯子,予以欺负和孤立。这让九妹的精神病情雪上加霜。
在偏僻的乡村,基本没有任何医疗条件,九妹只能任由病情发展,她的丈夫也无力治疗。
尽管生活困苦,但这个泥瓦匠还是尽力照顾这个不太正常的妻子。
1959年,中国发生了大面积严重的饥荒。
在落后的农村,由于交通不便、粮食供应不足,饿死的人更多。
48岁的九妹也无法避免被饿死的命运。
根据乡亲的叙述,九妹在饥饿中先是浮肿,然后一天天瘦下去,由于长期营养不良,最终在破旧的小船里饿死。
她被草草埋葬在河滩边上,连个体面的墓碑也没有。
1994年,九妹的儿子才将她的骨骸移葬到新的坟地。
直到死时,这位出生于书香门第的知识女性,都没能摆脱精神疾病和贫苦的折磨。
她在荒野僻静处结束了短暂而悲惨的一生。
九妹的不幸命运,成为了哥哥沈从文心中的一道永久的伤疤。
尽管他在文学作品中很少直白地写到这个妹妹,但她的影子却始终伴随着沈从文。
从见证九妹在北京求学失败、情感受挫,到眼睁睁看着她在精神疾病中走向崩溃,最后死在荒凉的乡村,这一切都令沈从文备受折磨。
他一直自责,如果自己能给九妹更好的教育环境,如果能及时为她治疗疾病,也许她就不会走向绝望的人生。
这成为沈从文心中永远的遗憾。
除了九妹,沈从文的另一个弟弟沈荃也在1950年代被错杀,可以说是含冤莫白。
兄妹两人的命运成为沈从文的心结,这是他一生也无法原谅的错误。
1949年后,沈从文经历了牢狱之灾,他那颗热血爱国的心也被时局的变迁伤的体无完肤。
与此同时,亲人接二连三地离他而去,让沈从文陷入了深深的绝望。
尤其是对九妹朝生暮死的记忆,更是一根尖刺,时时刺痛着沈从文。
他曾一度想要选择自杀来结束这荒诞的人生,但最终还是没能放弃希望。
直到晚年,沈从文都还会时常想起那个天真烂漫的小妹妹。
她本可以过上不同的人生,但最终却葬送在了时代的乱流之中,连哥哥也无法施以援手。
虽然没有明确写出,但所有读过沈从文作品的人都能深刻感受到,他心中对九妹命运的自责与痛苦。
这成为沈从文一个永远的心结,也是他人生最大的遗憾。
当我们今天回顾沈从文的文学功绩时,也不应该忽视他经历的深重苦难。
失去至亲的创伤,是任何成功也无法弥补的。
但沈从文还是选择了宽容和坚韧,这也成就了他伟大的文学精神。
搞不懂怎么就乱放照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