步入21世纪,美国仍旧沉溺于推行霸权主义,单方面与全球众多国家展开关税战。实则无需深入剖析,虽然美国在短期内可能因关税战而获得某些利益,但从长远视角来看,美国无疑将成为这场关税战中的最大输家之一。美国发起新一轮的关税战,其影响已蔓延至至少六个关键贸易伙伴,分别是加拿大、墨西哥、中国、欧盟、巴西以及印度。自二月份起,特朗普政府便对相关国家的关税政策进行了多轮调整,涉及汽车、能源产品等多个领域,实施了25%的额外关税。随后,部分关税措施在4月2日之前得到了暂时豁免。然而,3月12日生效的钢铁和铝关税取消了对前述豁免的适用,此举立即引发了两国采取反制措施,加拿大便是其中之一,宣布对价值1550亿加元的美国商品征收关税。自2月1日起,美国商品面临10%的额外关税。紧随其后,自3月10日起,我国针对部分美国商品采取了相应的反制措施,同时亦对世界贸易组织诉讼进行了升级,并对实体清单实施了更为严格的管控。随后,特朗普以“对等关税”的借口发起威胁,针对欧盟的汽车关税(10%对比美国的2.5%)、印度的摩托车关税(高达100%对比美国的2.4%)等所谓的失衡现象提出指责。欧盟已明确被纳入4月2日即将实施的新一轮关税目标之中。截至目前,受影响的地区已明确涵盖欧盟的27个成员国、加拿大、墨西哥以及中国,总计涉及30个国家或地区。若更多潜在目标国家被纳入其中,影响范围将随之进一步拓宽!
当前,美国经济正面临通胀压力,1月份的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达3.3%。在此背景下,新一轮关税的征收无疑雪上加霜,使得进口商品的价格进一步攀升。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不得不支出更多,企业的生产成本亦随之大幅上升。股市波动加剧,三月间,美股市场遭遇重挫,单日科技股市值蒸发高达 5700 亿美元,标普 500 指数亦创下年内最大跌幅。市场普遍期待美联储能够降息,降息预期随之升温。企业的盈利状况亦遭受了损害。美国银行发出警示,若贸易伙伴实施报复性策略,标普500企业的盈利或将缩水8%,而非必需品及原材料行业所受影响将更为显著。在供应链与产业领域,形势同样不容乐观。金属原材料价格急遽攀升,尤其是美国的铝、钢材和铜等,其价格已远超国际市场水平。受关税预期的影响,各方纷纷抢购囤积,企业无奈之下,只能承受这额外的“焦虑溢价”。农业及汽车行业亦相继受到影响。加拿大与墨西哥作为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关键市场,面对反制措施,美国农业不得不直面来自欧盟及南美地区的竞争压力。墨西哥更是美国汽车零部件的主要供应商,关税战的硝烟可能使得企业承受更沉重的生产成本负担。在全球化的贸易网络中,美国亦面临着诸多挑战。众多国家携手反击,欧盟、加拿大、墨西哥等国家纷纷对美产品实施报复性关税。我国亦采取出口管制、反垄断调查等手段,对美国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进行精准打击。
近期,众多网民热议:美国人口逾3亿,而欧洲人口突破5亿,那为何欧洲对美国的关税战显得担忧,而中国却对美方的关税战显得无所畏惧?实际上,这个问题并不复杂。谈及欧洲在遭遇美国关税战的挑战时,其处境可谓微妙。看似庞然大物,实则命脉早已被美国牢牢掌控。欧盟与美国之间的贸易额每年高达1.5万亿欧元,其中仅德国汽车制造商每年向美国出口的汽车数量就达到280万辆。美国近期将汽车关税从2.5%上调至25%,这意味着每辆宝马X5需额外支付高达1.5万欧元的关税,此举令慕尼黑工厂的员工们不得不忧心忡忡。再让我们探讨产业链的话题。在北美地区,汽车产业链的紧密程度可见一斑。由于关税的影响,墨西哥生产的零部件价格不菲,而美国汽车制造商若考虑迁回国内生产,却面临着高昂的人力成本问题。对于欧洲的制造商而言,他们似乎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谈及战略定力,欧洲仿佛陷入了束缚之中。尽管德国总理口头上宣称强硬立场,实则不得不向美国恳求增加液化天然气的供应。毕竟,若冬日来临而暖气供应不足,柏林街头恐怕瞬间便会陷入混乱。
审视我国在应对美国发起的关税战期间所呈现出的气势,令众多美国人感到了畏惧。我国对美国实施的反制关税涉及大豆、汽车、能源等核心产业,同时辅以稀土出口管制、针对美国芯片企业的反垄断调查,以及建立“不可靠实体清单”等多重策略,形成强大的压力攻势。我国对美国贸易的依存度自2018年的13.7%下滑至2024年的11.2%,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高达82%。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卖家巧妙运用创新策略,玩转市场。马来西亚的出口商通过贴标绕道,而义乌的小商品则被拆分成数百个免税包裹运往美国。甚至深圳的90后跨境电商从业者,也化身为“关税游击战”的高手,成功地将对美日用品出口额提升了7%。审视我国反击的策略,无疑精准且犀利,直指特朗普总统的坚实票仓——大豆关税提升至10%,鸡肉关税更是高达15%,迫使爱荷华州的农夫们驾驶拖拉机包围了白宫。更为高明的是,我国推动的金砖国家本币结算机制,如今甚至让印度人购买俄罗斯石油时也选择使用人民币,这让美国人在目睹SWIFT系统面临挑战时,只能目瞪口呆。
中国独步全球,成为唯一一个在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囊括了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国家。从基础原材料到最终产品,其产业链几乎能够实现内部循环(例如,新能源车产业链对外依赖度低至不到10%)。简言之,作为一个单一制的大国(中国),相较于松散的联盟(欧盟),在集中资源以抵御外部压力方面更具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