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滕州的日子里,曾多次去滕州市鲍沟镇郝寨村探讨郝氏家族祖谱与移民历史文化的延续意义何在?枣庄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资深媒体人郝玉彩与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人大原副主席郝玉方及教委领导郝玉龙深入到山西洪洞县移民历史史志馆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这个位于鲍沟南2公里。明初(1368—1398年),郝氏由山西洪洞县经杨阿村(即琉璃庙)建村,取名大郝庄;清咸丰年间(1851—1861年),于村围筑墙为寨,村取名郝家寨。到了清咸丰年间,即 1851 年至 1861 年期间,社会局势动荡不安,为了保障村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郝氏族人决定于村周围筑起围墙,将村子建造成一个坚固的寨子,并将村名更改为郝家寨。
从那时起,这座寨子不仅成为了村民们的避风港,也见证了那个特殊历史时期人们的智慧和勇气。在抵御匪患的过程中,村民们团结一心,凭借着寨子的坚固防御,多次成功击退了来犯之敌,保护了家园的安宁。这一段历史,成为了郝家寨村民们代代相传的骄傲,也让后人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

追溯到明初时期,这段时间里,据相关历史记载以及民间流传的故事,当时的郝氏先祖们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憧憬和希望,背井离乡,一路上克服了诸多困难,如恶劣的天气、匮乏的物资以及未知的路途等。他们凭借着坚韧的意志和顽强的精神,终于在这片土地上扎根。

滕州郝氏的渊源颇为深厚,其最初乃是同根所生,源头可追溯至从洪洞县迁徙至滕州鲍沟镇琉璃庙(原称作杨郝庄)的那段历史。一直以来,当地流传着一句俗语:“郝杨两家不作亲”,这意味着滕州的郝氏和琉璃庙的杨氏是禁止通婚的。
追根溯源,在明朝迁移之时,有着明确的规定,不准亲兄弟迁往同一地方。正因如此,其中有一人更改了姓氏,然而究竟是杨姓改为郝姓,还是郝姓改为杨姓,至今已难以确切知晓。但能够确定的是,他们乃是至亲关系。在古代,祖辈去世后,一同埋葬在那片被称为郝杨林的坟地之中。
后来,到了明朝中期,郝杨两家分家,郝姓纷纷迁出。其中一支建立了大郝庄村(也就是如今鲍沟镇的郝庄村),而另一支则买下鲍家府,从而形成了现今的鲍沟镇郝寨村。与此同时,杨郝庄也改称为现在的琉璃庙村。这一系列的变迁,不仅见证了郝氏家族的发展脉络,也反映了当地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种种变革和文化传承。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这种家族的迁徙和分化,往往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随着历史的不断变迁,郝氏逐渐在滕州地区乃至鲁南地区开枝散叶、分支结果。明朝时期的人口政策和土地分配制度,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了郝氏家族的迁移和分支。他们广泛分布在滕州的大坞、张汪、鲍沟,木石。东郭镇等驻地。还有我们祖先又从郝寨移民到峄县税郭镇郝湖村又延续600多年。
在明末时期,郝寨郝氏的祖先修建了祠堂时,特意使用琉璃来做瓦,以此来表示对祖先的深深敬仰之情。与此同时,杨郝庄也改称为现在的琉璃庙村。这一系列的变迁,不仅见证了郝氏家族的发展脉络,也反映了当地在历史长河中所经历的种种变革;而从文化层面来讲,家族祠堂的建立以及对祖先的敬仰方式,都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礼仪和价值观念。这些文化元素在家族的传承中得以延续,成为了家族凝聚力和认同感的重要来源。这一段历史,成为了郝家寨村民们代代相传的骄傲,也让后人更加珍惜如今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

我在研究中发现,移民是人类社会从未间断的人口社会现象。上起三皇五帝时代,下延明清时期以至新中国成立之后,仅文献记载的族群迁徙约100余次,其中大规模移民达十次之多,由此奠定了中国近代人口分布的格局。华夏先民造就的“民族大义、甘于牺牲、勤劳勇敢、艰苦创业”的伟大移民精神,极大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历代移民,他们的历史足迹值得我们去探寻,他们的千秋功业值得我们去发扬,他们的民族美德更值得我们去传颂。

什么是移民。一般来说,因为天灾、战乱和行政决策的原因,为了求生存、求发展而迁离了原来的居住地,在其它地方定居或居住了较长时间的人口就是移民。任何参加了这一迁徙过程的人都是这次移民中的一员,都具有移民身份。就其性质来讲,移民可分为两类:一、生存型:为维持自身的生存而不得不迁入其它地区定居的人口。二、发展型:为了物质生活或精神生活状况的改善而迁入其它地区定居的人口。在这一过程中的移民作用,一是巩固和扩大了边疆;二是形成和壮大了中华民族;三是地区得到了综合开发;四是传播和扩展了文化;五是增加和促进了人口发展。也可以说,没有移民就没有中华民族,就没有中国疆域,就没有中国文化,就没有中国历史。
我们根据《明史》《明实录》《续文献通考》等文献记载,明洪武六年至永乐十五年的五十年间,先后从山西移民18次之多,其中洪武年间10次,永乐年间8次。泽潞地区(今晋东南地区)是起初迁出地的中心,自从张从整等山西平民自愿应募后,迁出地范围迅速扩大到山西全境。据葛剑雄、曹树基《中国移民史》记载,明初移民总人口达1340万人,其中被充实到长江流域700万人,华北地区490万人,西北、东北、西南边疆150万人。
在中国移民史上,辐射范围最广、社会影响最大的一次移民,即山西洪洞县大槐树移民。山东是洪洞大槐树移民分布最集中的三个省(山东、河南、河北)之一。据曹树基先生推算,仅洪武年间,山东共接收山西移民121万人,其中兖州府50万人,济南府24.5万人,东昌府18万人,主要分布在92个县(市)。山东六府,兖州辖区最大,整个山东南部尽在其管辖之中。从移民类型上看,兖州西区属人口重建式移民,兖州东区则以人口补充式移民为主。隶属于兖州东区的滕县为山西移民聚居区,其中级索镇是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些山西移民按指定区域落户,从而垦荒种田,在广褒的大地上建立起大量的村庄。据统计,陆续在滕建立的山西籍村庄达687个,人口约3.3万人。

洪洞县大槐树移民作为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至今流传着许多曲折动人的传说,尽管有真有假,有虚有实,但它们都极大地丰富了移民文化,因而代代相传、久盛不衰。例如“胡大海复仇”、“红虫吃人”、“解手的来由”、“双脚趾甲”、“打锅牛”、“一家庄”、“一姓四分”等。在山西众多地区中,人口稠密的平阳府位居首位,其人口数量占到了近全省人口的 38%。这一现象反映出平阳府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繁荣程度。从历史角度来看,平阳府自古以来就是商业繁荣、文化昌盛之地,吸引了众多人口前来定居和发展。
面对如此人口分布不均的状况,如何平衡全国的人口,成了明政府优先考虑的关键问题。于是,当明政府注意到山西的洪洞县是平阳府的人口大县,尤其是郝姓堂号晒书堂,便果断地把移民局设立在洪洞县城北贾村驿旁的广济寺。广济寺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便于集中管理和组织移民工作。设局驻员在此集中办理移民,使得大槐树下逐渐成为了移民集聚之地。
当时,明政府有着明确的规定,凡移民者都必须到广济寺集结,办理迁移手续,领取“凭照川资”。在这个过程中,一切都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而后,移民们在官兵的严格监护下,按照官方指派的方向,怀着对未知的忐忑和对新生活的期许,分别迁往指定的各地,去开拓新的家园,为国家的人口平衡和发展贡献力量。
明朝大移民这一规模宏大的历史事件,前后历经了三代皇帝,时间跨度长达五十年之久。其影响范围广泛,涵盖了中原以及华东的众多省份,几乎波及了大半个中国。在这漫长的历程中,洪武二年、九年、二十二年、二十七年这几个重要的时间节点,移民行动主要是将人口迁移至人口稀少的地区,以实现移民屯田、开垦荒地的目的。

就拿滕州来说,其人口的显著增长大多便是始于那个特殊的时段。滕州原本或许人口稀少,土地荒芜,但随着移民的涌入,带来了新的活力与生机。从村落的多项记载,以及滕州的人口和村落的变化情况深入探究,再结合各种丰富详实的历史资料加以证实,滕州郝家寨是明朝大移民最早的见证之一。早在洪武二年,郝家寨的移民便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而后又分散到峄县、山亭、临城等地。


就像我的家乡枣庄市市中区税郭镇郝湖村,也是一个极富传奇色彩的美丽古村落。她与明洪武年间又从郝寨迁移此地立村,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历史了。村前曾有数百亩湖泊、湿地、河流,多芦苇蒲草与野荷。因姓氏和自然实体及其所在方位而得名,又因传奇而灵动,历经千百年风霜雨雪的洗礼,这里不仅没被尘封,而且因为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让她更具有诗一般的神韵、画一般的娟秀、梦一般的传神,吸引着人们奔赴、留恋、驻足,留下美好的记忆。这个美丽传奇的村庄就是2016年入围山东省第三批传统古村落的东郝湖村。东郝湖村起伏于曲折的岭坡之间,前饮清湖,后依群山,东傍放马岭,西流大沙河,东西、南北两条柏油路连接世外,其景僻静、幽深、淡雅,置身其中真有相见两不厌,恨不隐此间的心愿。
也有此传说,古村周围环境优美,郝姓始祖肩挑兄弟俩从山西洪洞大槐树迁居到郝寨后,继续东迁于此,将村名定为郝家湖,后称郝湖,现改为东郝湖。清水库有泉眼,大如茶碗;水清透明,常年不涸;九龙潭则为山间泉水积聚,玉带蜿蜒,环绕村前而过。俗言:山有仙则名,水有龙则灵。东郝湖村水之灵秀自不必说,而山之名更有故事。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何姓员外居于山下,娶龙氏为妻。员外地有千顷,骡马成群,为人忠厚,乐善好施,是方圆百里出了名的大善人。人杰地灵,后代薪火传承,发展到几百人村庄。
如果说山水传奇故事令人神往,那么散在的古老遗迹就像是一部华美的历史篇章,让人久久回味。


古老的东郝湖村不仅传奇美丽,而且充满了丰富多彩的乡土文化。郝氏先祖自立村之时,就将“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作为育人的核心基石。“耕读传家,积德行善,勤劳勇敢,团结自强,修身养性,诚实守信,孝亲睦邻,尽忠报国”等祖训家风代代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东郝湖人秉承祖辈美德,团结一致,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自觉投身于报效祖国的各种斗争运动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英烈事迹。1938年阴历2月11日,村长郝三园带领青壮年为掩护群众撤离,与突然闯进村的日本鬼子英勇搏斗,宁死不屈,最后与十七位村民被歹毒的小鬼子残害在村前上百年的老榆树下,造成了东郝湖村历史上第一大惨案。政府建造了枣庄市首家平民抗日义勇纪念碑。


1944年阴历9月14日,支前模范、妇救会长孟庆兰与丈夫郝邦仁冒着生命危险送地下党齐万科到马庙村隐藏疗伤的事迹被编成快板广为传唱。在同一时期,东郝湖人编出了一些鼓舞士气、激励斗志的抗战歌谣,其中的“民兵好汉家”、“妇女勤勉歌”等歌谣,都具有鲜明、率直、友善、泼辣、勇敢等东郝湖人的秉性特点。除此之外,还有许多易学易唱、朗朗上口、旋律明快的歌谣和舞蹈,以及村民闲暇之余玩耍娱乐的传统游戏。像“耕牛歌”、“夯歌”、“秧歌”、“拉魂腔”、“盘子舞”、“搁六”、“打瓦”、“跳瓦房”、“遛筛子”“打拉子”、“砸杏仁”“砍高梁”、“蹦四”、“搁大花”等等。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移民的到来不仅带来了人口的增长,还带来了不同地区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丰富了滕州的文化内涵。从社会发展的层面分析,移民的涌入促进了当地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推动了商业的繁荣,为滕州的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移民的脚步从未停止。中国历代移民数量之多、距离之长、范围之广、影响之大,堪称世界移民史之最。几千年来,国内移民活动对我国的人口分布影响深远,并以此促进了各民族融合及经济文化发展。了解、感受中国几千年来的移民历史与文化,从中领悟伟大移民精神和高尚家国情怀,是我们建设美好家园、创造幸福生活的动力之源。


在岁月的长河中,郝寨村经历了诸多变迁。清·咸丰十一年,出于种种原因,它更名为郝家寨。这一名称的转变,或许与当时的社会局势、经济发展或者当地的风俗文化演变有着紧密的关联。比如,有可能是为了增强村落的防御能力,以“寨”字突显其团结和自卫的决心;也有可能是受到当时流行的命名风格影响,以体现与时代的同步。

时光流转,直至 1984 年,经过综合考量和多方研讨,最终定名为郝寨村。这一定名,不仅是对过往历史的尊重和传承,更是对未来发展的期许和规划。它承载着先辈们的智慧与勤劳,也寄托着新一代村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从郝家庄到郝家寨,再到郝寨村,每一次名称的变更,都像是一部生动的史书,记录着这个村落的兴衰荣辱、发展变化,见证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郝寨村传统村落,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广袤的大地之上,它是农耕文明那不可再生、无比珍贵的文化遗产。在悠悠岁月中,它宛如一位默默的守护者,承载着“民族的乡愁”,成为了优秀民族文化深厚且坚实的“根基”。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郝寨村见证了无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辛勤劳作场景。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铭刻着先辈们勤劳耕耘的痕迹;每一间古老的房屋,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例如,那历经风雨依然屹立的古老庙宇,曾是村民们精神寄托的所在;还有那蜿蜒曲折的石板路,见证了一代又一代村民为生活奔波的足迹。
时光流转,跨越漫长的时间长河,郝寨村如今正以焕然一新却又不失古朴韵味的别样景象,深情地讲述着曾经的历史。那古老的传说、传统的习俗,仿佛一幅幅生动的画卷,在人们的眼前徐徐展开。与此同时,它也以坚定的步伐展望着未来的发展。随着时代的进步,郝寨村积极引入新的技术和理念,努力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索创新发展的道路。比如,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当地的特色农产品,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感受独特的乡村风情。相信在未来,郝寨村将在传承与创新中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而现在的鲍沟镇及郝寨村积极践行“农是根、文是魂、旅是花、富是果”的核心理念,不遗余力地推动各项产业发展。在特色产业培育方面,食用菌产业蓬勃发展,众多菌农凭借精湛的种植技术和科学的管理模式,培育出了品质优良、种类丰富的食用菌,不仅满足了本地市场的需求,还远销至周边省市;
粮食产业稳中有进,广袤的农田里,金黄的麦浪随风翻滚,先进的农业机械在田间穿梭作业,确保粮食的高产与优质;蔬果产业五彩斑斓,从鲜嫩欲滴的草莓到青翠欲滴的黄瓜,从红彤彤的西红柿到紫莹莹的茄子,丰富多样的蔬果为人们的餐桌增添了缤纷色彩;养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现代化的养殖场里,牲畜们享受着精心调配的饲料和舒适的生活环境,为市场供应了大量优质的肉类产品。此外,庭院经济也得到了广泛推广,许多农户充分利用自家院落的空间,种植蔬菜、花卉,养殖家禽,不仅美化了环境,还增加了家庭收入。

鲍沟镇成功构建起菌、麦、果、牧、书、花“六香四溢”的产业新格局,其中,食用菌的鲜香弥漫在市场的每个角落,小麦的麦香传递着丰收的喜悦,水果的甜香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采摘品尝,牲畜的肉香满足着人们的味蕾,书籍的墨香滋养着人们的心灵,花卉的芳香装点着乡村的每一寸土地。“漷水琉香”这一乡村振兴品牌也日益深入人心,成为鲍沟镇的一张亮丽名片。
鲍沟镇将以衔接乡村振兴集中推进区建设为引领,以乡村振兴融合发展为目标,坚定不移地大力发展富民产业。例如,加大对农业科技创新的投入,引进更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积极拓展农产品的销售渠道,通过电商平台等方式,让鲍沟镇的特色农产品走向全国乃至世界。同时,加快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道路交通、水电供应和通信网络,让乡村生活更加便捷舒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加大对河流、山川的治理和绿化,打造出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乡村。此外,不断探索乡村治理的有效路径,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加强法治宣传教育,弘扬文明乡风,提升村民的文明素质和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为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示范区提供独具特色的鲍沟方案,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作者:郝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