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这个阀门,你呼吸的每一口空气价值5万美元!"
国际空间站的俄罗斯舱段里,宇航员正指着墙上的金属装置开玩笑。这个看似普通的银色圆筒,实则是维系6名宇航员性命的"魔法盒"——它能将尿液变成饮用水,再电解出救命氧气。

从1998年首个组件升空至今,这个足球场大小的"太空别墅"已持续运转27年,但鲜有人知:在真空环境中制造氧气的黑科技,竟源自一场烧死三名宇航员的惨烈事故。
1967年1月27日的佛罗里达州,阿波罗1号指令舱突然爆燃的画面至今令人心悸。测试中的纯氧环境让火星瞬间化作火海,三名穿着尼龙宇航服的航天员在34秒内碳化成焦尸。
这场悲剧彻底改变了航天供氧规则——现在的国际空间站不再使用纯氧,而是模拟地球空气配比,将氧气浓度严格控制在21%左右。

但新的难题接踵而至:如何在距地400公里的真空环境,持续制造数万立方米的呼吸气体?
答案藏在两个银色立方体中——美国舱的氧气生成系统(OGS)和俄罗斯舱的电子制氧机(Elektron)。
它们的工作原理堪称"水变空气"的魔法:把货运飞船送来的水包注入电解槽,通上电就能分解出氧气和氢气。1升水经过这道工序,能爆改出620升氧气,足够一名宇航员全天畅快呼吸。
更绝的是回收系统,汗液、尿液甚至呼出的水蒸气都会被捕获净化,93%的废水重新投入电解,真正实现了"昨天的咖啡就是明天的氧气"。

但这项技术差点让和平号空间站变成"太空棺材"。1997年,Elektron制氧机突然故障,泄漏的氢氧化钾溶液引发连环短路,熊熊大火烧穿了三个舱室。
生死关头,宇航员们启用了压箱底的"氧气蜡烛"——这种火柴盒大小的化学装置,点燃后能让氯酸钠与铁粉剧烈反应,30分钟就能产出足够6人呼吸1天的氧气量。
如今每个舱段都藏着200根这样的救命蜡烛,它们就像太空版的氧气罐,静静等待着下一次危机降临。
地面补给仍是不可或缺的"氧气外卖"。我国天舟货运飞船每次出发,4.7吨物资里总藏着秘密武器——高压氧气罐和固态过氧化物。

这些特制容器能承受300倍大气压,每个氧气罐储存的氧气量,相当于300棵成年白桦树一天的产氧量。
更精妙的是货运飞船的"呼吸代谢"平衡算法:既要补充被航天员消耗的550升/人/日氧气,又要运走740升/人/日二氧化碳,否则空间站就会变成致命的温室。

未来的氧气革命正在实验室萌芽。NASA最新测试的"等离子体解离器",能用微波将二氧化碳劈成氧气和碳颗粒,这项技术若成熟,火星移民的供氧难题将迎刃而解。
而中国空间站里的"受控生态生命支持系统",正在尝试用藻类光合作用替代电解水,实验舱里摇曳的绿藻,或许就是未来星际远航的氧气之源。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