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灵成长】你的孩子心理营养够吗?

幸福港 2023-08-30 09:42:49

【1】

因常在慧莲心理咨询工作室学习和体验,由此,接触到不少来访者。他们中有患强迫性思维的古稀老人,有事业受挫或婚姻不幸导致焦虑抑郁的中年人,而更多的是有无故拖沓、厌学辍学、游戏成瘾等偏差行为的学生。究其导致心理问题的根本原因,大都与心理营养缺失有关。

众所周知,人的健康,包括身体和心灵两个方面。一个孩子的身体由小长到大,是因为爸妈提供了足够的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等生理营养。可很多人还不知道,孩子的心灵成长,同样需要足够的心理营养,即我们通常所说的“精神食粮”。心理学家林文采博士,通过上万案例观察研究,提炼出五种人生不可或缺的心理营养。

【2】

|0—3个月大的孩子需要两个心理营养,即被无条件的接纳和成为你生命中的至重。

正常来讲,这些都不成问题。孩子在期盼中出生,一个大家庭都会围着小宝宝转,而作为主角的妈妈则会像热恋时那样自然的分泌苯体胺,真切地爱着自己的孩子。妈妈还会自然的分泌满足不同时段营养的乳汁,和不同阶段孩子的需求完全匹配。这个时期的孩子,虽然不会用语言表达,但有感知,心里什么都知道。自己是否被无条件的接纳,是否在妈妈生命中最重要,孩子都能感知得到,并且将这份感知分毫不差地藏在自己的潜意识中。

然而,人生并非都在正常的轨道。生活和工作的巨大压力,妈妈的身体出现状况,夫妻关系的欠和谐,女性可能不适应角色的突变,对孩子性别的排斥……等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妈妈苯体胺分泌的不足,导致妈妈从情感上接纳孩子不够,致使婴儿这两种心理营养缺失。而孩子一旦缺失这些心理营养,就会用一生的时间,去寻觅自己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来满足这个需求。也许一生未果,也许幸运找到,而更多的人试图将这份需求的满足通过良好的婚姻来解决,渴望被对方无条件的接纳和重视。一旦失望,可能会出现离婚或婚外情。

【3】

4个月到3周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安全感。

孩子获得安全感,其实就是为了和他的重要他人分离。因为,3周岁之前的孩子,心理上基本还是妈妈的共生体。孩子若不顺利实现分离,就不能在心理上成为一个真正意义的人。

孩子从4个月开始会笑到对什么都充满兴趣的3周岁,都会不断的尝试分离和独立。如果他通过多次的尝试认识到:想要亲密的时候,妈妈就可以跟他亲密;想要帮助的时候,妈妈就即刻就能给予帮助;想自己玩或做事的时候,妈妈也允许并关注,那么,这个孩子的安全感就会比较稳定的建立。安全感不足不仅影响孩子幼儿时期容易产生分离焦虑,且对成年时期都会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可能出现社交恐惧,不敢与人接触和沟通;严重缺乏自信心;对家人、伴侣缺乏信任感。孤独、自闭、自卑、虚荣,遇事消极倦怠,悲观厌世,甚至罹患强迫、恐惧、焦虑、抑郁等多种神经症性的心理疾病。

父母如何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一是爸爸妈妈之间的关系必须是和谐的;二是妈妈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尽量情绪稳定;三是允许孩子做任何他们能够为自己负责的事情。一个稳定平和的妈妈只要做到陪在孩子身边,观察孩子需要什么,然后满足他,就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来源。

父母都愿意为孩子做自认为最好的事情。殊不知,父母送给孩子最大最好的礼物,就是有一个和谐美好的婚姻。这不仅直接利于孩子安全感的建立,对于孩子社会化、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也大有裨益。倘若不能拥有一个幸福的婚姻,那么给予孩子比较好的就是友好的离婚。为了孩子而维持一个不幸的婚姻关系,远不如和平、友善的分开好。最差的情况是,父母离婚后彼此记恨,又用孩子作为砝码或者工具来伤害对方,比如禁止对方探视;指责孩子挂念对方。若此,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就将严重受挫。

【4】

4岁到5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肯定、赞美、认同。

孩子从4岁开始,自我意识逐渐建立,开始有“我”的概念,并有了记忆。这个“我”是一个崭新的我,孩子会非常关注这个“我”够不够好,而这个“我”又是相当稚嫩的“我”,在自我认知和评价方面非常地依赖他人,特别需要他人的肯定、赞美和认同。而最重要的他人就是父母,其中父亲的影响力通常又大大超过母亲。通过肯定、赞美、认同,父母便能较好的帮助孩子树立人生观、建立自我形象、获得性别认同。孩子如果没能获得来自爸爸和妈妈肯定、赞美、认同,那么这个孩子就会缺乏自我认同,缺乏价值感,缺乏自信心,就有可能出现同性恋倾向。

父亲欣赏、肯定自己的孩子,从理论上说既不困难也不复杂。当孩子有一件事情做得不错,父亲走过去摸摸孩子的头说,你这件事做得很棒!或者拍拍孩子的肩膀说,你能这样做我很开心,就是对孩子莫大的鼓励。父亲对孩子说,“有你这样的女儿我很高兴”或者“你是一个好儿子”,都是对孩子极大的肯定。父亲鼓励和肯定孩子,越及时越具体越有效。在父亲肯定赞美鼓励中成长的孩子有自信,有价值感,从而有充分的信心去面对人生中的各种问题、难题。

遗憾的是,生活中来自父母特别是父亲的肯定和鼓励并没有那么充分。造成这个情况最常见的有两个原因:其一是父亲的自我满意度不足;其二是父亲接纳孩子不同于自己的能力不强。要知道,欣赏和肯定孩子不是技巧和方法,而是一种真实的状态和能力。并且,只有真诚的肯定、赞美和欣赏才有影响力。一个自我感觉特别糟糕、自己的需求不能满足、也很少受到尊重和欣赏的男性,很难去欣赏和赞美别人。所以,父亲本身所具备的爱的能力和价值感,对孩子的成长有着非凡的意义。

【5】

6岁到7岁的孩子,需要的心理营养是,学习、认知、模范。这一阶段的孩子,需要学习如何管理情绪,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问题,而这份学习来源于一个模范。此时的孩子大脑有一个新的功能,会专门把重要他人的言语、行为、声音等,像录像机一样拍摄下来。当孩子遇到各种问题时,就会吸收重要他人的信息,来作为学习、模范、认知的对象。比如,当碰到麻烦时,怎么办?如果心情不好,怎么办?与别人意见不同,怎么办?对于孩子来说,他的第一个模范就是父母。当生活中遇到一些具体问题时,爸爸妈妈用什么态度来面对?用怎样的方法来解决?将来这就是孩子走向社会后处理问题的示范和模版。

综上所述,孩子的心灵成长,首先需要有人无条件地接纳自己,让他认为他是最重要的;接下来他需要安全感,让他能够独立;然后需要肯定、赞美、认同,让他充满自信;到了七岁前需要一个值得学习的模范。当孩子再长大,还希望得到尊重、信任和选择的自由,等等。如果孩子拥有足够的心理营养,他自然就会有生命力去学习,去争取,去充实完善。如果心理营养缺失,孩子就会失去成人目标,从而一直处于寻找状态,无法让爱的能力、联结、安全感、独立自主和价值感这五朵生命的金花灿然绽放,进而产生占有欲、妒嫉心强,情绪不稳定,分离焦虑,自恋和痴迷,以及各种神经症性心理问题。长大后还会用一生去寻找生命中的重要他人来获得重视,会在夫妻或亲子关系中充满控制性,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失去辨别能力,造成人际关系困扰,甚至可能出现更加严重的偏差行为。

倘若孩子在以上各个时期,上述五种心理营养能得以充分满足,孩子下一个阶段的成长就会自然顺利,也就是说孩子社会化发展、学习工作、人际关系、情绪控制等方面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孩子整个人生的发展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基础。

如果发现孩子心理营养不足怎么办呢?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补充孩子心理营养,任何时候都可以。只要觉察到了,便及时开始行动。虽然0—7岁是心理营养最佳的“喂养”时机,但晚“喂”总比不“喂”好。如果孩子已经因心理营养缺失,出现偏差行为,那么,请带孩子去找真正的心理医生予以帮助,且越早越好。

注:本文所有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观点参考了林文采博士所著的《心理营养》。

2 阅读: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