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如果穿越到现在机关单位里会不会很吃香?

蝈蝈曾经事 2025-04-25 16:39:08

苏轼雕像

就这个话题,我想起大文豪苏轼的职场经历。苏轼参加进士考试,宋仁宗十分欣赏他的才能,说出: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宋神宗时期,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但宋神宗只是想治治他“多嘴”的毛病,还是十分欣赏他的才能,时刻关注他的动向。宋哲宗时期,他再次被重用,仅用一年多的时间,就从团练副使升到正三品的翰林学士知制诰。

之所以举苏轼的例子,是因为他一波三折的职场经历,很能反映出在一个单位内哪些人能非常吃香:

杭州西湖

有才能的人,用专业才能赢得领导关注

宋仁宗之所以得出“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的结论,以及宋哲宗登基之初,高太后就急不可耐下诏调苏轼回京,都是出于对苏轼专业的认可。苏轼在中央搞理论研究实力不一般,不管是给皇帝写诏书,还是给皇帝讲学,或者是针对某些棘手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都得心应手。在地方,不仅诗词做的好,更能把民生实事做得好,得到群众的好评,你说这样的干部谁不喜欢。

同样,在我们现在的单位里,如果你在所从事的专业领域里能够做到行家里手,甚至是专家级的,即便你不会溜须拍马你也会得到领导的赏识,因为你是不可或缺的那一个,单位离不开你。

同时,如果你是多才多艺的人,也会很吃香,本单位或者上级单位经常组织开展演讲比赛、读书比赛、舞蹈比赛等等,如果你非常擅长这些,积极参加还能获大奖,给单位、给领导争面子,领导自然也就会非常关注你,一旦有类似的活动第一时间就会想到你。而这对于自身职业前途也是有十分帮助的。

徐州黄楼

会实干的人,在本职工作岗位上创造业绩

苏轼不管是外放做官,还是被贬地方,他都会在当地给老百姓做些实事,比如最有名在任杭州知州任上治理西湖,在徐州知州任上抗洪抢险,在惠州给广州太守提建议为广州百姓修建自来水等等,这些都充分说明苏轼的实干精神,他这种精神在获得皇帝欣赏的同时,也受到对立面的抨击和围绕,否则就不会发生“乌台诗案”和一贬再贬的事情。

同样,在现在的单位里,最缺少的、最难得的就是这种具有实干精神的人,你敢直面问题化解矛盾,你能无中生有创新开展工作,能主动为领导解难题、想办法,只要你出手,很多困难矛盾就迎难而解,帮助单位完成规定任务,甚至能得到上级领导的肯定与表扬,领导自然会很关注和欣赏你,一旦有机会,自然就会想到你。

能说会道的人,老话讲:会做的不如会说的

王立群老师在《百家讲坛》里说过一句非常经典的话:会说话,是人生第一重要的本领,会做的不如会说的。如果你不会表达,往后就会吃很多亏。

这里说的“会讲话”就是指“能说会道”,这样的人十分擅长察言观色,根据说话对象的态度和表情变化来调整自己说话的方式和内容,一句话:你想听啥,他就说啥。苏轼就是“能说会道”的人,但他这种是不带钻营色彩的,总是根据事情的是非曲直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上书直言纳谏,而不考虑耿直发言会给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他被贬黄州、惠州、儋州皆有这方面的原因。如果他把“能说会道”用在溜须拍马、阿谀奉承上,他会一路飙升而不会被一贬再贬。

现在单位里能像苏轼这样直言的人真的是少之又少,因为这样的人叫领导讨厌,自然就不会讨喜。而一些活泛的人,为了得到领导的关注和赏识,为了能得到提拔重用,喜欢在能说会道、溜须拍马上用劲,张嘴唱高调、捧臭脚,领导盯啥他看啥,早请示、晚汇报,尽做面上之事,一切皆为得到领导的关注。

俗话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你在这个江湖里是想当武林盟主,还是做潇洒大侠,是想当山村高隐,还是做布衣平民,各人有各人的想法,毕竟你所追求的不一定是我想要的。但不管是哪一种,踏实、肯干是必须的,即便你一时通过捷径获得升迁,但最终还是会从座位上跌落,因为你违反了能量守恒定律。

0 阅读:3

蝈蝈曾经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