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秘的三国(20)】
【主笔:闲乐生朱晖】
曹操把吕布赶走,重新拿回兖州后,心里头更明白了:要想在这乱世里站稳脚跟,他得有个更靠谱、更结实、能长久、看得远的计划。说白了,就是他得搞一个既有目标又有理想的政治团队。为啥说政治团队比军阀强呢?因为政治团队就算打了败仗,大家心还是齐的,总有东山再起的那天;可军阀呢,就算打赢一两仗,迟早也得被历史给淘汰掉。
在建安元年春天那会儿,曹操动手收拾了袁术派去的陈郡太守袁嗣,带着兵马就进了陈郡。他打算拿这儿当个跳板,好进行战略大挪移,瞅准时机往东边的豫州发展。豫州那块儿现在被袁术的手下和一群黄巾军的残兵败将占着。虽说这些黄巾军人数有好几万,但都是没经过啥硬仗的软柿子,比较好对付。
二月时,曹操再次亲自带兵往南打,把汝南、颍川那边跟着袁术的刘辟、何仪、黄邵、何曼这些黄巾军势力一个个打败并收拢了,缴获了他们好多军用物资。他一路攻打,占到了颍川的重要地方许县,这样去洛阳的路就通了。曹操就把颍川郡的许县当成新的基地,还把自己老婆孩子从鄄城接了过来。
颍川是豫州的一个大块头郡县,经济很红火,人口也特别多,安定时期人口超过了143万,快赶上陈留和东郡加一块儿了。关键的一点是,打从颍川的头面人物荀彧跟了曹操后,很多颍川的文人学士也都站边曹操了。曹操在颍川声望挺高,这也让曹操的团队打定主意,要把颍川变成他们的新基地,好好规划发展。
五月份,汉献帝给曹操封了个建德将军的头衔。到了六月份,献帝从关中逃到洛阳,又赶紧提拔曹操做了镇东将军,还让他继承了费亭侯的爵位。献帝这时候把曹腾传下来的费亭侯爵位给曹操,那意思可明显了:从曹腾那会儿起,曹家三代人都是咱们皇家的忠臣。曹操啊,你是不是该接着你祖宗的班,帮咱们汉室一把呢?
曹操明确接到了汉献帝的旨意,所以在会上就说:现在毛玠提的那套“借着天子的名义,去管那些不听话的臣子”的策略,时机已经到了,大家觉得咋样?
不过,很多将领都站出来投了反对票,他们给出的理由是这样的:
首先,关东那边还没安定下来,到处都是流窜的匪寇,兖州这块地方周围敌人一大堆。要是这时候迎奉天子,那精力和钱财粮食都得大量消耗,关键是还指挥不动谁,最后只会给自己招来一堆麻烦。
第二点,目前皇上身旁的大将,像韩暹和杨奉,原先都是黄巾军里的白波贼。这俩人把控着朝廷,强硬得很,根本没法管。想把皇上毫发无损地接到咱们这儿,那真是难上加难。
讲真,各位将领讲的都挺在理。其实汉献帝在曹操拿他号令诸侯前,早被不少人控制过了,但那些控制他的人最后都没啥好下场,所以说这事儿真心不容易办。
首先得提董卓,这家伙下场最惨,被吕布给干掉了,全家三代都被杀光,尸体还被扔街上示众,更惨的是,尸体的油还被拿来点灯,骨头都给敲碎撒了。吕布和王允呢,他们想借着皇帝的名义控制凉州军,结果也没捞到好果子吃。吕布到处逃命,跑到了关东,王允则被咔嚓了,同样全家三代都没能幸免。
接下来要说的是董卓的手下,李傕和郭汜这两个人。他们也没能把持好局势,汉献帝只想快点躲开他们。后来,李傕和郭汜就像人人喊打的坏蛋,最后变成了四处流窜的土匪,有的战死沙场,有的被自己的手下干掉,反正都没啥好结果。李傕被关西的将领们打败并杀掉,他的地盘和手下也被别人分了,脑袋还被送到了许都。汉献帝更狠,不光杀了李傕全家,还把他的人头挂在许都示众,看来在长安时,李傕真是把汉献帝欺负得不轻。
接下来掌控皇帝的就是像杨奉、韩暹这样的小人物了。他们虽说以前是黄巾军,手里兵马不多,但汉献帝还得靠他们呢,所以他们的官职高得让人咋舌。比如韩暹,他当上了大将军,还兼着司隶校尉,把当初何进和袁绍的职位都给占了,地位比三公还要高。杨奉呢,他做了车骑将军,董承则是卫将军,这两个职位也都是跟三公差不多的武官。
说白了,韩暹、杨奉、董承他们虽然兵马不多,但官职大,手里还攥着皇帝这张王牌,怎么可能轻易让曹操插一脚?想跟他们干一架吧,又怕伤着皇帝这尊大神,这可咋整?就算真动手了,又能捞到什么好处?现在这皇帝啊,早就成了烫手山芋,没实权,没威望,连基本的尊严都没了,就剩个空头衔,谁还会听他的?你瞅瞅,袁绍、刘表、张绣、吕布、袁术、孙策这些人,哪个是省油的灯?听曹操的话?那才搞笑呢!万一到时候命令没传出去,自己倒成了靶子,被人围攻,这样的例子还少吗?特别是袁绍,一直觉得自己是曹操的老大,曹操这么做,不是明摆着跟他过不去吗?
再说了,皇上可不是小孩子了,现在都16岁了,而且两年前就举行了成人礼,去年还娶了皇后。他虽然年轻,但跟凉州的那些将领斗智斗勇,还顺利回到了京城,这说明他心里想的是亲自掌权,绝对不愿意当个被人摆布的木偶。你要是手伸得太长,抢皇上的风头,那肯定会跟他闹得不可开交;可要是你太老实听话,皇上又可能会卸磨杀驴,用完你就扔。想当年,光武帝刘秀的哥哥刘縯,为了大家能团结一致,向刘玄低头称臣,结果呢,权力一点点被抢走,最后憋屈地死了。这事儿,咱们可得好好吸取教训啊!
明白了吧,要是皇上真能那么容易被控制,这世上那么多有势力的人,咋就没一个动手呢?就你觉得自个儿聪明啊?
这就像是在锋利的刀刃上跳舞!
就像打仗没有必胜的战术一样,政治上的权谋也没有绝对安全的招数。去巴结皇帝,那风险可大了去了。要是想通过控制皇帝来指挥别人,那更是政治手段里最难的一招了,不是谁都有胆子去碰的。做得好,大家就都听你的;做得不好,那你就成了大家的眼中钉。至少从以前的情况来看,基本上哪个家族里住着皇帝,哪个家族就会变成大家的敌人,被所有人一起攻打。
说白了,“迎奉天子”这事儿,就像武侠小说里的那个厉害武功秘籍,要想学它,得先付出代价,就像得把自己重要东西舍去一样!你要是想当那最牛的人,好吧,那就得先下这个决心,至于最后能不能真的练成,那还得碰运气呢。怎么样,你敢不敢试试?
荀彧和程昱俩人铁了心要干这事儿,他们还把关键战略思想给提升了一下。他们说:“想想以前,晋文公接纳了周襄王,诸侯们都听话了;汉高祖给义帝办了丧事,天下人的心就归他了。现在皇上落了难,将军要是这时候站出来,带着正义之师,拥护皇上,顺应民心,这可是千载难逢的好计策啊。就算别的地方有人想造反,他们能成啥气候?韩暹、杨奉这些人,他们敢来捣乱?要是现在不赶紧动手,等别的英雄豪杰起了念头,到时候再想办法,可就来不及了。”
俩智囊猜透了曹操的心思。说白了,把皇上接过来能指挥谁并不重要,关键是曹操得有个正当名义。曹操家世不好,祖父是宦官,父亲是贪官,这事不怎么光彩。再加上曹操现在朝廷正式封的官就只有一个兖州牧,爵位、将军衔啥的都没给呢,这对他想摆脱袁绍的控制,自己闯出一片天地来说,实在是个大阻碍。反正,曹操就像是个实力挺强的个体户老板,虽然有钱有势,但特别需要借助汉朝献帝这个老牌子来给自己撑门面。只有这样,他才能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弥补自己出身不好的短板,实现治国安邦的大志向。反观袁绍、袁术家世代做高官,刘表也是皇室里的能人,他们都是东汉末年士人圈子里的政治红人,影响力大得很,根本不需要靠接皇上来提高自己(其实心里还巴望着皇上被谁给干掉呢);刘璋、公孙瓒这些人占着一块地方,地理位置也不允许他们去迎皇上。
这算是曹操这辈子做的最关键的战略选择了,到现在为止,咱们也没法说它到底对不对。这简直就是一场大胆的政治赌博,好处和坏处都摆在明面上。想想曹操自己,不也是个充满矛盾的人吗?
可能,把天子接过来只是一时头脑发热,像自断后路那样冒险。但曹操一旦做了决定,就绝不回头,不在乎是名垂青史,还是被人唾骂,又或者落得个尸骨无存的下场。这都是因为英雄有颗坚毅的心;因为英雄做事从不后悔。
将领们担心的事儿终究还是发生了。会议结束后,曹操就让曹洪带着大军往西去接皇帝。他们一路顺畅,过了中牟、阳武、京县、密县这些地方,可到了荥阳成皋那边,却被卫将军董承带着兵,靠着险要地势给拦住了。曹洪没办法继续往前走,只能先停下来,看情况再说。
董承原本是董卓的女婿牛辅手下的一员,说是个凉州的小军阀也不为过,但他的背景可不简单。他既是汉献帝祖母董太后的亲侄子,又是献帝妃子董贵人的老爹,这双重亲戚关系让他地位不一般。如今他站出来挡着曹军不让进京城,曹洪哪敢轻易跟他动手啊?万一背上个攻打朝廷的黑锅,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曹洪心里挺憋屈,现在往前走吧,走不了;往后退吧,又觉得不值当。这可咋整啊?
曹操却说,别担心,一个人控制皇上挺棘手的,但现在有三个人这么做,咱们反而能想办法应对了。先让曹洪撤回来,然后给国丈送点礼,跟他拉拉关系,告诉他我们只是来帮皇上重建皇宫的。国丈他老人家帮皇上度过难关,重回旧都,功劳大得没法比,应当成为朝廷里的主心骨,我们呢,就在外面帮忙,互通有无,一起度过难关。
咱们把关系处好了,敌意没了,就等着看好戏吧。杨奉和韩暹这俩人,都是从黄巾军那白波军里出来的。想当初,八年前,就是公元188年那会儿,他们在白波山谷那地儿,就是现在的山西襄汾县永固镇,闹腾起来的。跟南匈奴的人一块,把太原郡给抢了,还往南打,一直打到河东郡。后来凉州军的李傕出手,杨奉才投了降。韩暹呢,更是今年才因为杨奉护送皇帝到河东,跟着投了降。他们那些流寇的毛病,还没改呢。跟董承根本不是一伙的,早晚得闹矛盾。到时候,咱们的机会就来了。这就是咱们的策略,等着他们自己乱起来!
没过多久,韩暹那山大王的老毛病就露出来了,他自恃有功,开始独断专行,整天跟董承对着干。董承终于受不了这个霸道无理的“匪首”了,态度直接来了个大反转,他派人送信给曹操,请他带兵来洛阳,帮忙平定这乱世,保护王室。
曹操心里一乐,心想这正合心意,立马亲自带着大军就往京城赶,去见汉献帝。汉献帝一觉睡醒,掀开那破破烂烂的帘子,一瞅,惊了,只见曹操眼眶泛红。曹操压根没想到,堂堂大汉的天子,还有那些朝廷大官们,日子过得跟乞丐没啥两样。他二话不说,赶紧把好久没见着的米面、酒肉都给拿了出来,算是把这帮落魄的皇家贵族从饿死的边缘给拉回来了。
然后,曹操和董承联手,向皇上告发了韩暹扰乱朝政的事情。韩暹官职虽高,但手底下兵马少,根本打不过曹操。所以他二话不说,一个人骑马就跑了,跑到他老朋友杨奉在梁县(离洛阳南边大概八十公里,现在的河南汝州市)的军营里藏了起来。皇上因为韩暹以前护驾有功,就让曹操别再去追究他了。
既然杨奉和献帝都站在韩暹那边,曹操也就没再多计较。尤其是杨奉,他手上还有些能打的兵力,主要是因为他有个特别勇猛厉害的将领,叫徐晃。
徐晃,他的小名叫公明,老家在今天的山西洪洞。他和关羽都是河东郡的人,两人挺合得来。后来,他跟着杨奉去打黄巾军,还护送皇帝东归,立下了不少功劳。因此,他被提拔为骑都尉,还被封为都亭侯,战斗力可不是盖的。曹操那时候不想跟他们硬碰硬,所以不但没找他们麻烦,反而给杨奉和徐晃送军粮,努力保持着双方的良好关系。
献帝和杨奉见曹操如此给面子,心里头那个乐呵啊,心想这曹孟德虽然手握重兵,势力庞大,但看起来还是挺忠心的嘛!于是他俩琢磨着给曹操提拔提拔,可问题是,三公啊、重号将军啊这些高薪高职,献帝早送得差不多了,这下该咋整呢?
曹操摆了摆手,说那些高官厚禄他根本不在乎,他只要当个司隶校尉,拿着假节钺,再管管尚书事就心满意足了。
曹操真是厉害,司隶校尉这职位,虽然工资跟二千石差不多,但录尚书事只是个额外的头衔,连正式的品级都没有,看起来不算啥大官。可就这么个位置,他却能管全国最重要的监察工作和行政大权,更别提他还有假节钺,能代替皇帝在军队里执法,指挥里里外外的事情。这事儿就足以看出,曹操是个讲究实际、不喜欢花里胡哨的人,他的政治手腕,那是一等一的高明。
接下来,咱们得着手准备迁都的事儿了。洛阳虽说是个历史悠久的名城,但董卓那一把火烧得它现在跟废墟没啥两样,连个像样的房子都找不到,老百姓也就那么几百户,哪还能当都城啊?再说,洛阳周围全是杨奉、韩暹的地头,曹操要是想在这儿靠着皇帝号令天下,那简直是做梦呢。所以啊,曹操就琢磨着把汉献帝给挪到自己的老窝许县去。
许县嘛,就在颍川郡的东边,以前当过许国的国都,一当就是六百多年。《读史方舆纪要》里头说了,要是放眼全国,河南那就是正中间的好地方。而在河南这一亩三分地上,许县又是中心地带。北边靠着大河,不怕水灾;西边守着虎牢关,山险溪阻都不缺;南边连着蔡州、邓州,淮河、汉水的防线也都包括了。许县这地方,地势多好呀,不光土地肥沃,百姓也富裕,地理位置相当不错。再说许县这边东西多,百姓富足,很少打仗。颍川这块儿出了不少名人,宝贝也多得很。加上曹操在那儿搞屯田,搞得挺好,养得起汉朝那个庞大的朝廷和后宫。如果把大汉的都城放到颍川,那曹操和颍川的士人利益就绑一块儿了,颍川的大臣们肯定更忠心。总的来说,往东边迁都,现在看是最合适的办法。不过杨奉、韩暹他们,肯定不会点头,这事儿该咋办呢?
曹操这时去找了汉献帝身边的谋士董昭,想问问他的主意。董昭这个人,他以前可是袁绍那里的得力助手,当过参军,做过巨鹿太守、魏郡太守,但因为朝廷里头的斗争,被人陷害了,只好逃跑。他原本打算往东去,找兖州牧曹操(董昭是兖州济阴定陶人,他弟弟董访也在曹操手底下做事),但奇怪的是,他一路往西,竟然到了长安,到了汉献帝身边。这样,他就成了曹操和朝廷之间的联系人,帮两边牵线,功劳可不小。董昭的想法跟曹操正好想到一块去了。他说:“将军您起兵讨伐坏人,又迎接天子,保护皇室,这可是当年五霸那样的功劳啊。但现在各路将领都有自己的心思,不一定听您的。您现在留在洛阳辅佐皇帝,局面不太好。我看不如把皇帝接到许都去。要做大事,才能有大成就,希望将军您能拿定主意。”
曹操见董昭跟自己的想法一样,心里挺乐呵,但又怕杨奉来捣乱,于是又问:“这本来就是我打算做的。不过杨奉那小子就在梁地附近,听说他手下兵强马壮,他不会给我添堵吧?”
董昭说这事儿简单,将军你可以派人给杨奉送份大礼,然后跟他商量,就说粮食供应不上了,想把朝廷暂时挪到鲁阳去,好找吃的。鲁阳离许县可近了,悄悄过去不是问题。再说鲁阳离杨奉的老巢梁县也挺近,他一听肯定高兴。等皇上出了洛阳,咱们先往南走,然后突然拐弯往东,加快脚步直奔许县。杨奉这家伙有勇无谋,肯定不会起疑心,等他发现也来不及了,大事就成了!
曹操一听,心里乐开了花,心想这董昭可真是个能人!随即就把他从汉献帝身边要了过来,当成了自己的心腹智囊。董昭这人挺有意思,在三国大戏里露脸不多,纯粹是个小角色,但每次曹操往前迈大步,都离不开他的关键帮忙。他是个既勇敢又聪明的死忠曹粉,简直就是曹操的“左膀右臂”。所以后来,曹操给了他个“千秋亭侯”的封号,让他跟那个死忠汉室的“万岁亭侯”荀彧平起平坐。
接下来,在建安元年八月二十七日那天,东汉朝廷正式搬家到了许县,人们开始称它为许都。汉献帝之前被迫封一个黄巾军头头当大将军,那简直是他的一大耻辱。现在,他借着曹操护驾迁都的功劳,正好把这个错误给纠正了,直接任命曹操为大将军,还封了个武平侯的头衔。这样一来,韩暹的那些官职,全都被曹操给接手了。
到了这时候,杨奉和韩暹才如梦初醒,气得要命。心想,咱俩豁出命从凉州那帮反贼手里把皇帝抢回来,又一路护送到洛阳,就指望着靠这位不再受宠的“皇帝招牌”拉点赞助,装点门面,赚点大钱呢。结果倒好,曹操就拿点馒头酒肉,轻轻松松就把皇帝给拐跑了?这也太过分了,咱俩绝不能忍!于是他俩立马带兵去抢献帝,没想到曹操早有打算,在颍川郡的阳城那边布下了埋伏,把杨奉和韩暹给打退了。
这回,汉献帝总算是稳住了脚跟,他心里头对曹操那是感激不尽。这一年多,朝廷乱的跟个没人管的野孩子似的,扔路边都没人要,眼看就要散架了,还好曹操及时出手,把朝廷当成了宝贝疙瘩,又是砸钱又是砸粮地养着。他还大兴建筑,把皇宫修得富丽堂皇,甚至把自己家里的锅碗瓢盆、笔墨纸砚、香炉家具,连带着洗澡盆、梳妆台、化妆盒这些日常用的东西,还有那些宝贝艺术品,一股脑儿都拿了出来(曹操在《上杂物疏》里有提)。这样一来,汉献帝又重新过上了舒坦日子,那可是久违了的享福时光啊。曹操还软硬兼施,让不少诸侯回来俯首称臣、进贡献礼,这让献帝好歹找回了点皇家的面子,也让那些贵人公主、皇亲国戚们又用上了那些金贵的奢侈品,什么绫罗绸缎、金银象牙器皿之类的。
曹操这人生活挺节俭,后宫里吃饭就一碟肉,被子一盖就是十年,死了以后陪葬的东西也少得可怜。但说他对汉献帝,那可真是没话说,史书上写着,曹操给汉献帝送东西送了14回,每次都不少于30样。曹操这就是懂得舍弃才有收获。钱财啥的都是过眼云烟,不如放手,还能遮掩下自己手里的真权力。在曹操心里,实打实的权力才是王道。
因此,曹操决定扶持汉献帝,好让他能发号施令,掌控大权,同时也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就给汉献帝递了个叫《陈损益表》的折子,里头列了十四条改革法子,想的是让国家富裕,军队强大,让汉朝再次兴盛起来。另外,他还让汉献帝下旨,封了董承(董贵人的老爹)、伏完、伏德(伏皇后的父兄)这些人,还有侍中种辑、丁冲、钟繇等十三个护驾有功的大臣为侯爷。这就是论功行赏,树立德行。
这时候,曹操动手开始慢慢除掉那些跟他不一条心的人了。在建安元年九月份,司徒淳于嘉、太尉杨彪(杨修他老爹)、司空张喜,因为这仨人没赶紧跟上曹操的步伐,表现得不太配合,结果都被曹操给撤了职。其实在这之前,曹操就已经干掉了议郎侯祈、尚书冯硕、侍中台崇这三个人,美其名曰是惩罚有罪之人,其实就是为了树立自己的威风。
到了十月份,曹操把许都那边的事儿基本都摆平了,然后就亲自带兵去攻打梁县。杨奉和韩暹打不过,只能往南跑到扬州,去找袁术求助。杨奉手下最厉害的大将徐晃,也瞅准机会离开了杨奉,决定投靠曹操,走正道去了。
认知不一样,那个时代讲究的是名正言顺,《资治通鉴》有说,各个诸侯国都比周朝强大,为什么没有不遵从周朝的话?哪怕是三家分晋,后来得到了周朝的同意,韩魏赵才能建国,否则必被其他诸侯国讨伐,没有信义认知的人是很难理解类似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