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德振:在商言商,有粮不慌

京都闻道阁 2025-01-22 11:22:46

文丨杨德振

我经常在朋友圈里发一些我所在酒店产品的信息,介绍其品牌和特色,以及价格和购买方式等情况,意在尽可能“广而告之”,扩展产品的销路,增加企业的收益;一位文友半开玩笑地“怼”我:“你总在发广告,拿了企业多少广告费呀?”我回复他:“企业是我最大的依靠,企业好,我才能过得好;在商言商,有粮不慌,为企业出力是应该的,你妒忌和眼红什么呀?”文友最后发了一个认可和赞同的表情;我觉得,既然是商业单位,就应该把创收作为第一要务,就像农民要多打粮食一样自然。“粮仓”满了,干什么事就不用焦惶和担忧了;而为了“粮仓满”,每个员工须殚精竭虑、尽心尽力才对。

自古以来,许多商人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智慧,在这风云变幻的世界中不断探寻着商机的密码。他们口口相传留下这样一句话:“在商言商,有粮不慌。”这句话并非简单的一句商业口号,它蕴含着深刻的商业智慧和人生哲理,放在今天的市场经营中,依然不失其意义。

这句话第一层意思强调了“粮食”的重要性和基础性。粮食是人们生存的基础,是一切商业活动开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在商业活动开展中,我们必须要保证自己“有粮吃”“不饿着”,尤其是时刻关注自己的“钱袋子”“粮袋子”供应状况能否满足经营之所需,这样才能确保商业活动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如果自己手中没有“粮食”或储备不足、“有米下锅”,任何商业活动都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层意思是提醒我们商业活动需要以长远眼光和全局视野来审视。在商业竞争中,短视和狭隘的决策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只有以全局视角来看待问题,高屋建瓴,选准切入口,多方“筹粮”,做到兵精粮足,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商机,拓宽业务面,保持发展后劲,把企业做大做强做久。

第三层意思强调了商业竞争中的合作与共赢。在现代商业社会中,合作已经成为了一种大趋势,单打独斗成不了大势和大作为。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实现共赢。因此,在商业活动中,我们需要注重与合作伙伴的沟通与协作,共同应对市场变化,给合作伙伴足够的“囤粮”空间、利润空间,实现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商业竞争的本质是创造利润,创造就业岗位;“在商言商,有粮不慌”这句话对外而言,就是要广开途径的创收,保证自己的家底殷实、富有;对内而言,它同时提醒我们在商业活动中要注重资产、资金的安全,以长远眼光和全局视野来开展业务,有所为有所不为,并注重合作与共赢。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商业利益的最大化。

此外,我们还需要关注政策法规、行业动态等信息,以便及时调整商业布局和战略。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就是商机,就是资源。只有掌握了足够的信息,才能更好地把握市场脉搏,抢占先机,让企业总处在一个“有粮”的区位优势上。

“在商言商,有粮不慌”,对于企业内部经营管理而言,各种经营行为和活动一定要围绕“有粮”而展开,不能做无用功,更不能搞一些不产生效益的“花架子”,或去弄虚作假。企业“有粮”了或“丰衣足食”了,干什么、做什么才会精气神十足,无后顾之忧。古时行军打仗时所强调的“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说的也是这个道理;有了足够底气,就能无往不胜,无坚不摧。

其实,在一个家庭生活中,“有粮”与“无粮”也是区分一个人“慌”与“不慌”重要考量因素,它也决定一个家庭的幸福层次和丰盈度。大家知道,富人与穷人的根本区别就在于碰到特别灾难或困难时,富人因为“有粮”而应变能力和自渡能力强,穷人则会面临“断炊断饮”“四面楚歌”“日暮途穷”的窘境。所以,平时“积谷防饥”是“有粮不慌”一个方面的实际努力,另一方面便是无论干哪一行业,要干出名堂、干出成绩,保证收益最大化;就如我一贯孜孜以行“在商言商,有粮不慌”的行动一样,完全可供朋友们借鉴和仿效。

☆ 本文作者简介:杨德振,中共党员、复转军人、工商硕士、中国散文作家、广东作家,现为酒店高管;业余时间笔耕不辍,在全国各类报刊发表杂文、诗歌、散文随笔数百篇;已出版八部散文著作,两部企业管理专著。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