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利国:生命如灯,记忆如风

京都闻道阁 2025-04-30 13:43:33

文丨师利国

上周六是我三婶逝世三周年,按照当地的习俗,都要举办祭奠活动。三婶的儿子也从辽宁营口请假回来。上午十点在三婶的坟茔前,举行了简单仪式。返回途中,大家都在议论竹山县近日出台的殡葬改革办法。虽然在很多城市早已实施,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但对竹山而言,就像扔了一颗炸弹。前些年就听说要进行改革,也许是阻力太大,也许是时机不成熟,迟迟没有落地。

殡葬制度改革是大势所趋,必须顺应形势的发展。这一政策的出台,把很多人的计划打乱,尤其是年长者难以接受。

殡葬制度改革,旨在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维护生态环境,节约耕地和森林资源,革除丧葬陋习,树立文明新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我曾经写过农村殡葬改革之我见的文章,在文中我阐述了自己对殡葬改革的意见和建议。

要改革陈旧的丧葬习俗,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古老的殡葬方式流传已久,要适应新形势,需要一个过程。我认为最大的阻力是观念,必须从更新观念上入手。

仔细想想真有这么难吗?其实想通了,想透了,想明白了,没什么可难的。为什么非要花几千元,甚至上万元置办一个棺材板埋在土里,花几千元几万元修建一个墓地,意义何在?

有句话叫“人死如灯灭”,也就是说人的生命就像一盏灯,一旦熄灭,就无法再次点燃。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代表着人类生命的彻底消失。这是唯物主义无神论的观点,人的身体如同蜡炬,人的精神如同炬火,离开了蜡炬,就不会存在炬火。意味着人的精神离开了身体便不复存在。

人一旦死亡什么都不知道,有人说火化十分残忍,死人怎么知道火化难受?那只是活人的感觉。我们很多人往往把阴间场景,同人间相比较,又有谁能用事实证明一样呢?这只是人们的想象。

也有人说死后留下一座坟,以便后人纪念,听起来很好,仔细想想又能留存多久呢?尤其是现在就业渠道多样化,人口流动频繁,又有多少人守在老家?加上工作压力大,距离较远,真是有心无力,久而久之就会淡化。

我老家后山上一座坟茔地,有的是土包子,有的用石头垒起的小坟头。听老人讲这些都是孙家坟院,从来没有人来打理,杂草丛生,多处已经开荒种地。

去年底我到农村某地,看到路基上垒了一块石头,上面清清楚楚标注某某墓碑。我很好奇问他们,其中有一位中年人说:这是我爷爷的墓碑,因修梯田被毁。当年经济困难,吃饭都是问题,也无力恢复爷爷墓地。

祭祖到底管几代,我无法统计,差异较大,从目前情况看也许是两代,也许是三代,也有更长的,但人们的记忆就是那么几十年,三代以上特别是出五服的老人,未曾有过共同生活经历,其音容笑貌记忆逐渐模糊,遗忘是早晚的事。

我始终提倡树葬,也不需要什么公墓。树葬才能真正体现对生命的尊重和敬畏,也是对自然热爱和敬畏,使逝者成为自然的一部分,感受到生命的循环和对大自然的力量。

树葬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传承方式,让逝者的生命在树木生长中得到延续。

2025.4.30十堰

☆ 本文作者简介:师利国,1957年出生,1976年入伍,1993年转业回湖北十堰。

原创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编辑:易书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