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看问题和马克思主义看问题的方法,有差异,也有共同点

寻雁谈历史 2023-06-11 03:33:04

王阳明(1472-1529年)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应,意识不是自生的和先验的。这些话理解起来并不难,人的意识之外的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不因人的意志、想法、意识而独立存在。而意识是物质的反应,意识本身不是物质,不是客观存在,人脑(或者称内心)本身没有意识,是空的,人产生了意识是因为物质施加了作用。主要有两个情况:

第一个问题,如何将物质作用于意识,换句话说就是物质如何对意识起作用?

实践,实践是认识的来源。通过实践,让物质对人脑起作用,通过实践这个媒介,把物质和意识勾连起来。比如学习驾驶、炒菜、修理机械等,把这些知识装进大脑,学得越多,装进大脑的知识越多。这里就有个问题让一般人难以理解,既然人的意识不是客观存在的,那为什么能对物质进行反应?

第二个问题,检验真理的标准是什么?实践。要检验自己之前被物质作用而产生的认识是否正确,需要将其与通过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以实践结果为标准,所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而不是圣贤说过的什么话,以文本为标准,长期来看是不可靠的,容易陷入教条主义。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是科学认识论;王阳明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是错误认识论。我结合平生所学,简要介绍一下王阳明心学认识论:

王阳明心学认识论并不会否认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世界,王阳明不可能会说世界是虚无的、不存在的。他的心学认识论总的有三句话: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心即理。

心即理是认识论的理论前提。人世间的一切道理、知识、理论,不管是正确的、错误的,高尚的,邪恶的,等等,都与生俱来地存在于人心之中,只不过这是一种潜在的存在。王阳明认为,物质和意识要发生作用,首先要承认双方都是客观存在的,不然就像人和鬼一样,就算烧纸也无法沟通。

王阳明认为,只有承认人的意识本身就存在,才能跟外界的物质发生反应,只有人的意识里事先潜在一套科学的真理,实践才有可能去检验它是否是真理。如果潜意识里什么都没有,如何检验?物质是通过实践帮助意识找回正确的自己,而不是无中生有。这是他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区别。

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认识论的手段。物质和意识怎么进行作用?实践。王阳明的实践就是知行合一中的“行”,这个“行”包括思考、读书、实际操作等一系列人类活动。比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的概念要广。王阳明特别强调实践,比如,要想知道做孝顺父母是什么体验,就要用实际行动去验证心中潜在的孝心。

传统儒家讲的“格物致知”到王阳明这里演化成格物验知。用实践这个密码去检验心中潜在的知。这是他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又一个区别,不过这是个小区别。王阳明的意思再明白不过了,实践是激活真理的唯一手段,实践是发现真理的唯一方法,实践也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基本一样,但是王阳明这个观点比马克思早了300多年。

致良知。

致良知是目的。王阳明这个“良知”概念就是马克思主义说的真理。王阳明强调,人要通过各种学习、实践,通过事上磨炼,千锤百炼,反复比较,去除内心中的错误认识,检验真理,认识真理。王阳明认为,真理是内心潜在的真理通过实践活动激活,实现了外界客观存在的真理合二为一的科学境界。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人内心中本没有的,是通过实践引入人的内心的。马克思主义和王阳明心学在这个问题上基本一致,都是追求真理。

王阳明和马克思都是伟大的思想家,他们都期望通过自己的解释,帮助人们正确认识世界,追求真理。这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

8 阅读:386

寻雁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