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太原武宿国际机场的候机楼内一如往常繁忙。不远处,有一座69米高的空中塔台。航班进入太原空域收到的地面信息,都从这里下达。身处塔台中的管制员们,像是航班的“向导”,他们密切关注太原空域的动态,向机组发出一句句利落的指令,保障每一架进出港航班起飞和降落的安全。2月1日正月初四,记者获民航山西空管分局批准,登上塔台,感受管制员的忙碌日常。
飞机引路人
塔台最顶层,是机场的管制室。这个圆形房间内,安装了360度全景窗,透过窗户可以俯瞰整个机场。虽有如此“观景台”,可身处其中的管制员们却不敢放松,时刻神经紧绷。
管制室内,“科技范”十足。这里有若干个电子屏,显示跑道运行情况、气象要素等。还有很多密密麻麻移动着的绿点,绿点下标有航班号、飞行高度、速度等数据,是飞机在太原空域内飞行的实时状况。
数名塔台管制员正在一排电子屏幕前忙碌着。他们有的紧盯雷达荧光屏,查看机场上空所有飞机所处位置,有的正用对讲机与机长对话,下达起飞或降落命令。
“航班进入太原空域,就要和我们建立双向和高频联系,所有的飞行动作都要听从指挥。”进近管制室副主任唐计平说,这个岗位,接触不到旅客,所以鲜为人知,但格外重要,要给飞机“引路”,关乎到每名旅客的出行安全。
“塔台,过年好,我们准备降落了。”“欢迎‘回家’,地面风120度,风速5米/秒,跑道13,可以降落。”电波中,管制员与进港航班的机组沟通。
“春节里,我们的通话频率里也充满‘年味’。不管在哪个席位,几乎每个机组在联系我们时,都会加上一句‘过年好’,我们也会给予最热情的回复,并按照标准的工作流程进行指挥。”唐计平说,管制服务不全是冰冷的指令,还饱含着管制员与机组之间的温情。
空中管制员
“起飞出现延误,请求安排直飞,尽量减少对下一班的影响。”管制大厅里,有即将抵达太原机场的航班发来“直飞申请”。管制员按下话筒,和飞行员沟通,“好的,现在天气允许,我们会尽量协调直飞。”
唐计平介绍道,这是经常遇到的一种情况。起飞机场的天气不好,航班耽搁了。管制员会在不影响其他航班的前提下,指挥延误航班减少空中“拐弯”,尽可能缩短航程。
还有一种情况,旅客突感身体不适,航班需要尽快降落。遇到这种突发状况,对管制员也是一次考验。他们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拉出”一条最短路线,并协调好地面的救护人员到机坪待命。
今年春运期间,就出现了这种情形。三亚飞往太原的CHH7389航班上,一名女性旅客突感下腹疼痛,脸色煞白,呼吸急促。机组联系管制员,申请尽快落地太原机场。管制员沉着冷静,迅速调整航班的降落顺序,为这架特殊航班开辟出一条直抵太原机场的最短航线。其他航班纷纷响应,配合避让,腾出了一条宝贵的空中生命通道,引导航班提前9分钟降落。
护航回家路
管制员肖志忠戴上耳麦,全神贯注与机组沟通,最后告知对方“可以落地”。
唐计平说,“可以起飞”“可以落地”是管制员发布最多的指令。短短几个字,却要以专业知识和现场实际为依据,确保万无一失。
“我们工作最大的要求,就是千万不能出错。因为哪怕是一个小失误,也可能‘带偏’飞机,造成的后果不堪设想。”唐计平介绍,由于工作时必须保证精神高度集中,所以管制员们一般都是2小时倒班制,而且每个工作岗位至少两人同时监管,确保收发的信息准确无误。虽然有“轮班”,但高峰时,一个人平均每天要指挥百余架次航班起落。遇到极端恶劣的天气,管制员会根据分局气象台实时刷新的天气信息,与飞行员不停交流,及时指挥该航班绕飞或改变高度层,并持续提醒后续航班注意风险区。一天下来,并不轻松。
“有人说驾驶舱是最美的‘岗位’,其实我觉得塔台也是”,付宸是一名年轻管制员,他表示,每次目送飞机起飞降落,看到飞机在落日晚霞中平安起降,就觉得很有成就感。记者 李 涛 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