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国家医疗保障局(以下简称“国家医保局”)在推进按疾病诊断相关分组(DRG)和病种分值(DIP)付费改革过程中,发现我国平均住院率超过20%,职工医保退休人员住院率接近50%,即每两个退休人员中就有一人需要住院治疗。这一高住院率引发了对DRG/DIP付费方式可能导致医疗机构行为异化的关注。
DRG/DIP付费方式的初衷与现实挑战
DRG/DIP付费方式旨在通过定额结算,规范医疗行为,控制医疗费用,提升医疗服务效率。然而,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医疗机构为追求经济利益,可能出现以下问题:
过早出院:为获取定额结算差额,部分医院可能在患者病情未完全康复时即安排出院,导致患者需要再次住院,增加住院率。分解住院:将一次住院治疗分解为多次,以获取更多的医保支付,增加医保基金负担。小病大治:对轻微疾病进行过度治疗,或将门诊患者转为住院,以获取更高的医保支付。国家医保局的应对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国家医保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数据监测与自查:自2022年至2024年,国家医保局通过大数据分析,向地方医保局下发高频次疑似住院数据,要求各医疗机构自查,并提交病案等申诉材料,地方医保局进行复查,并将结果通报国家医保局和相关医疗机构。政策调整:2024年7月,国家医保局发布了DRG/DIP付费2.0版分组方案,旨在提高分组的精准性,减少医疗机构行为异化。加强监管:在2024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任务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医药领域综合监管,治理损害群众健康权益的问题,强化部门联动,全链条加强监管。患者高住院率的多重因素
除了医疗机构的行为外,患者高住院率还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医保政策影响:居民医保门诊报销比例较低,患者可能更倾向于选择住院治疗,以减少个人支出。慢性病管理不足:慢性病患者在门诊得不到有效管理,病情加重后需要住院治疗,增加住院率。未来展望:以患者为中心的医改方向
为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配置,降低不必要的住院率,未来的医改应注重以下方面:
完善医保政策:提高门诊报销比例,鼓励患者在门诊接受治疗,减少不必要的住院。加强慢性病管理:在基层医疗机构推广慢性病管理,提高患者在社区获得持续治疗的能力,减少住院需求。强化监管与激励机制:建立健全的监管体系,防止医疗机构过度医疗,同时通过合理的激励机制,鼓励医疗机构提供高质量的门诊服务。通过多方努力,旨在实现医疗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患者的健康获得感,推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高质量发展。
在实施DRG/DIP结算模式下,医保基金支出有所减少,但尚未见到明确的统计数据表明患者个人支出是否同步下降。部分医院可能因医保收入减少,转而通过其他方式向患者收取费用。建议对常见病、多发病实行定额付费,使患者清楚了解住院费用,防止医院向患者收取额外费用。
霍尔斯医疗政策研究专家表示,进一步推进医保支付制度的改革应在以下几方面深化:
透明化费用:通过明确常见病、多发病的定额付费标准,保障患者的知情权,让患者能够清晰了解自己承担的费用结构。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患者因费用不明带来的疑虑,也有助于医院规范收费行为,避免额外收费。提高门诊报销比例:在现行的住院优先报销体系下,患者可能倾向于住院治疗,以减轻个人负担。通过提高门诊的报销比例,尤其是针对慢性病患者,可以有效引导患者更多地选择门诊治疗,减少不必要的住院率。优化医保政策:针对不同的疾病类别和治疗需求,进一步完善分组结算方式,以提高其灵活性和精准性。DRG/DIP的初衷是控制不必要的住院和费用开支,但若操作不当可能导致过早出院或频繁转诊,甚至“分解住院”等现象。因此,确保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能真正惠及患者是关键。加强监管与激励机制:强化对医保结算过程的监管,设立奖惩机制。对违反收费规定的医院严格监管,确保医保基金的合理使用。此外,鼓励医院提供更高质量的门诊服务,使患者在门诊得到足够的治疗支持,减少后续的住院需求。通过以上这些多维度的措施,不仅可以实现医保基金的合理支出,还能够确保患者负担不增加,保障医院的正常运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