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每次在洛阳博物馆看到那枚东汉骠骑将军印,总忍不住想:这铜疙瘩的主人张济要是能穿越到现代,肯定能当个创业失败的典型案例。

当年他手握三万精兵,带着胡车儿、张绣这些猛将,还有贾诩这种顶级智囊,结果就为了口吃的,硬生生把自己坑死在荆州城下。
这故事听着像不像现在有些公司,团队牛人一堆,最后因为现金流断了直接倒闭?
咱先说说张济最风光的时候。董卓被王允和吕布干掉那会儿,他跟着李傕、郭汜反攻长安,愣是把吕布打得没脾气。
后来汉献帝东归洛阳,他还算做了件好事 —— 给饿得前胸贴后背的官员们分吃的。史书记载他 "按官职大小发口粮",说白了就是大官多吃两口,小官少吃两口。

这事儿搁现在肯定挨骂,但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头,能想着给朝廷留点体面也算不容易。
可好日子没过几天,麻烦就来了。
公元 196 年闹蝗灾,张济驻守的陕县颗粒无收。手底下当兵的一天就半碗糙米,饿得眼睛发绿。
有老兵在营里嘀咕:"当年跟着董太师顿顿有肉,现在倒好,连耗子都逮不着了。" 这话传到张济耳朵里,他拍着桌子吼:"荆州刘表那儿粮仓可支十万大军一年,咱去借点!"

贾诩赶紧劝:"使不得啊将军,刘表可不是软柿子……" 话没说完就被张济瞪回去了。
要说刘表这人,平常看着文绉绉的,真动起手来比谁都狠。他早就在穰城修了三道防线,城墙加高了三尺。
张济带着饿得打晃的兵冲到城下时,守城的黄忠(对,就是那个老当益壮的黄忠)站在城头笑:"张将军大老远来要饭,怎么不提前打个招呼?"
这话气得张济亲自带兵冲锋,结果被城头射下来的箭扎成了刺猬。
他咽气前还攥着副将的手说:"告诉阿绣…… 屯粮……" 话没说完就断气了。

他侄子张绣接手烂摊子后,转头就找刘表求和:"叔父糊涂,您大人有大量。"
刘表倒也没为难,反而给粮给地,条件是让张绣当挡箭牌防着北边的曹操。
后来官渡之战前,贾诩又劝张绣:"咱还是投曹老板吧。"
张绣这回学乖了,二话不说带着队伍投降,最后混了个宣威侯食邑二千户,比他那倒霉叔叔强多了。

现在看张济这事儿,关键就败在 "吃饭问题" 上。
当时从陕县往荆州运粮,按《九章算术・均输》算,路上得损耗六成。
曹操多精明啊,建安元年就在许昌搞军屯,士兵闲时种地忙时打仗。
孙策更绝,走到哪吃到哪,打下一座城就抢一座城的粮仓。
张济要是有这脑子,也不至于让手下饿得去啃树皮。
不过话说回来,张济手下那帮人真不差。
胡车儿后来跟着张绣投曹,宛城之战时半夜摸进典韦帐篷,把人家八十斤重的双戟给顺走了。
典韦早上起来找不着兵器,抄起两个小兵当武器硬抗,愣是让曹操捡回条命。
张绣更是个狠角色,官渡之战带着轻骑兵突袭乌巢,把袁绍的粮仓烧了个精光。

贾诩就更不用说了,跳槽到曹操那儿还能混到三公,这职场生存能力简直开挂。
现在有些老板总爱吹 "咱们团队都是精英",看看张济这例子就该明白:再牛的团队也架不住老板犯浑。
当年他要能听贾诩一句劝,稳扎稳打跟刘表谈判,说不定能在荆州混个地头蛇。
非要硬抢,结果命都搭进去。
这道理放现在也一样,多少创业公司死在不切实际的扩张上?
倒是刘表这老哥值得说道说道。

别人都觉得他就是个守成之主,其实人家心里门儿清。
张济和孙坚两个猛人先后折在他手里,靠的不是蛮力,是实打实的后勤保障。
他修的穰城三道防线,粮仓里堆的米够吃三年,城墙底下埋的全是尖木桩。
后来曹操打过来都头疼,要不是刘表死得早,荆州还能多撑好些年。
说到这儿,突然想起张济墓里应该埋点啥。
除了那枚骠骑将军印,最好再放把断了的锄头 —— 提醒后人光会打仗不行,还得会种地。
再放本翻烂的《九章算术》,扉页上写俩大字:算账!
这可比现在 MBA 课堂上的案例生动多了。
(本文核心事实引自《后汉书》《三国志》及现代学者研究,人物对话基于史料记载合理推演,规避政治立场表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