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的情节与结构(中)

老谢语文 2024-12-10 18:35:07

2025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小说的情节与结构(中)

小说情节手法指能使小说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而运用的各种艺术技巧,具体包括情节结构手法和情节叙述手法。情节结构手法指作者在安排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过程中运用悬念设置、伏笔照应等技巧。情节叙述手法指在讲述故事过程中运用的人称、视角、讲述顺序、讲述方式等技巧。

考点梳理

情节结构手法

一、整体

(一)一波三折式:一般用于全篇,多次横生波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增强故事的戏剧性、可读性。

(二)首尾呼应式:一般用于全篇,开头与结尾有情节的照应使结构紧密、完整。

(三)抑扬式:一般用于全篇,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造成落差,使人物特征更鲜明突出,形象更丰满,增加文章波澜曲折之美和吸引力

(四)线索

1.定义

小说的线索是贯穿整个作品情节发展的脉络,也是结构全文的脉络,其目的是用来贯穿全文情节,把全文的人物、事件串联起来,使作品浑然一体,结构完整严谨,因此它与结构或层次、情节一道成为作品谋篇布局的重要环节。

2.类型

线索的类型主要通过情节与场景,以及所有选材或组织的材料等来反映。具体在作品中,通常会以人物、事物、事件、地点、时间、感情流动的状况等来分类。

3.结构

(1)单线型结构

这类作品的情节单纯,线索明晰,自始至终都是围绕中心人物展开情节,这是最简单也最常用的一种线型结构。尤其因为篇幅短小,常用于中、短篇小说中,甚至长篇小说用得也相对较多。

从人物上说,这种结构一般有一两个主要人物;从情节安排上也只有一条线索。情节的发展过程是由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直至尾声,链条式展开,环环相扣。

(2)双线型结构

构成小说情节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双线必须是由一个共同点来连接。如小说《药》中的“双线”——革命者夏瑜的英勇斗争(暗线)与华老栓一家的悲惨遭遇(明线),由“人血馒头”相互连接,构成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

(3)多线型结构

多线型结构是三条以上线索互相交叉、盘根错节构成的一种结构。其特点是作品中需独自表现的相对平列的人物众多,或是各自代表着一种势力,但又不可或缺。如《水浒传》中的108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只是有的人物是随故事情节的发展交织出现的,而省略了部分章节。这种结构一般比较适用于篇幅较长的小说。不过,虽然几条线索看似无缘,但最终都会因围绕主题思想的要求而走到一起,或是集中于矛盾冲突的爆发,最终的结局往往都会联系在一起。

(4)作用

情节上,让结构更清晰,跌宕曲折,一波三折,推动情节发展,使情节集中紧凑完整。

主题上,可通过线索巧妙安排结构,揭示主题。使主题更加丰富,得以深化。

人物上,人物形象也会刻画得更丰满,更突出,更鲜明。

叙事效果上,两条线索并行,丰富拓展作品内容。

【答题方法】

1.如何寻找线索

标题判“线”:很多文章标题会揭示线索或包含线索的因素。

以物求“线”:文章中某一“物”若反复出现,很可能就是线索。

时空缀“线”:注意表示时间变化、地点转移的词语。

以情寻“线”:注意文中表达作者思想感情变化的词句。

关键句“线”:注意开头句、结尾句、议论句、抒情句、中心句。

反复出“线”:注意文中反复出现的事物、词语和句子。

文体隐“线”:叙事散文常以中心人物或事件的发展变化为线,游记散文常以游踪为线,抒情散文常以情感为线。

2.分析线索作用

注意:要区分不同性质的线索的不同作用,如物象线索有象征、呼应作用,情感线索有使情感浓厚、不断深化的作用等。

二、局部

(一)开头

(二)中间

1.悬念:悬念是作者为了激活读者的“紧张与期待的心情”,在艺术处理上采取的一种积极手段。通俗地说,它是指在小说的叙述中先设置一个谜面,藏起谜底,在适当的时候再予以点破,使读者的期待心理得到满足。悬念的主要作用是吸引读者、引人入胜。

2.抑扬:指对写作对象或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然后陡然一转,出乎读者所料,从而使文势曲折多变,使文章产生峰回路转、跌宕起伏的效果,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3.突转:在小说结尾部分,作者常常采用突转的方法形成情节的某种“巧合”,某种意料之外的反转,或是形成人物性格的“急剧改变”。这种突转常收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效果,对表现小说主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4.照应:是篇章间的伏笔照应,又叫呼应。照应能使情节连贯、脉络清晰、结构紧凑。

5.伏笔:指作者对将要在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的提示或暗示。伏笔用得好,可使全文前后呼应,结构更严谨,情节发展更合理,前因后果更分明。

6.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对比的作用一般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或突出主题。

7.衬托:指描绘某一事物表现另一事物的艺术手法,它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衬托可以使文章更生动,人物、事物形象更突出,主题更鲜明。

8.铺垫:也称铺叙补垫,它是为了衬托主要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和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突出文章主旨。

9.巧合:使人物或者事情关联在一起,内容集中,矛盾更突出,冲突更激烈,人物性格更鲜明。

(三)结尾

【答题步骤】

情节结构手法答题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手法

从题干要求出发,快速锁定情节手法。当然,要准确界定情节手法必须熟练掌握相关知识,特别是情节叙述技巧、情节安排技巧。

第二步:定角度,析运用

分析情节手法的运用,首先要找准切入角度,根据不同的角度具体分析是如何运用的。分析时,言之有据是关键,要善于抓住小说中的相关内容,逐层进行阐释,不枝不蔓,力求分析到位,如有必要,可列举条目。

第三步:简概括,说效果

对情节手法的分析要扣住表达效果,主要分析对小说主题、人物情感具有怎样的作用。分析时概括要简洁,不要拖泥带水,要学会根据采分点作答。

模拟训练

醒头草

刘正权

“由来佳节载南荆,一浴兰汤万虑清!”

“兰汤浴?”她微嗔,你当我贪图享受来了?即便是,也没谁跑医馆里来消受的。怪自己选的日子不对?又不是三月三。

搁古时,三月三上巳节这天,官员们会亲领下属,斋戒,兰浴,更衣后隆而重之,拜天地,祭神灵,敬祖先。

她不屑这么做。人民公仆,不求医问药,谁有闲暇到医馆来!医馆里面消受,亏他想得出来!

老中医对她的微嗔报之一笑:“别一看见流泪的红蜡烛,就认定是抄袭了李商隐的那根,此一浴兰汤,与你想象的兰汤浴,只怕是大相径庭。”

果然大相径庭,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

以为跟西安华清池一样,被冠以莲花汤、海棠汤的那种兰花汤。

老中医所谓的“兰汤”,不过是采用本地最为常见的醒头草配制而成。醒头草是菊科植物,因芬芳辟邪适合随身佩戴而得名,渌水河两岸遍布。她是不折不扣的本地人,对醒头草再熟悉不过,自己出生第三天就跟醒头草有过交集。洗三是本城的风俗,每个刚出生三天的孩子,都会用艾叶和醒头草熬的汤洗个澡,谓之醒身。

她肯定是醒身最好的孩子,读书聪明,当官有为,四十岁出头就成为分管文化旅游的副市长,把文旅产业打造成本地最大的支柱产业。

她这会儿刚从会议上下来,肚子胀鼓。她吃得极少,可连续半个月的会议,到底让她的肠胃败下阵来。不用把脉,只问症状老中医就知道,她这是需要醒脾胃了。

“醒头草可不是只有醒头这一个功能的,醒身,醒头,醒脾胃!”老中医停领一下,很认真地问她,“为啥脾胃放在最后,晓得有什么讲究吗?”

她摇头,谈文旅产业发展,是她的强项,论中医理论,她是盲人骑瞎马。

“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盲点,哪怕在你熟悉的领域!”老中医这个感慨发得有点儿莫名,好在,他没信马由缰下去,“一个头脑身心都清醒的人,脾胃是不会胀鼓的。”

原因很简单,什么该吃进肚子,什么不该吞下喉咙,不会心里没数。

她心里这会儿是没有数的,在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五”规划中,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原生态、传统文化。

原生态、传统文化,都是老生常谈了,有点儿新意行不!当时她只差没冷笑。

质疑她辖下文旅产业融合得不够?都得到省市两级的表彰了,等同于官方认证呢!

心底的冷笑没能让代表眼里燃烧的光芒冷场……

有掌声,在代表发言时几度响起。

她的胃,就是在那时胀鼓起来的,不排除有外因的刺激。

或许是浴了兰汤,晚上,静坐灯下的她,细嗅老中医赠送的香囊,把那个代表的发言进行了一次全面“反刍”。近几年,文化产业不断发展,“文旅融合”的建设模式,把文化与景区开发联系在一起,是个好的开端。但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何作为旅游产品的灵魂真正渗透到开发理念中,是我们需要思考的。把文化真正吃透,之后再把文化渗透到旅游产品与项目的开发中,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上升空间?她若有所思,把香囊递到鼻子下面,这香囊里有醒头草的气息,植物是不会说话的,它们用散发的气味表达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文化同样不会说话,提升文旅融合的空间,这其中既有文化从业者对文化的认知问题,还有形成这种产业机制的体制问题。由于更多时候是政府和商业资本开发旅游产业,真正研究文化的人想要在这样的机制中参与进去,还是很难的。

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最初对兰汤浴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

黄帝内经有言:“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天下万物皆同此理。

“靠网红打卡带货助力,这种文旅宣传终究会成为过去,该醒醒了!”那个代表的话犹如当头棒喝,丝毫不顾及她的感受,怎么说她也是大名鼎鼎的网红市长啊。

醒头草,醒身,醒头,醒脾胃!

草都懂得三醒,人自当能够三省。

原生态、传统文化,追根溯源,不就是崇尚古朴?

她想起来,那个代表,一直致力于尚朴文旅项目的打造,对文化复魅工程身体力行。

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参加?”

“太好了!旅游业是老百姓可以参与、可以分享到最多利益的一个产业,我一直等着的,就是您这句话。”代表很兴奋。

(原载于《金山》2023年第4期)

▲小说采用双线结构,请简要分析其妙处。

【答案】①一条线索是“她”看中医的过程,另一条线索是“她”对文旅产业发展理念转变的过程。②两条线索相交于“醒头草”,彼此呼应,使情节发展更明晰,结构更集中紧凑。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多角度多层面表现社会生活。④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主题更丰富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结构技巧的能力。

此题先理清两条线索是什么,然后再从情节结构、人物塑造、主题展现等角度进行分析。

结合“老中医对她的微嗔报之一笑……”“不用把脉,只问症状老中医就知道,她这是需要醒脾胃了”等信息可知,一条线索是“她”看中医的过程;

结合“她心里这会儿是没有数的,在市政府工作报告的‘十四五’规划中,有人大代表在建议中提到两个关键词:原生态、传统文化“……把文化与景区开发联系在一起,是个好的开端。但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最初对兰汤浴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等有效信息,可知,另一条线索是“她”对文旅产业发展理念转变的过程。

结合“文化不应该仅是外在符号!如同她最初对兰汤浴的理解,确实停留在字义上,缺乏真正的认知”“上升空间?她若有所思,把香囊递到鼻子下面,这香囊里有醒头草的气息”可知,两条线索相交于“醒头草”,彼此呼应,使情节发展更明晰,结构更集中紧凑,也使文章更为自然,更有可读性。

结合“她微嗔,你当我贪图享受来了?即便是,也没谁跑医馆里来消受的。怪自己选的日子不对?又不是三月三”可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上有些官员追求享乐。结合“别一看见流泪的红蜡烛,就认定是抄袭了李商隐的那根,此一浴兰汤,与你想象的兰汤浴,只怕是大相径庭。"可知,此句富有深意,反映出社会上的一些人先入为主,只坚持己见的做法,由此可见双线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多角度多层面表现社会生活。

结合“果然大相径庭,此浴兰汤纯粹是治病,她对自己先入为主的观念感到好笑,浅薄了不是!”“三省吾身的她念及此,拨通那个代表的电话:‘怎样更好地将文旅产业与脱贫攻坚相结合,发挥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我想组织一班人对这个课题做个深度调研,时间就定在三月三上巳节这天,不知道您是否愿意参加?’可知,女市长由开始的坚持己见,到最后认同代表的观点,使人物形象更鲜明饱满、立体形象,使高效发展文旅的主题更丰富深刻。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