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有一个关于自杀学生父母职业的小调查,发现排名比较前的是教师、医护、公务员三类,都是活在大体制之中的。当然,这是一个小范围样本,说服力不够,但也值得引以为鉴。
还有一项关于中学生自杀现象的调查报告震惊社会:每五个中学生中,就有一个曾考虑过自杀。面对这样的数字,每一个家庭都会不由自主地紧张起来。
我们的孩子为何要伤害自己?因为我们普通人的第一反应会问他不疼吗?他这样子伤害自己。
有这样一位来访者告诉他的咨询师:刀子滑下去的时候看到血流出来,反而觉得心里会舒服一些,反而觉得没有那么难受和痛苦了。
伤害自己的那一刻,他会获得一个短暂的压力释放以及轻松的感觉的,当然随之而来的还会有可能有更加难受痛苦的情绪,但是在那一刻,在那几秒钟甚至几分钟的时间内,他会有一个短暂的一个舒服的感觉。
难受的感觉出来的时候,他是控制不住的,他可能也尝试过去控制,但是他是控制不住的。
那么还有人说反正也没有人关心我啊,反正我爸妈也不知道的,他们也不知道,也不关心我,对我来说就是无所谓的事情。
孩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呢?
他们是在表达自己的痛苦,是在释放自己压抑,压抑长久的一些痛苦的不良的情绪,比如说长期以来的焦虑,不开心。
然而,真正的核心问题并非为何孩子们会陷入这种境地,而是我们如何引领他们安然度过这段充满考验的时期。
李玫瑾教授在探讨与青春期子女的相处之道时,着重强调了平等与协商的重要性。
她表示:“亲子间的关系并非敌对,而是共同前行的伙伴。”
在一次家庭教育研讨会上,她鼓励家长们摒弃传统的权威角色,以开放的态度去聆听孩子的声音,尊重他们的情感和选择。
亲子间深入的对话,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更是一种心灵的触摸。
面对青春期孩子的种种挑战,父母所需要的并非简单的命令和禁止,而是理解和支持。
在这个过程中,情感的交流成为了连接父母与孩子心灵的纽带,让他们在相互理解中找到了共同前行的力量。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认同的探索阶段,他们对尊重和认同的需求尤为强烈。
心理学家胡慎之曾指出:“最佳的教育方式建立在彼此尊重的关系之上。”这意味着,父母需要通过倾听、共情和支持,协助孩子建立自信,学会情绪调节,从而更好地应对成长中的挑战。
青春期不应成为家庭冲突的导火索,而应成为亲子关系转变的契机。
尊重孩子,不仅是对他们个体的认可,更是对他们成长道路的信任和支持。我们的目标并非防止孩子遭遇困境,而是引导他们学会如何展翅高飞。
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微笑、每一句鼓励、每一次对话,都可能成为他们人生中的转折点。
亲爱的父母们,如果你们正陪伴着一个青春期的孩子,不妨从今天开始,尝试与他们进行更多的交流、理解和尊重。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