殉葬制度在先秦时期开始流行,并延续到郡主时期。令人无比悲惨的殉葬场景一直持续下去,并日益恶化。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其去世后,为了给他举行盛大的葬礼,彰显皇帝的威严,秦二世命令宫中未生育过的妃子和宫女为秦始皇陪葬。
据史书记载,当时陪葬秦始皇的嫔妃和宫女超过数千人,如此众多的活人被埋葬,场面之残忍令人难以置信。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到了汉朝和唐朝,君王的陪葬制度相对人性化得多。不再以活人陪葬,而是只需将皇亲国戚及达官显贵们安葬在皇陵中。
在三国时期,曹操曾嘱咐他的儿子们,表示在他去世后,不要让妻妾为他陪葬,甚至表示如果她们愿意,还可以再嫁他人。
从这件事可以看出,曹操的思想相对开放,不像其他封建帝王一样,要求妃子在陪葬之后也必须殉葬。
然而到了明朝,活人殉葬制度竟然又重新兴盛了起来。朱元璋去世后,其继任者朱允炆遵循遗诏,要求未生育过的后宫嫔妃全部为他殉葬,此外还有许多宫女。
在《彤史拾遗记》中也有相关记载:“太祖以四十六妃陪葬孝陵,其中所殉,惟宫人十数人。”明朝的殉葬制度从朱元璋开始一直延续到朱瞻基。
后来,明宣宗继位,在临终前下令:“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时宜自我而终”。因此,这种残酷的殉葬制度得以废除。
然而,到了清朝时期,活人殉葬制度又开始重新兴盛。努尔哈赤、皇太极等人去世后,仍有人陪葬。顺治皇帝去世后,陪葬的妃嫔多达三十多人。
虽然康熙帝深恶痛绝活人殉葬制度,并下令禁止,但实际上清朝时期的殉葬制度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
清朝政府还曾鼓励那些勇于为君主殉葬的女子,称她们为“烈女”、“节妇”,并为她们修建纪念碑。
《清史稿·本纪二十五》记载:“庚午,旌殉夫烈妇山东曲阜孔令保妻潘氏,宣付史馆。”
直到17世纪,这种残酷野蛮的活人殉葬制度才真正终结。
近现代,考古学家发掘了许多古墓,看到了当年殉葬的女性尸骨,令人震惊的是,这些尸骨摆出了极其怪异的姿势,尤其是妃嫔的大多数呈现双腿分开的姿势,这是为什么呢?
经过长时间的考察,终于有了解释。
前面说过活人殉葬非常残忍,可以分为埋葬前先死和杀死后埋葬两种情况。无论哪种情况,都是非常痛苦的。
不用说心理层面,妃子们大多年轻貌美,不论对皇帝有何种感情,肯定大多数人不会情愿为皇帝而死。
在死亡前,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被灌下毒药或者获赠三尺白绫,不行的话就直接被打昏,但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妃子们本能地会反抗,然而她们的身体柔弱,又能做些什么呢?
有些妃嫔在毒药还没有发作时就苏醒了,面对这种局面,她们本能地会去反抗,直到最后没有气息为止,她们的身体会一直保持着临死前挣扎的姿势。
这种慢慢失去生命的挣扎比突然死亡更加残忍。
因此,这些女性死后摆出各种姿势并不难解释。无论是张开大腿还是蜷缩身子,都是因为她们感到极度恐惧的表现。
殉葬制度,这个古老而神秘的仪式,一直被人们视为权力和财富的象征。这种制度的存在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死亡的恐惧,更是一种对权力和财富的追求。
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殉葬制度已经成为了过去式。
文化水平很有限,搬运都不检查文章里的病句
绑着的,不然都跑完了,还陪葬个屁。
美女收入皇宫,不会在民间祸害人
挣扎而亡
“可以分为埋葬前先死和杀死后埋葬两种情况”,我语文是体育老师教的,这两种意思不一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