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的测评和教学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孩子,有一类孩子喜欢尖叫,但同时又受不了其他声音,总是捂着耳朵说“太吵了”!有时又喃喃自语,自己和自己讲话。
这样矛盾的现象为什么会在同一个孩子身上出现呢?本期文章带你一探究竟。
PART.01
爱尖叫的原因
吸引注意
尖叫能瞬间引起别人的关注,更有可能获得帮助来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
所以经常被家长忽略,生活中缺少家长陪伴的孩子,更爱用尖叫的方式来制造一些“响动”,从而引起家长的注意。
因此,这种情况需要父母要有意识地去观察孩子的情绪和行为,及时回馈和满足孩子的合理需求,建立孩子内心稳定的安全感。
听觉寻求
有的孩子喜欢热闹,喜欢竞技、赛车等激烈的活动,他们喜欢吵闹的声音,经常要求调高音量。
他们可能会发出闹哄哄的声音,在教室、厨房等室内空间说话时可能会使用“室外的音量”。
这样类型的孩子,很可能是在寻求“听觉刺激”,用这种方式来感知自己。
发泄情绪
在语言能力不足的情况下,部分孩子就会用尖叫来表达自己的情绪。因为这是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方式。
遇到这种情况,家长除了要及时关注孩子语言发育之外,更要学会引导孩子正确疏解情绪。
从认识情绪开始,锻炼孩子自我认知和情绪控制能力。具体关于情绪调控的内容可以查看往期文章:
PART.02
听觉失调其他表现
听觉寻求属于听觉统合失调的表现之一,其他表现为:
听觉过度反应
大部分人听到很吵的声音时,中耳的肌肉多半都会收缩,借此阻断声波的振动,这个机制可以保护我们不至于承受太大的噪音以致耳聋。
有听觉防御的人会随时保持警觉,聆听所有的声音,他们很容易分心,有些甚至在听到很普通的噪音时也会像婴儿一样,吓得全身颤抖。
他们随时处在高度警戒的状态下,如此一来不仅会对学习造成干扰,也会阻碍他们的语言发展与社交。
听觉反应不足
听觉反应不足的孩子对于安静的声音、轻柔的说话声及耳语,不会有特别的反应。
同样地,他们对于普通的声音、话语声、别人的问题与评论似乎也不会有什么反应,即使有,他们回应的声音也可能相当轻柔,几乎与耳语的音量没有区别。
听觉失调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早年孩子成长环境噪音太多,父母脾气大,经常大声责备等等,都会让孩子养成拒绝听别人讲话、自言自语、大声尖叫等习惯。
听觉失调如果不及时训练调整,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后续正常的学习生活,比如
听而不闻,闻而不动
注意力不集中、丢三落四;
抓不到谈话的主题,回答不切题;
复述时颠三倒四,逻辑不清;
无法同时接受2-3个指令,很容易忘掉交代过的事;
听写困难,喜欢自己看着读而不愿听别人读等。
PART.03
听觉寻求的改善
有些人认为,想要降低孩子的听觉敏感,就要用不同频段的声音轰炸他,从而降低敏感度。
但是我个人并不赞成这种做法。当孩子出现听觉过于敏感、听觉寻求现象的话,应该做的是增加他的触觉刺激经验,尤其是先进触觉经验。
原始触觉系统更多强调的是感知,比如感受冷暖疼痛;而先进触觉更多强调的是触觉的区辨,它具备精准的区辨能力。
比如可以感受挤压、震动、路径(物体的移动方向)、定位(指出自己身体某个部位)、形状等,它跟复杂的操作互动密切相关,可以辨别细微的差异,如手眼协调等。
先进触觉系统改善了,听觉系统的代偿性就显得没必要了,听觉系统的敏感度就会下降,听觉寻求现象会慢慢减少。
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可以多跟孩子玩具有触觉区辨性的游戏,比如捏橡皮泥、撕纸、粘贴画、沙画、手指沾颜料作画等。
大量的动手操作类游戏,除了可以积累触觉区辨经验之外,还能锻炼手部精细动作能力,为握笔、书写以及日常生活中的动作打基础。
针对听觉训练,下面的小游戏不妨和孩子一起玩起来。
水果炸弹家长给孩子发出指令,当孩子听到水果的名称时,要说“切”,当孩子听到“炸弹”时,要做抱头的动作,可以锻炼孩子的听觉专注力、听觉记忆和转化能力。
记忆数字准备好笔本,家长给孩子说出一串数字,然后让孩子把听到的内容写到纸上。可以提高孩子的听觉记忆力和专注能力。
当然一开始可以给孩子简短的数字,然后慢慢增加游戏难度,数字必须是无规律的、连续数字,这样训练效果才更好。
听音打节拍父母跟孩子制定好规则,数1-50,末尾是1的拍1次手,末尾是2的拍2次手,末尾是3的拍3次,是4的不拍手;也可进行更高难度的“反指令游戏”,家长说站着,孩子蹲下,家长说前进,孩子就后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