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被美军打,也要将800架战机深埋沙漠,时至今日才知萨达姆高明

女公子来也 2024-08-10 12:09:27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在2003年的联合国大会上,美国点燃了伊拉克战争的导火索,声称萨达姆政权藏匿着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这一指控至今仍未知真假,战争的突然爆发却令人震惊。

耐人寻味的是,美国曾与伊拉克关系密切。

为何会在战争爆发前却突然反目成仇?

两国之间存在着哪些矛盾和纠葛?

一朝盟友

1979年年初,伊拉克政坛暗流汹涌。时任总统贝克尔病重缠身,无法视事。虎视眈眈的二把手萨达姆发动了政变。

随着贝克尔的垮台,萨达姆登上伊拉克武装部队总司令的宝座,将党、政、军的大权总揽于一身。

同年2月,邻近伊拉克的伊朗爆发伊斯兰革命。什叶派教士霍梅尼成为这股革命风暴的领袖,他高举绿旗,呼唤着宗教的复兴。在教众的簇拥下,他登上了伊朗的最高权力宝座。

霍梅尼的掌权宣告了伊朗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昔日信奉世俗主义的国度,如今成了一个由什叶派主导的政权。

上台之后,霍梅尼宣称:“我们既不要美国,也不要苏联。我们只属于我们自己,不容任何人干涉。”

当时美苏冷战日益严重,两大阵营暗暗较劲。而他的这番宣言却将伊朗带上了“第三条道路”,成为真正的“中东孤狼”。

被霍梅尼推翻的巴列维王朝可是美国忠实的小跟班,伊斯兰革命的爆发让巴列维王朝轰然倒塌,美国在伊朗的战略版图瞬间支离破碎。

与之同时,苏联在阿富汗挥师而进,剑指中东。

美国疑心苏联会进一步向南推进,指石油丰富的海湾地区。

这一系列事件如同一柄利刃刺痛了美国的敏感神经,美国急需在阿拉伯地区扶持新的势力,既能够牵制伊朗,又可以扶持新的附庸。

而不久前才改朝换代的伊拉克六成人口都是什叶派,萨达姆所在的逊尼派还是少数派。

什叶派信徒对邻国伊朗爆发的伊斯兰革命心生向往,这股革命之火正烧向伊拉克边界。

一场无形的对峙在伊拉克与伊朗之间蔓延开来,矛盾隐隐有爆发的趋势,一场风暴在所难免。

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美国与伊拉克暂时立场一致,萨达姆果断变身为美国“最亲密的盟友”。

萨达姆声称要为饱受压迫的阿拉伯人伸张正义,将伊朗的什叶派教士赶出两河流域。这一口号得到了阿拉伯国家的广泛支持。

1980年的9月22日,伊拉克对伊朗发动了两伊战争。

美国也暗中伸出了援手:在伊拉克战局不利的关键时刻,美国向其输送了大量的化学武器,默许他们使用这种非人道的武器来扭转颓势。

两伊战争的硝烟弥漫了九年之久,这期间美国国防部长拉姆斯菲尔德两次亲临伊拉克,与萨达姆握手言欢,两国之间的关系恍若坚不可摧的铁哥们。

事实真就如此吗?

再无回头路

两伊战争硝烟散尽后,伊拉克背上巨额外债。

为了缓解经济压力,伊拉克向科威特和沙特等邻国求助,希望能减免部分债务。

萨达姆认为,伊拉克这么多年的战争是为阿拉伯世界而战,邻国理应施以援手。

他的请求毫无疑问遭到了拒绝。

无奈之下,萨达姆又希望租借科威特的港口增加石油出口量,但同样碰壁。

无情的现实犹如一把枷锁,桎梏着萨达姆的野心和他的国家。

他决定孤注一掷,他再次利用“泛阿拉伯主义”的口号为借口,入侵科威特。

1990年8月2日凌晨,在伊拉克的边境线上,铁甲洪流无声地列队。

黑压压的苏联重型坦克蓄势待发,像伺机而动的巨兽。

伊拉克集结了14个师的精锐之师,10万大军枕戈待旦。

350辆坦克和300门大炮如同一群饿狼,饥肠辘辘地盯着科威特。

这些曾在两伊战争中历经血火的钢铁战车,车身上还带着弹痕的洗礼。

而还在睡梦中的科威特,只有2万名士兵,90余门火炮和27辆坦克。

这支军队在庞大的伊拉克军队面前相形见绌,显得如此渺小而无力。

黎明初现,号角响彻波斯湾。伊拉克军队如潮水般涌入科威特,在短短13个小时内,科威特全境沦陷。

科威特国王萨巴赫仓皇出逃,与王室成员登上一艘附近的美国军舰寻求庇护。

萨达姆本以为美国这次会像在两伊战争中一样,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惜这次他压错宝了。

对美国而言,兔死狗烹,伊朗势力衰落之际,伊拉克的命运也早已注定。

而且90年代末期,苏联政权摇摇欲坠,美国拿下世界秩序主宰者的地位如探囊取物。

伊拉克不再是维护棋局平衡的关键,而成为可有可无的弃子。

当然这颗棋子还有最后一用:给美国当垫脚石。

美国要建立自己的国际秩序,就必须找个国家出来立威,展现出以美国为主的愿景。

美国自诩正义的一方,立即组建了一支多国联军。联军的空地联合作战,如同暴风雨席卷大地,伊拉克军队在狂风巨浪中仓皇撤退。

最终,残余的伊拉克军队被逼退至本国领土,科威特重获自由。

这场海湾战争将萨达姆建立阿拉伯世界的宏伟愿景彻底击碎,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关系蒙上了一层不可调和的阴影。

2003年,美国再次向伊拉克发难。

一管不明白色粉末,成为美国宣称伊拉克制造生化武器的“铁证”。

以此为借口,美军联合盟友挥师伊拉克。

激战中,伊拉克空军销声匿迹,800架战机为何没有出动?

萨达姆的真实意图究竟如何?

彻底失败

第一次海湾战争结束后,美国与伊拉克之间的暗流涌动并未平息。

2001年9月,小布什刚刚就任美国总统数月,9.11恐怖袭击的乌云就笼罩了美国。当天,还在就职国防部部长的拉姆斯菲尔德却趁乱给小布什递上一张纸条。

纸条上字迹潦草:“趁热打铁,萨达姆和本·拉登一起铲除。”

当初两伊战争爆发时,是拉姆斯菲尔德作为中间人与萨达姆秘密会面,成为美国与伊拉克关系转折的序幕。

之后,美国就开始悄悄向伊拉克运送了大量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生化武器原料。说拉姆斯菲尔德是这场交易的幕后推手一点也不为过。

现如今,美国摇身一变成为制裁伊拉克的正义使者,这样的污点自然得抹去:只有萨达姆的灭亡才能掩盖那些见不得人的勾当。

可9·11事件调查多年,却没有发现任何萨达姆涉案的证据。到了2003年,美国决定不管三七二十一,一定要和伊拉克开战。

联合国会议上,美国国务卿鲍威尔展示了一瓶据称是从伊拉克获得的白色粉末,极力证明伊拉克拥有生化武器。

2003年3月20日,美国顺理成章绕过联合国,向伊拉克发起战争。

美国军队全副武装降临在这片土地上。战机的轰鸣声响彻云霄,导弹划破长空,将伊拉克的天空变成了火光交织的战场。

可萨达姆的军队并未出动其强大的空军,他们只在地面上与美军展开交锋,抵抗力度与从前相比大大下滑。开战21天后,美军便拿下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城。

战后,美军清扫战场时却发现800架战斗机被掩埋在滚滚黄沙之下。

原来萨达姆早已预见了与美军这场较量自己没有取胜的希望,与其徒劳地战斗,不如保存实力,等待他日东山再起。

除了保护这些军事资产外,这些战斗机还代表着伊拉克的反抗精神,无论未来的道路多么坎坷,它都将成为与美军谈判的最后筹码。

可萨达姆再也没有回归的希望了,周围人的背叛将他推上命运的绞刑架,结束了自己枭雄的一生。

在地缘政治瞬息万变的旋涡中,利益至上泯灭了友谊的纽带。

昔日盟友可顷刻间反目成仇,皆因全球格局的微妙更迭。

可战争是人类的浩劫,面对如此残酷现实,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坚决反对战争,捍卫和平。

参考文献

田宗会,姚大学. 萨达姆时期伊拉克与美国关系[J]. 西亚非洲,2008(2):32-38.

伍书湖. 萨达姆身后的伊拉克[J]. 当代世界,2007(2):19-20,18.

周云霞. 萨达姆被捕:伊拉克路在何方[J]. 当代世界,2004(1):17-19.

4 阅读:1426
评论列表
  • 2024-08-16 11:46

    高明个球

  • 2024-08-16 14:56

    高明的坟头草老高了。[笑着哭][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