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阿尔巴尼亚的人均GDP依旧垫底欧洲,而这个‘职业乞丐国家’背后,却有两个超级大国曾为其倾注了整整35年的援助。
这段史诗级的经济扶持为何最终成为笑谈?这不是一堂历史课,而是一次发展与寄生心理的深刻探讨。
援助35年为何扶不起?
说起阿尔巴尼亚,很多人可能只知道它在欧洲的角落,是个小小的国家,经济一直不行,生活条件差。尤其是到了2020年,人均GDP竟然还是在欧洲最低的那一块,真的是让人大跌眼镜。
最让人不解的是,像这么穷的国家,居然曾经得到过超级大国的扶持。苏联援助了阿尔巴尼亚整整15年,中国也给了它整整20多年的帮助,资金、物资、技术援助一应俱全。
可即便如此,阿尔巴尼亚依旧没能摆脱贫困的“穷帽子”,发展也毫无起色。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是阿尔巴尼亚人不想富吗?其实不是,而是因为阿尔巴尼亚的心态问题。长期接受外援,形成了一种“寄生”心态。
很多时候,他们并没有好好利用这些援助,而是习惯了依赖,觉得大国援助是理所当然的。
你看,当初中国给阿尔巴尼亚提供的贷款、物资、技术援助,数额是相当惊人的——30亿无息贷款,10亿投资项目,6亿的物资,完全可以说是雪中送炭,但结果呢?
这些援助没有激发起阿尔巴尼亚真正的自主发展动力,反而让它更依赖外部的支持,经济就像是被外力拉着走,一点也不扎实。
而最让人抓狂的是,阿尔巴尼亚居然把这种依赖当成了理所当然,根本没有想过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状。
就像一个孩子,总是等着父母给零花钱,却从不想着自己赚零花钱,久而久之,自己就越来越懒惰,甚至有点不思进取。
苏联模式的陷阱
阿尔巴尼亚和苏联最初的关系就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侣。二战后,阿尔巴尼亚刚摆脱战火,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苏联这时候可谓是巴尔干地区的大佬,特别看重阿尔巴尼亚这个“小弟”。
不过一开始,苏联并没有直接出手,而是通过“中间人”南斯拉夫间接帮忙。这种操作就像是借朋友递水杯,不直接给,却让对方觉得你人情做足了。
南斯拉夫确实很上心,对阿尔巴尼亚进行了全方位的援助。首先是经济上,两国统一货币和关税政策,还专门成立了一个协调委员会,等于手把手教阿尔巴尼亚怎么走社会主义的路子。
其次是技术和军事方面,南斯拉夫派了一大批专家到阿尔巴尼亚,教他们建工厂、搞计划经济,甚至直接驻军,真的是尽心尽力。
问题来了,南斯拉夫的热情不是无缘无故的。其实它有自己的小心思,想把阿尔巴尼亚变成自己的小后院。
后来南斯拉夫的这个“吞并”意图被斯大林发现了,这位老大哥立马不乐意了,决定亲自接手,把南斯拉夫直接挤开。从那之后,苏联和阿尔巴尼亚的关系迅速升温,蜜月期开始了。
这时候的苏联对阿尔巴尼亚可是真下血本,大量的基础设施项目拔地而起,公路、桥梁、铁路一应俱全。
更重要的是,苏联在经济上也是倾尽全力,把计划经济的那一套完整地复制到阿尔巴尼亚,成立各种联合公司,还派了更多专家驻扎。可以说,阿尔巴尼亚一度看起来“吃得很饱”。
但是问题也来了,斯大林的那一套太强调集权,导致整个经济模式过于僵化,执行效率极低。比如搞基础设施建设时,虽然项目上马了不少,但真正能发挥效用的却寥寥无几。
大家都听过那句“计划赶不上变化”,可在阿尔巴尼亚的计划经济里,连变化都没多少,全是死板的命令。
更糟糕的是,随着赫鲁晓夫上台,苏联的政策开始转向,想跟南斯拉夫修复关系,甚至主动示好。阿尔巴尼亚对此大为恼火,觉得自己被苏联给“绿”了。
于是,阿尔巴尼亚跟苏联彻底闹掰。可以说,这一段苏联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就像一个用力过猛的恋爱故事,开始浓情蜜意,最后不欢而散。
中国的输血式支持
当阿尔巴尼亚和苏联“掰了”的时候,正好遇上中国在国际上也比较孤立,两边一拍即合,算是成了“难兄难弟”。
阿尔巴尼亚主动靠向中国,一开始就表现得很积极,不仅公开支持中国的发展路线,还大肆批评苏联的政策,这种操作让当时的中国很受用。
于是,中国直接甩出一大笔援助,开始了长达20多年的“输血式支持”。
这20多年里,中国的帮助可以说是“全方位无死角”,不仅给钱、给物资,还派专家手把手教。
经济方面,中国提供了30多亿元无息贷款,又投了近10亿元搞工业建设,建起了好些工厂,其中最有名的就是冶金厂。
当时,阿尔巴尼亚有丰富的红土矿资源,但技术不过关,中国的专家团队硬是为他们开发出了湿法冶金技术,让这些资源终于有了点用武之地。
生活物资方面,中国给了阿尔巴尼亚大量的粮食、设备和各种生活必需品,甚至有时候连他们缺什么就补什么。
军事方面更不用说,中国不仅给武器,还投了15亿元搞军事项目。可以说,阿尔巴尼亚的军营里,从枪到炮,清一色都是“中国制造”。
按理说,这么多年的支持,阿尔巴尼亚应该早就“起飞”了吧?但现实却很打脸。阿尔巴尼亚不仅没有好好利用这些援助,反而把钱和资源用得一塌糊涂。
比如那些工厂,建了一半就停工了,成了所谓的“半拉子工程”。农业机械化也搞得乱七八糟,农民们宁愿用老方法耕地也不愿碰那些中国给的先进设备,最后这些机械都沦为了摆设。
最让人无语的是,阿尔巴尼亚竟然用援助资金修了无数的水泥碉堡。这些碉堡像大蘑菇一样遍布全国,数量多到令人发指,但完全没有实际用途。
这些援助资源完全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反而成了一种无底洞,怎么填都填不满。
到了后来,中国也发现不对劲了,觉得再这样下去等于在“喂养一个甩手掌柜”。于是中国调整了政策,不再无条件援助,而是要求阿尔巴尼亚自己也得出点力。
这一下子,阿尔巴尼亚不乐意了,觉得中国不讲义气,直接翻脸。而且翻脸还翻得很彻底,不仅关系急转直下,阿尔巴尼亚还在国际上到处抹黑中国。
可以说,这段援助史对于中国来说就像交了一笔昂贵的学费,学到了一个道理:不是所有的“扶弟魔”都能有回报,有些弟弟可能根本不想长大。
这种一味“输血”的方式,最后只会让对方更依赖,却难以真正带来改变。阿尔巴尼亚的例子,就是活生生的教训。
现代阿尔巴尼亚的贫困现状
虽然现在的阿尔巴尼亚已经转投西方怀抱多年,还成了北约成员国,也被列为欧盟候选国,但别被这些“头衔”迷惑了,它的日子还是过得很难。
经济上,阿尔巴尼亚依然穷得咯吱作响,基础设施破旧不堪。要知道,到2020年,阿尔巴尼亚的人均GDP仍在欧洲垫底水平,连东欧一些转型国家都甩它好几条街。
更惨的是,它的交通设施基本停留在上个世纪水平,有些乡村的道路坑坑洼洼,跟战后废墟差不多,坐车过去颠得腰都直不起来。
再说电力供应,这在阿尔巴尼亚简直是个世纪难题,停电已经成了家常便饭。尤其是农村地区,有时候一天断个两三回,电灯亮一下都能让人惊喜得像过节。
工业就更不用提了,别说现代化,连基础工业都半死不活。那些曾经依靠苏联和中国援建的工厂,现在大多早就停产或者成了废墟。
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样不尽人意,贫富差距巨大,年轻人看到希望渺茫,纷纷选择外出谋生。据统计,每年都有数以万计的阿尔巴尼亚人涌向西欧,甚至不惜铤而走险成为非法移民。
此外,阿尔巴尼亚的“欧盟梦”也走得跌跌撞撞。2009年申请加入欧盟,到现在十多年过去了,依然停留在候选国的位置上。
欧盟的态度也很明确,阿尔巴尼亚不仅经济落后,而且腐败和法治建设都不达标,就是“你自己日子都过不好,还想拖我们后腿?”这种明晃晃的拒绝,把阿尔巴尼亚挡在了欧洲富人俱乐部的门外。
更有意思的是,阿尔巴尼亚在追求“西方化”的同时,还在拼命刷存在感。比如在国际热点问题上站队表态,比如俄乌冲突中忙着表明“反俄”态度,又是给乌克兰送武器,又是和伊朗闹翻。
这一通操作看似热闹,但对阿尔巴尼亚自身经济没有半点提升。国家经济基础依然薄弱,光靠刷好感度并不能改变落后的现状。
结语
阿尔巴尼亚的贫困问题不是换个靠山就能解决的。基础设施差、劳动力流失、经济缺乏活力,再加上政治上的内耗和腐败,这些问题一个个像钉子一样扎在那里,拖得它寸步难行。
今天的阿尔巴尼亚,依然是那个曾经扶不起来的“阿斗”,没有本质的变化,也没有找到真正的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