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87年前《黄河大合唱》词、曲作者友谊佳话两家后人来汉“同屏”抒怀

湖北日报视频 2025-02-24 08:50:55

光未然后人一行到访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海冰 通讯员 凌丽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慷慨激昂的抗战歌曲《黄河大合唱》,由光未然填词,冼星海谱曲。二人不仅是艺术上的“黄金搭档”,抗战期间还在武汉结下深厚友谊。

2月22日,光未然之子张安戈、张安东一行走进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后简称八办)旧址纪念馆,追寻父辈足迹,缅怀抗战英雄,揭开了一段尘封许久的红色佳话。

似乎是历史的召唤与命运的使然,参观结束后,光未然的后人与冼星海的后人竟然在“八办”的同一页留言簿上写下心声-----

冼星海之女冼妮娜与光未然后人在同一张留言簿上留言。

光未然之子张安戈、张安东写下“探寻先辈足迹,缅怀抗战英雄”;冼星海之女冼妮娜留言“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这是四个多月前留下的。

光未然原名张光年,出生于湖北光化县(今老河口市),在武汉度过了青年时期。冼星海,祖籍广东番禺,1937年冬抵达武汉,在此从事抗日文化战斗近一年。

2月22日,张安戈、张安东来在武汉“八办”仔细观看了展陈的史料及照片,寻访父亲生活和战斗过的地方,深入了解光未然在武汉从事的文艺活动及《黄河大合唱》的创作缘起。

寻着革命先人的足迹,“八办”纪念馆馆长周静详细介绍了八路军武汉办事处与中共中央长江局的历史渊源。1938年,在周恩来领导下,冼星海与光未然等抗日志士从事抗日宣传和文化救亡工作。

“俩人见证了武汉人民如火如荼的抗战激情,这段经历对他们后来创作《黄河大合唱》有重要推动作用。”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严辉教授称。

1938年10月,武汉沦陷后,年轻的光未然奉周恩来之命,带领抗敌演剧队第三队赴前线慰问抗战将士。在东渡黄河途中,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搏斗的情景、高亢悠扬的船工号子,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抵达延安后,光未然一气呵成写成《黄河大合唱》八段歌词,后由“战友”冼星海谱曲,1939年4月在延安首演,引起巨大反响,随即唱响全国,成为抗日最强音、民族精神的音乐巨作。

2024年10月9日,冼星海之女冼妮娜受邀参加长江文化艺术季时,专程到“八办”寻访父亲的抗战足迹。听到工作人员介绍后,张安戈、张安东异常兴奋,不断询问当时的情景;看到冼妮娜在留言簿上“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的留言后,两人凝望长久,当即决定在同一页上写下心声“探寻先辈足迹,缅怀抗战英雄”。兄弟两人表示,为父辈们当年的战斗友谊感到自豪。

“太感动了!”周静动情地说,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作为《黄河大合唱》的词、曲作者,1938年,冼星海与光未然曾同居一室,朝夕相处,经常彻夜长谈,相互鼓励,合作创作抗战歌曲,凝结了战斗的友谊;80多年后,他们的后人又以这种特殊的方式在武汉“同屏”抒怀,续写了父辈们跨越时空的革命友谊佳话。

(八路军武汉办事处旧址纪念馆供图)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