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6年江青单独在上海开会,她第一句话就是:绝不能让北京知道

风中细语话桑田 2025-03-17 20:30:56

江青,这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头目,她在1966年至1976年间召开了无数次会议。这个女人倒不是想为国家和人民做些什么实事,召开这些会议的初衷,即是打倒阻挠“四人帮”篡党夺权路上的老干部和正义人士。“十年浩劫”爆发前夕,即1966年2月,江青瞒着毛主席和北京方面的党中央领导人在上海单独召集六个人,召开了一场略显特殊的部队文艺座谈会。这场座谈会特别神秘,江青首先宣布三个不准:不准记录,不准对外扩散,不准让北京知道;她还查问参会人员有没有携带窃听器?显然,江青不想让身处北京的中央一线领导同志知道会议具体内容。时间一眨眼就是五十多年过去,这场由江青单独召开的部队文艺座谈会产生的内幕至今仍未全部公开,且富有争议。可以肯定的一点,会议结束后,由陈伯达等人为江青修改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成为特殊时期扰乱国家正常秩序,残害大批老干部的根源之一……

图|林彪对江青献殷勤一、部队文艺座谈会召开始末众所周知,江青与上海这座东方大都市有着特殊联系。30年代,她化名“蓝萍”独闯上海滩,成为一名小有名气的女演员。抵达延安后,江青善于隐藏真实目的,成为毛泽东的妻子。随后数年,江青一直不显山不露水,直至20世纪60年代中期,这个女人显露出本来的面目,通过一系列非常规手段将整个国家闹得乌烟瘴气,“十年浩劫”可以说全由这个女人一手促成。把时间拨回至1966年,“十年浩劫”爆发前夕,江青曾于这一年的2月2日至20日在上海单独召开了一场部队文艺座谈会。1966年初,当时的江青还没有完全登上政治舞台,不过她要找机会向世人显露一下“第一夫人”的风采。经过一段时间摸索,江青发现自己最为熟悉的文艺路线是其染指政治的一条可行之路。为此,她找到罗瑞卿大将,要求召开部队文艺座谈会。罗瑞卿没有多想,立即拒绝江青的提议。这个女人被拒绝后,于1966年1月21日,专程从上海赶到苏州拜会在这里养病的林彪。当时的林彪已经被选为中共中央副主席、政治局常委,进入领导核心,加上是开国十大元帅之一,无论在地方还是部队中的影响力都是首屈一指。江青为何会单独登门拜访林彪?就是希望林彪能够支持自己召开这次文艺座谈会。对于林彪而言,他清楚自己地位直线上升,若想更快爬上高位,还必须仰仗“第一夫人”日后提携。

图|从右往左分别是毛泽东、李敏、李讷、江青毕竟江青是中国政治舞台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她的地位与身份比自己更加特殊。对于这一点,林彪看得明明白白。当江青与他提及召开部队文艺座谈会时,二人一拍即合。与江青密谈的当天晚上,林彪立即让妻子叶群打电话给解放军政治部副主任刘志坚,为江青同志安排文艺座谈会。叶群当然是以林彪的命令马首是瞻,她立即把电话打到刘志坚的家里,向对方传达林彪同志的指示:江青同志想找几个部队搞文艺工作的人谈一谈,你们选几个参加的人,不要多,这件事林总已经同意。刘志坚还没有弄清楚什么状况,只能反问一句:江青同志要谈什么内容?叶群其实也不清楚,只能胡乱搪塞几句,立即挂断电话。另一边的刘志坚无可奈何,毕竟是林总下达的指示,于是马上向萧华同志进行汇报。萧华当时事情多,身体还不好,对文艺方面情况了解不多,他想了一下,决定由主管宣传文化的刘志坚全权负责此事。

于是,刘志坚与萧华商定参加这次座谈会的人员,包括刘志坚在内,还有时任总政治部文化部部长谢镗忠、副部长陈亚丁、总政宣传部部长李曼村、秘书刘锦涛,以及熟悉《星火燎原》编辑部编辑黎明。临出发前,萧华对刘志坚等几名参加座谈会的人员约法三章:一,部队文艺工作方向是准确的;二,你们只带耳朵听,不要轻易发表个人意见;三,江青如果提出什么问题,与事实出入较大,暂时不要与她争执,有什么意见等到回来再说。1966年2月1日,刘志坚领着几名人员抵达上海。几人刚一见面,江青故意装出热情的模样,露出有些虚假的笑容说:终于把你们这些解放军的“尊神”请来了。我们的文艺界已经不像样子,让帝王将相、西方人、死人彻底统治,我的意见根本没有人听。刘志坚等人对于江青的这番言论没有任何表态。看到对方兴致不高时,江青便抬出了林彪,她说:林彪同志夸赞我在文艺工作方面的政治很强,在艺术上也是内行,所以今后部队关于文艺方面的文件要送给我来看看,有什么消息可以随时与我联系。刘志坚等人还是只带耳朵听,没有说什么实质性内容,连续撞上两个软钉子,江青就不好继续多说什么,决定于第二天,即1966年2月2日正式召开文艺座谈会。座谈会刚开始,江青就宣布纪律:这次会议不准记录;不准对外张扬;特别不能让北京知道。说到最后一条时,江青特别补充:我说的不只是北京市委,包括所有在北京的中央领导都不要知道此次会议的内容。说完,江青狐疑地盯了几人一眼,冷冷地询问:你们有没有带录音机或者录音笔之类的窃听设备?

图|刘志坚中将这场文艺会从2月2日一直召开到2月20日。根据当事者刘志坚于20世纪80年代的回忆:十多天的座谈会,主要有四项活动内容,一,看电影、戏剧,我们陪同江青、张春桥前后看了十几部电影和三场戏剧,每天放什么电影和剧目都由江青安排。二,每天中午吃过饭后,参会众人和江青、张春桥、陈伯达进行个别交谈或者集体座谈。每次谈话时江青没有什么提纲和内容,想到哪想到哪,经常车轱辘话轮番说。有时一个问题还没说完,就去讨论另一个问题。讨论的内容无非就是江青向众人吹嘘她是毛主席的文艺“哨兵”,或者当年她在延安和西柏坡是如何与毛主席一起并肩作战。三,阅读有关文件和资料。江青给参会者阅读毛主席的两篇著作,还阅读了《上海文艺界整风的情况》等九篇有关文艺工作材料。这些材料在当时属于保密内容。看完这些材料后,江青交代众人只能阅读,千万不能将这些材料的内容传出去。

四,江青接见《南海长城》的导演、摄影师和部分演员,与他们进行谈话三次。她认为这部影片叫《南海长城》,就不能只有民兵,场面显得过于小家子气。不仅要有陆军,还要加入海军和空军,所以要进行修改甚至重拍。这十多天时间里,江青天南海北地与参会众人胡侃一通,直到2月19日晚才正式结束。这场座谈会莫名其妙地开始,又莫名其妙地结束。二、座谈会产生的后果与影响江青看似东一通西一通的乱扯,其实她召开这次会议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点意见:一,江青认为部队里的文艺路线非常混乱,按照当时的政治环境以及党中央领导人的所思,必须进行彻底改革。因为部队的文艺路线和基础已经彻底烂掉,需要打破重来。换言之,江青认为如果不立即进行部队文艺路线的打乱重组,就是反对她、反对毛主席和中央。二,江青希望通过整治文艺路线的同时,对于解放军的一些领导干部,尤其是不赞同不认可江青的人进行彻底打压。归根结底,江青希望当时中国的文学艺术作品要脱离低级趣味,一切按照她的设想所来,这是多么霸道和无耻的想法。座谈会结束后,参会的刘志坚与陈亚丁、李曼村等人根据江青多次谈话精神和每次谈话的回忆,逐字逐句进行讨论,于2月20日晚整理成了一份约3000字的《江青同志召集部队文艺工作会谈纪要》,由上海警备区打印三十份。

《纪要》整理出来后,江青本人却不认可,她派秘书打电话给刘志坚说:这份整理的材料根本不行,歪曲了江青同志的本意,甚至为她闯下大祸,现在不要传达。1966年2月25日,陈亚丁将《纪要》的原稿交给了陈伯达和张春桥,由这两位“大秀才”进行彻底修改。修改过程中,陈伯达提出两点意见:要讲清楚十七年文艺黑线专政的来源与问题所在。因为这个问题是20世纪30年代,上海地下党执行王明右倾机会主义的延续,只有把这个问题彻底解决,才能认清解放后十几年的文艺黑线。其次,浓墨重彩地写一段60年代文艺方面的成绩,比如江青同志领导的戏剧革命。经过修改后,江青对内容非常满意,她还吹捧陈伯达不愧为“党内第一支笔”。后来江青把这份重新修改后的《纪要》送给毛主席审阅。毛主席经过多次修改,下发了新的文件,内容主旨差不多,标题换成《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集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另一边的林彪十分配合江青,他对这份纪要作出高度评价。当《纪要》和相关材料全部下发,时任中共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彭真感到非常震惊。根据《纪要》里所写的内容,彭真敏锐地感觉到:一个社会主义文化革命大高潮已经出现。全军指战员甚至会受到它的影响,积极参加社会主义“文化大革命”,产生的后果谁都无法预料。不久后,周恩来总理三次观看天津歌剧院的演出,并与有关同志谈话:文艺工作者要深入基层农村,提高艺术水平,彻底改造思想。

图|《纪要》他老人家充分肯定北京一些文艺单位组织小分队去基层演出的做法。只有相互结合,到农村去锻炼,一方面普及提高农村文化,才能达到应有的水平和效果。因此,周总理的上述说法与江青等人炮制的“黑线专政论”相抵触。即使周总理和彭真等人已经看出《纪要》的不实之处,但他们也无力阻止这场政治风波的蔓延。这份《纪要》全盘否定我们党在30年代文艺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并排斥一切中外古典文化遗产,提出一些极左违反艺术规律的建议和主张。

《纪要》的贯彻与推行使得当时中国文艺创作在思想上陷入了僵化和左右为难的困境,导致艺术创作内容与形式单调和模式化,整个文艺领域由原来的一片活力变成了一片死寂。加上江青、张春桥、陈伯达等人的阴谋推动下,“文艺黑线专政论”对整个教育、思想文化领域造成灾难性的后果。1979年5月,中共中央发出一份重要通知,从根上撤销这一份《文艺座谈会纪要》的全部内容。由此可见,江青当年召开这场座谈会为何瞒着毛主席和北京的重要领导?就是因为这个女人心里没有底,她不清楚自己的这份建议与会议内容能不能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同意与认可。只有先斩后奏,把事情做实后再进行推广,这是江青在那个十年一贯的处事作风,让许多老干部甚至无辜群众受到牵连。看似一份无关紧要的《纪要》,实则包藏江青等人扰乱社会正常秩序的祸心。然而,这件往事已经过去57年,有关《纪要》具体内容和带来的影响却仍然众说纷纭。

0 阅读: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