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明朝大移民,800个姓氏从洪洞大槐树下出发,有你的姓氏吗

烟雨朦胧诗行 2025-03-20 12:39:18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1370年到1417年,将近50年的时间里,明朝发生了一桩大事。

自从朱元璋下令,明初百万人不得不背井离乡,移民到全国多个省份。他们从一棵大槐树下面出发,踏上了一次再也回不去的征程。就古代那个强制的措施,这些被移民的人,一路上吃了很多苦,直到朱棣继位的第15年,才渐渐移民完毕。

纵观华夏几千年历史,还真没有过规模这么大的移民,横跨30多个省市,2000多个县市,大半个中国,都被移民走了个遍。而他们在搬离故乡后,能活下来的,对当地的影响都十分深远。只不过,为什么老朱要搞这么一出呢?

接下来,就让我们聊一聊,大移民的由来。

满目疮痍的废墟

宋朝孱弱,终灭于元。

提起元这个朝代,大家的记忆点或许并不深,这其实也不算奇怪,因为元朝存在不足90年,它更没有大清那标志的猪尾巴发型,一个不到90年的封建王朝,放历史上确实挺少见的。但是,元给华夏带来的灾难,却是罄竹难书的。

贵族高人一等,默认在了律法中。将人分为三六九等的社会,只会导致双方的矛盾日益增加,底层人惨遭剥削,却没有任何办法反抗,赋税徭役,更是雪上加霜。至于天灾人祸,就更没有人为底层人做主了。至于真正决定奋起反抗的原因,来源于蝗虫。

蝗灾肆虐,啃光了粮食,朝廷却视若无睹,灾民饿死无数,奸商赚的盆满钵满,贵族更是养的大腹便便。元末不是发水灾,就是起旱灾,等到蝗虫将仅剩不多的庄稼地啃完,底层人瞬间崩溃了,山东、河北、河南、皖北等地区的灾民,纷纷逃离家乡,只为跑到外地找一口吃的。

偌大的几个省份,短短数月时间,变成了毫无生气的空城,除了一些实在跑不动的老弱妇孺被饿死了,就连官吏都拖家带口走了。本就不繁华的几个省份,从此沦为了满目疮痍的废墟,甚至啃完了粮食的蝗虫,都不愿意在此处停留。

可是,大灾之年,逃难的灾民,在外地能混上一口饭吃吗?很难,有的人饿死在了路上,有的人虽然逃出生天,却连买个馒头的钱都掏不出来。与其等待死亡来临,不如搏一把,起义军迅速集结起来,声势浩大,各省纷纷响应,大都震动。

只不过,农民组成的起义军,战斗力哪里能和养的脑满肠肥的官军相比?屠城,再度上演。

然而,元军屠城,激发了新一轮起义军的斗志,再之后,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战争篇章了。老朱最终成了群雄之首,灭了暴元,恢复汉人江山,建明。

天下是平定了,可各地的荒凉景象,却变得更加严重了。经历了多年的战争洗礼,破败不堪的场所,愈发惨不忍睹。曾经大量出走灾民的省份,照样荒无人烟,农耕被废弃,经济发展无从着手,地方奏报到朝廷,看的老朱头疼不已。

没有人居住的地方,岂不成了荒地?要建立万世基业,又只能以民为本,所以老朱考虑了许久,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移民。为了能让计划落实,前后50年,共派遣了十几万军队负责此事。但是,移民有这么简单吗?这其中又会遇到怎样的困难和阻挠呢?

背井离乡的无奈

值得一提的是,老朱是治灾之后,才决定下圣旨的。

元末的时候,或者说元朝存在的89年,基本上是不管黄河水灾的。古代可没有那么高的堤坝,一旦疯狂下暴雨,引发洪灾,后果不堪设想,但元干脆不管黄河决堤,被淹没家园和农田的灾民,死的死、逃的逃,饿急眼了还会同类相食。

尤其是河南,几乎被水灾瞄准了,元末时,河南差不多每年都要发水灾,这么一座大省,被整的颗粒无收。反倒是山西,成了一块好地方,因为那里天气好,收成好,还没有战乱,这些灾民一听山西太平,便不顾一切的跑了过去。

而就在老朱强制移民的11年后,山西还有410万人居住,而当时全国人口只有5987万,可以想象,没有移民的时候,山西究竟有多么人满为患。

再回到治灾的问题上,老朱为了均衡中原地区的人口,也是下了大功夫,洪灾该修河堤修河堤,蝗灾该放粮救济就放粮。等到这一切都处理完毕了,总算有了一丝和谐景象,可是最大的问题还在后面:过惯了安生日子的人,不愿意搬走。

古代的长途跋涉,只能靠两只脚,家里有钱的能买匹马,或者整头驴骑过去,可这毕竟是跨省,万一半路上马和驴累死了,那就难办了。而且,这一路上的干粮怎么办?住宿怎么办?盘缠够不够?要是生病了怎么拿药?碰上雨季和大热天要不要行动?

不论哪一条,都是在当时的环境下足以致命的,所以一听说移民圣旨下达,大伙都不干了。

在山西安了家,有一块田地能生产粮食,保证一家人吃得饱。这要是去了中原,一路上还不知道要出多少差错。而且,有些是祖祖辈辈住在山西的,不愿意背井离乡,先人坟墓还埋在山西,后人就要前往外地,情感上无法接受。

于是,老朱在圣旨中追加了移民的多项条例。

不用全家都搬过去,按比例搬走,四口之家的搬走仨、六口之家搬家四个、八口之家搬走五个,人口越多的人家,必须搬走的就越多。而且搬走之后,还可以享受免三年的赋税,领取安家费、路费、棉衣、土地、耕牛等。

然而,即便如此,也有很多人不愿意搬走,如果路上出现了意外,领到这些东西还有什么意义?

可是,老朱听到民众不配合,顿时火气上来了。好一群刁民,软的不行,就来硬的,强制要求移民,由官兵或者军队,送到指定的地点去。当然,民间对此还传出来不少版本,比如是民众被诱骗过去的,让不想去的人说明理由,所有人就跑到指定地点说理了,接着被强行捆了过去。

一起满是无奈的背井离乡,从此拉开了序幕,所有人都在一颗老槐树下收拾妥当出发,而将近50年的移民中,至少迁徙了十八次,涵盖800多个姓氏的老百姓,搬到了全国多个地区。

那么,这场空前绝后的大移民,对当时的社会,和后世,又留下了哪些影响和典故呢?

相同的传说和记忆

影响这方面,有好有坏的。

坏的因素,前面已经提到了不少,长途跋涉的异地他乡,存在很多的隐患,尽管衣食住行这一块能有基础的保障,但万一水土不服生个病之类的,能不能熬过去就不好说了。甚至搬过去之后,也只是补助一些基础的物资,将来能否过上安定的生活,变成了未知数。

好的因素,就存在很多了。

首先是人口流失问题解决了。不管是什么地方,想要发展起来,最基本的条件就是有人。可是被天灾和人祸为患的大量地区,已经没有人生存了,救灾完毕之后,仍然没有人愿意过去,好好的农田废弃了,国家的税收不稳定,长此以往下去,大明的江山会被动摇。

其次是生产力得到了分配。民以食为天,老百姓分到了地、分到了耕牛,就不愁没粮食吃,等到人们都吃饱了,生产力自然跟着上来了。而最直观的表现就是,经济恢复了,社会趋于稳定,同时还吸引了不少商贾定居,用今天的话来说,便是GDP发展起来了。

再者是文化的大融合。移民和本地人生活在一起,加强了彼此间的交流,有竞争,也有矛盾,但时间一长的话,大多数人都会和谐相处了。一些移民老家的风俗和当地的民俗所碰撞,会擦出新的火花来,比如“梆子戏”,就是移民带到山东地区发扬光大的。移民和当地人结婚生子,渐渐形成了更多独特的文化。

而典故方面,比较出名的有两个,一个是“解手”,另一个是“复形”的小脚指甲。

解手这个词,如果不是太深入人心了,怎么也想不到和上厕所联想到一起,但根据流传下来的说法来看,这倒是和大移民挂钩了。

被迫移民的人,有想着半路逃跑的,所以官府就把他们的手捆在背后,再用一根超长的绳子牵着,防止逃跑的现象。而有人半路想要方便的话,就告诉一声官兵,把手给解开。

闹了半天,是这么个解手,只是这玩意只是一种说法,没有具体的史料作证,所以大家当成一个有意思的典故看看就好。

复形的小脚指甲就有意思了。古代押囚犯会刺面,做个标记,而移民毕竟不是囚犯,但为了防止他们逃跑,官兵就用刀砍他们的小脚指甲作记号。新长出来的小脚指甲,形状就非常独特了,真要跑了也能给抓回来,甚至他们的后代也会长这种脚指甲。

只不过,这一类的说法不科学,假设砍了一个人的胳膊,他的后代会缺胳膊少腿吗?

好了,关于移民,就说到这里了。600多年过去了,他们在各个地区留下了自己的子孙后代,而那颗大槐树下,也承载了大量古人相同的记忆和传说。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