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餐曾经是许多人心目中“吃货天堂”的代名词,几块钱甚至几十块钱的价格,能够享受琳琅满目的食物,满足“横扫饥饿”的快感。
我们也总是抱着一种心理越吃越划算,甚至想尽办法“吃回本”,但这个是不可能的,开自助餐的老板是不会做亏本的生意。
不过这些年,自助餐的热潮逐渐褪去,曾经风光无限的自助餐品牌,一个个倒闭或退出市场,让人非常疑惑。
自助餐真的就这样消失了吗?曾经的自助餐到底经历了什么?
自助餐曾经的辉煌
如果说自助餐的“黄金时代”有什么标志,那必然是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它在中国的迅速普及。
自助餐这种随意挑选、尽情吃喝的新意餐饮模式是很能够吸引人的,再就是“花里胡哨”的食物就没有人不想来。
当中国市场缺少自助餐后,很多品牌开始布局试水,其中就有必胜客、好伦哥,尤其是必胜客的自助沙拉更是风靡一时。
也因为食客们却在不断挑战商家的底线,必胜客首先是调整了价格,再就是减少基础食材,使得必胜客的自助沙拉突然“消失”。
必胜客的自助沙拉失败,除了被“薅羊毛”之外,更多的还是其他的自助餐店不断的出现,使其热潮逐渐消退。
从开始的新奇到“大众化”,从有品质到不断爆出食品安全问题“丑闻”,自助餐的“黄金时代”和野蛮生长也因此结束,但自助餐模式却并没有。
从风靡到消失
自助餐在中国的崛起,正值经济飞速发展的时期,那时候人们逐渐摆脱贫困,进入了一个可以随意享受美食的消费时代。
自助餐应运而生,它的标志性特点无限量供应、各种选择的食物种类,让人一时间爱上了这种餐饮方式,它不仅满足了胃,更满足了消费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消费者需求的不断变化,自助餐的形式开始显得有些“过时”,人们的消费心理发生了转变。
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吃饱”与“吃多”,而是更加注重食物的品质和就餐体验,而自助餐的粗放式经营,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代消费者对“吃得精、吃得好”的需求。
随着自助餐的火爆,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成为消费者关注的焦点,食客们对卫生的担忧,导致了自助餐的信任危机,许多人开始远离自助餐,选择更有保障的就餐方式。
除了卫生问题,性价比问题也成为了自助餐的一大痛点,虽然宣传中各种精美的食材让人垂涎欲滴,但实际用餐过程中,很多食客会发现海鲜、优质肉类几乎常年缺货,或者食材已经过期,甚至“赠品”成了“坑”,很多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在食材上动了手脚,这让消费者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自助餐的“四大致命伤”
自助餐的兴起与中国经济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密切相关,那时候自助餐满足了人们“吃得多”的需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自由感。
但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消费升级,现代消费者更看重的是“吃得好”,而不是单纯的吃得多,自助餐的粗放式经营与日益精细化的消费者需求格格不入,导致了其逐渐被市场淘汰
自助餐的食材种类繁多但由于价格便宜,许多商家为了降低成本,将食材质量置于次要地位,曾经的“低价美食”吸引了大量食客,但食品安全问题却始终如影随形。
曝光的卫生事件频频上演,让消费者对自助餐失去了信任,无论商家如何宣传,其形象已经大大受损。
自助餐的另一个致命问题在于性价比过低,虽然价格看似优惠,但往往菜品质量差,海鲜、牛肉等招牌菜常常缺货或者品质堪忧。
再加上隐性收费,如餐具费、锅底费等,让消费者在结账时大呼上当,心情也瞬间崩塌,性价比的下降使得许多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助餐的价值,转而选择更为高效、精致的就餐方式。
对于商家而言,自助餐是一门高风险的生意,虽然表面上看似经营简单,但原材料成本高,食材浪费严重,这让许多商家感到压力山大。
若是客流量不足,食材就容易浪费,反之则要承担大量的采购成本,这个行业中,成功的案例越来越少,经营困难成为了自助餐面临的普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