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本是穷困小国,因商鞅变法而变强,商鞅变法得到的成果六国君臣都看在眼里,然而他们为什么不学商鞅变法而图强呢?
这还真学不得,商鞅的策略再牛,也是写在纸上的规定,这就是制度,好制度人人都能想出来,可是很难去推行,如果没有秦王支持商鞅,商鞅再被车裂之前不知道死过多少回了。
商鞅本来在魏国谋生,是公叔痤的门客,然而在魏国的商鞅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小角色,魏国国君如果当时听说自己手下的手下去了秦国搞变法,可能还会呵呵笑两声,把国运托付给商鞅,关东六国的君臣都会嘲笑秦孝公用人不当,等着看笑话。
在秦国也是如此,秦王突然开始搞变法,老宗族也会耻笑秦孝公是病急乱投医。所有人都在看热闹,在这种情况下,即便商鞅搞出些名堂,那些以君子自居的王公大臣也不会仿效商鞅,也会自己摸索新出路。说白了就是碍于面子,之前无情嘲笑,现如今怎能去学习人家,这不是自己扇自己的脸吗?
六国中真有自己变法的,但是导致国内一地鸡毛,某国君主还悲愤而死,就这样在看热闹的过程中荒度了几十年的时间,等到太子嬴驷登位时,六国已经奈何不了秦国了。这时的六国应该慌了,要积极改变了,但是即便如此,他们也没有向商鞅低头,而是合力劝说秦王处死了商鞅。
六国不学商鞅,其中有很多原因,首先商鞅的新法让秦国富强了,直接损害了六国的利益,六国不能容他,在六国眼里商鞅就是妖孽。其次是商鞅的新法真抄不得,每一条都击中了六国君臣的要害,要采用必然天翻地覆。
看看商鞅的新法就知道了,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点就是废除世袭军功,采用军功制度。第二点是连坐制度,这两点哪个六国君王都不敢轻易借鉴,为什么?因为他们直接夺走了贵族们传承的大蛋糕,把贵族的蛋糕给那些上战场的老百姓,可能会导致他们直接造反。此外连坐也极大约束了王公贵族,贵族公子本来就骄纵跋扈,一人犯罪,全家受牵连,谁能忍受得了?
然而,这才是富国强兵的真正之道,百姓杀敌就能得军功,种了一辈子的地也能当贵族,全家光荣,这激励着所有秦国老百姓,都想着上阵,在战场上也会奋勇杀敌。就算是大臣的儿子,没有功勋也不能当官,去除糟粕,当官的都是有才能的人,这样一个的家能不好吗?
六国的君主确实有想要变法图强的,但是六国国君没有一个国君在自己的国内有绝对的势力,那种压制一切反抗的实力,就像原来的晋国,虽然有国君,但也有很多大氏族,国君对他们也需要怀柔政策。韩赵魏亦是如此,楚国是这样,齐国更是这样,国君说话没有绝对实力,得罪宗族、氏族利益的制度能顺利推行吗?
六国就连严苛的律法都不能很好推行,百姓没有保障,一生没有出头机会,不是在战场上战死,就是种一辈子地,看不到希望,还要被极为严苛的律法约束,那他们为什么要待在这个国家呢?早就叛逃别国了。
六国的变法即便得到国君的支持,氏族也会站出来反对,刀兵相见,甚至玩火自焚,新法只能不痛不痒,贵族依然是贵族,农民依然受压迫,只能略有成效而已。
而秦国在新法的鼓励下,国富兵强,逐渐走上了倾覆六国的漫长之路。
看看商鞅的御民之术 车裂都算轻的
因为其他六国君主没有秦孝公的魄力,六国君主也没有秦国君臣一心[笑着哭]
光绪慈禧也想变法,然后发现一变法下面的人不听话了,你动了他们的蛋糕,然后光绪死,慈禧继续维持现状
因为士大夫实力比国君还强,实行变法就是又一个田氏代齐或三家分晋。
商鞅变法损害了原有阶级的全员利益集团。别的国家为啥要学习都要保护自身的利益。所以在秦王死后,他被旧的损害利益集团。上书搞死了[鼓掌]
彩
所以秦国统一全国后没几年就亡了。
说那么多,道理很简单,你好好学习就能考上好的大学,就能高收入,赡养父母,你怎么不去做呢?
商鞅应该灭10族
剪除公室,弱化老士族,抑商重农,想不到山东六国有什么理由会去支持
五国伐齐前,齐不比秦弱,齐是超强,秦只是次超强
所谓变法,也就求一个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