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临终前说了句话朱总理听后仍潸然泪下

历史在现 2025-01-06 11:47:25

1976年1月8日,上午9点57分,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301医院安详辞世,享年78岁,全国人民沉浸在无尽的哀思之中。

周总理一生鞠躬尽瘁,无私奉献,晚年饱受病痛之苦,离世之际,体重竟不足六十一斤,令人痛惜。

周总理,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与无产阶级革命领袖,亦是党和国家核心领导层的一员。他的一生,是革命与奉献的壮丽篇章,直至生命最后一刻,仍心系他人,展现了非凡的领袖风范。

1976年1月7日,周总理于昏迷中骤然苏醒,以微弱之音,遗下生命终章之语。此言一出,在场众人无不悲痛欲绝,泪如雨下。

2004年4月15日,朱镕基总理莅临周恩来纪念馆,缅怀伟人足迹。在馆内,他亦耳闻了周总理的临终遗训,心中感慨万千。

听闻遗言,他默然片刻,随后与在场众人皆难抑情感,泪水悄然滑落。

周总理的言辞究竟如何,竟能深深打动众人之心?话语虽逝,但其感染力却历久弥新。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谈及此事答案,不妨回溯周总理的光辉岁月。耳畔回响“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此语恰是其一生奋斗的真实写照。

19世纪末,我国曾诞生过一位杰出的青年——周恩来总理。他于1898年3月5日出生在一个平凡的家庭环境之中,成长为一个刻苦向学的少年。在青春的盛年里,他自天津南开学校毕业,那时他还只是一个19岁的青年。

甫一毕业,他便毅然赴日深造,专攻马克思主义。身处异国,心系故土,他从未忘怀于风雨飘摇中的祖国。

1920年11月,周恩来毅然回国赴法,踏上勤工俭学之旅,旨在深化思想。在法国,他迅速与众多志士共鸣共产主义信念,共谋国是,终成中共创建之重要一员。

1924年秋,周恩来总理归国,肩负起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重任,为推动国共合作倾注心血,成就斐然。

1927年春,面对北伐军的逼近,他亲率沪上工人,掀起了第三次起义浪潮,成功驱逐盘踞上海的北洋势力,彰显了无畏的革命精神。

正当北洋军阀乱局未了,国共两党间硝烟骤起,内战烽火迅速蔓延。

尽管革命环境险象环生,周总理仍矢志不渝。1934年10月,面对第五次反革命挫败,他毅然踏上长征征途,与红军并肩作战,终至胜利会师。

【一心为国不顾己】

新中国非共党不立,然若无周恩来等英才鼎力,共党亦难铸今日之辉煌。幸赖周恩来等志士之不懈奋斗,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傲然屹立,人民终得扬眉吐气。

建国之初,周恩来总理便肩负国家重任,矢志不渝。新中国诞生,于他而言,非终点而新程之始。为谋国家繁荣,周总理不辞辛劳,全身心投入繁重工作之中。

邓小平曾言,周总理往昔岁月,每日辛勤耕耘超十二时辰,更有甚者,昼夜不息,达十六时辰之余。铁骨铮铮,亦难承此等超负荷之劳累。

尽管深知健康是革命基石,周总理仍常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将革命事业置于首位。为他的健康着想,中央特安排医生随行,确保他能在奉献中保持强健体魄。

1972年5月11日,张佐良医生为周总理进行常规尿检时,意外察觉其身体状况有异,遂果断决定进行详尽、全面的系统检查。

为周全考量,他特邀北京医院、协和医院与解放军301医院的权威专家齐聚,共为周总理详尽体检。最终检验明确,周总理不幸罹患膀胱癌。

审视着沉甸甸的检查报告,现场专家集体静默,出于对周总理健康的深切关怀,他们决定对病情守口如瓶,先向毛主席秘密通报了癌症的诊断结果。

获悉此事,毛主席面露哀容,沉吟片刻后,他向医疗团队严正嘱托:务必严守秘密,全力以赴救治周总理,力阻病情恶化,确保他安好。

在毛主席的这番指示下,周围人愈发谨慎,对周总理的病情守口如瓶,唯恐泄露分毫。

周总理智慧过人,岂能不知自身异恙?从旁人微妙反应中,他已略知一二。即便身心俱疲,精神不济,他仍不舍昼夜,为国事鞠躬尽瘁,坚守岗位。

周总理深知病体需静养,然国事繁重,他忧虑事务未尽妥善,更恐病情拖累国家。责任心驱使他忘我工作,忧虑国运安危。

岁月无情,周总理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终至末期,尿血之症亦悄然显现,令人揪心。

亲友目睹,总理病发剧痛,腰背难支,辗转床榻。经多方劝慰,终在1974年5月暂别政务,决意入院施术。

1974年6月1日,周总理接受了专家精心策划的首次手术,术后,病情呈现明显好转迹象。

在1974年至1976年间,周总理历经了多达13次的手术,无论是大型还是小型,他都坚定地挺过了。

七十高龄的周总理,每历手术皆如闯鬼门关,其身心所承之痛,非吾辈所能揣度。即便病体缠身,他仍毅然肩负国事,其坚韧与毅力,令人敬仰。

病榻上的周总理心系国家与人民,手术甫毕,即索文件于医护,不顾劝阻,自言无恙,旋即投身政务。

他即便在生命的最后一年,亦未曾真正休憩。病榻之上,他常嘱医护召集部属,汇报事务。数次间,于听取汇报之际,体力不支,晕厥而去。

1976年1月7日,周总理不幸陷入深度昏迷,医护人员迅速集结展开紧急救治。历经数小时不懈努力,周总理终于缓缓睁开眼,重拾生命的曙光。

周总理临终之际,强撑病体,睁开眼帘,轻言细语:“诸位辛劳,我心甚慰。吾身无恙,请速去关怀他病者,彼处更需汝等。”言毕,化作永恒。

此刻,众人讶异之余,只见周总理心系同僚,关怀之情溢于言表,即便时局艰难,亦不忘他人冷暖。

目睹周总理气息渐微,医护人员悲痛难抑,泪水夺眶而出。似乎早有预感,言毕,总理安详离去,再未复醒。

【斯人已逝,精神不朽】

病危之际,周总理已规划身后事,嘱咐邓颖超:身后拒行土葬,火化后不留骨灰,若可行,愿骨灰随风飘散。

邓颖超道出撒骨灰缘由:国土珍贵,主席昔倡火葬以解地狭之困,遂遵其遗志,亦行此举。

从土葬转向火化,我国已历一变革,而今,不保留骨灰亦被视为新篇。周总理与邓颖超,唯物革命之典范,毅然抛却骨灰,归于天地,意在广袤土地,多为民众所用。

周恩来辞世后,邓颖超恳请毛主席及党中央,愿将总理骨灰播撒蓝天,以示永恒。

葬礼毕,邓颖超亲手将周总理骨灰分四份,分别撒向北京蓝天、密云水库上空、天津海河汇海处及黄河入海口,寄托无尽哀思。

邓颖超对周总理骨灰的撒播方式深感欣慰,认为此举让总理的灵魂得以遨游长城内外,遍览广袤无垠的祖国河山。

周总理虽逝,其精神永存,后人争相效仿,视为楷模。朱镕基总理亦为其忠实拥趸,深受其精神感召。

2000年4月15日,朱镕基总理踏足周恩来纪念馆,缅怀这位曾为国家立下赫赫功勋的伟人。

朱镕基总理亲临纪念周总理,特奉献一花篮,红绸缎带缠绕其上,镌刻“周恩来同志永垂不朽,朱镕基敬献”,金光闪烁,十四字深情厚意尽显。

献上花篮后,朱镕基总理轻抚缎带,使其更显庄严,凝视周总理坐像片刻,随后缓缓转身,步伐中带着敬重与不舍离去。

在周恩来纪念馆底层展厅,他随工作人员步入,细品周总理遗物与史迹。每件展品,皆载革命风云,触动朱镕基总理心弦,泛起别样情怀。

聆听周总理生平,闻其临终遗言:“吾已无恙,速去他处,病患更需尔等。”言毕,他亦感怀落泪。

大厅静默,众人各怀哀思,缅怀人民爱戴的总理与英雄。周恩来纪念馆馆长陈明感慨,朱镕基总理对周总理的深情厚谊,不言而喻。

陈明回忆,周恩来纪念馆自开放以来,已迎来70余位党和国家高层领导,他亦亲身参与众多接待。而朱镕基夫妇那次造访,尤为触动心灵,至今记忆犹新。

他清晰忆起,朱镕基携夫人劳安静谧参观纪念馆,途中少语。至展览尾声,触及周总理辞世与民众深情送别场景,夫妇俩终难掩悲痛,泪光闪烁。

彼刻忆起,二人聆听讲解,泪湿手帕,深情难掩,其景触动我心,倍感动容。

讲解员言毕周总理之逝,感慨道:“总理乃国之栋梁,民之慈父。临终之际,心系家国万民,独遗己身不顾。”

朱镕基闻此言亦颔首,忆总理少年入党,誓为中华之兴学而读书;盛年之际,献身国事,无畏生死,力促新中国建设;晚年病榻之上,犹忧国忧民,鞠躬尽瘁,至死方休。

他躬行践诺,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往昔誓言。在深刻领悟周总理崇高精神之际,朱镕基总理无疑从中汲取了丰富的养分与智慧。

朱镕基总理对周总理的深切敬仰,源自他同样怀揣着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两者心灵相通,共筑国家情怀。

少时,他亲历了国民党反动统治下的黑暗,目睹其欺压百姓、贪腐横行。这段经历深刻烙印于心,令朱镕基对贪官深恶痛绝,而对民众则满怀深情与关怀。

他掌权后,毅然决然,不惜个人安危,誓将贪腐之徒逐出官场,只为还民以清明盛世。

朱镕基,一位深恶痛绝腐败的领袖,对贪官污吏怀有切齿之恨,而对真心实意为民服务的英雄则满怀敬仰。周恩来总理,正是他心中的楷模,引领着他前行的方向。

他渴望效仿周总理,成为一位真正为民谋福利、为国家贡献力量的人。他期望自己能够投身于国家的建设事业中,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离周恩来纪念馆时,他步伐沉重,心情难言。朱镕基总理的心思,我无法洞悉,但他定与万千民众共鸣,心中满是对这位英雄的无尽缅怀与深切思念。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