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年,毛主席审授衔名单,一笔划掉二野三号人物:此人不授衔

历史在现 2025-01-11 10:21:52

1948年,一名部队成员前往野政组织部洽谈事务,于村口巧遇一位马夫。马夫热心道:“村里无门牌号,难找得很,我带路吧。”该同志满怀感激地随行。然而,当得知马夫的真实身份后,他惊讶得差点瞠目结舌。

与此同时,野政组织部的警员们心急如焚,纷纷嚷道:“首长怎么又不见了?”一名战士见状,笑着插话:“说不定又被哪位当成炊事员给‘请’走了呢!”

这位马夫实为四号首长,二野三号人物,1955年授衔时被毛主席亲自除名。此人究竟何人,缘何被称为老妈妈?其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

【“老妈妈”张际春】

张际春,1900年诞生。七岁启蒙于私塾,随后踏入永福小学的校门。1922年,他步入湖南省立第三师范的殿堂,有幸亲耳聆听毛主席的教诲。此后,他不仅在乡间组织农民协会,还曾在女子师范学校留下执教的足迹。

1928年初春,我投身朱德、陈毅麾下的湘南起义,并于四月间踏上井冈山。凭借出色的组织与领导能力,我在一段时间内专注于民众动员工作,为革命事业添砖加瓦。

1929年,他肩负宣传科长重任,后又升任宣传处长,期间常赴前线,亲获战斗情报。古田会议之际,他直接受毛主席指导,参与文件草拟及会议讨论,全程投入其中。

张际春,这位资深的老党员,以其不可思议的好脾气闻名于革命队伍。不仅如此,他还是一位文娱工作的极力推崇者,将革命热情与文艺情怀巧妙融合于一身。

譬如,他自创自导的讽喻剧目《庐山雪韵》,甚至吸引了罗瑞卿将军亲自披挂上阵,这股“文艺浪潮”在当时的军营里蔚然成风,成为一时佳话。

张际春鼓励学员们于闲暇之余创办战火墙报与炽热校刊,为红军战士与学员的生活添彩,实现劳逸结合。这些活动以活泼的形式、多彩的内容及通俗的方式,有效提升了战士们的思想觉悟。

随后,长征的号角吹响,张际春紧随红13师的步伐。不久,红四方面军创办了红军大学,刘伯承勇挑重担,出任校长及政委一职。与此同时,张际春亦肩负起重任,担任了该大学的政治部主任及主讲政治课程的教官。

张际春那时与刘伯承、朱德并肩作战,共同致力于红四方面军指挥层的和谐,竭力减轻部队南征途中的损耗,确保前行之路更加平稳。

1936年,瓦窑堡迎来了红军大学的诞生,即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初期,由毛主席掌舵政委之职,罗瑞卿出任教育长。1937年1月,张际春步入这所学府。抗战伊始的1938年2月,张际春升任抗大政治部主任,与副校长罗瑞卿携手共领校务。

当抗大面临迁徙,自延安向太行山革命根据地转移之际,张际春与罗瑞卿携手,引领数千名干部与学员,浩浩荡荡东渡黄河,历经艰辛,最终踏入了晋察冀的怀抱。

这短短数语,背后隐藏着半年的曲折与艰辛。历经重重险阻,突破敌人层层封锁,方实现此番跨越。此番壮举,乃罗瑞卿与张际春携手共创,意义非凡。

在那段抗大的峥嵘岁月里,张际春获得了“老妈妈”这一温馨的昵称,这一称呼饱含着那段时光的深情记忆,至今仍被人们亲切地提起。

【老妈妈称呼的由来】

张际春始终与群众打成一片,毫无架子,时常被误认为是伙夫或炊事员。但这丝毫不减他的威望,他被誉为抗大的严师慈母、老领导,也因此得到了“老妈妈”这一亲切的称谓。

1941年春,张际春创作了一首饶有趣味的五言灯谜诗,每句暗藏一位抗大干部姓名,众人读后皆感困惑。诗云:“瑞雪覆路途,晚霞映溪边,北国闲庭步,归宿在何方。”

诗中谜底巧妙融入文工团四人名:白璐、赤茜、沙旅及胡家。众人观后赞不绝口,既钦佩张际春之才情,又为这趣味横生的灯谜形式欢欣鼓舞。

张际春的老妈妈式作风,远不止灯谜一事上体现,更渗透于日常言行。他常以普通一等兵自居,屡屡将坐骑让予体弱者,自己则赤足徒步。穿越数十里黄泛区时,他卷起裤腿,与大家一同深一脚浅一脚地蹚水前行。

他与警卫员并肩铺床,共同擂打稻谷,全无首长架子,反倒宛如一名炊事兵,融入其中,平易近人。

由于他平易近人的态度,无论是部队里的战士,还是资深或新晋的部长们,都乐意与他倾心交谈,时常一聊便是两三个钟头,毫无隔阂。

1943年,当抗大接到归陕命令之际,沙旅找张际春倾诉衷肠。原来,他与艺术学院女生段方即将步入婚姻殿堂,却因两地相隔百公里且路途阻隔,使得这段婚姻之路显得格外艰难。

别说现在抗大即将撤离邢台,重返陕北,时间紧迫,婚期无望;更忧心的是,一旦分别,两人将被千山万水与敌人的重重封锁相隔,再见之日,遥遥无期,不知何时才能重逢。

面对困境,沙旅焦虑万分,束手无策。张际春老妈妈知情后,即刻撰写请调信至段方单位,并亲自交予罗瑞卿。罗瑞卿义不容辞,迅速策马前往,将信件送达段方单位,速度之快,令人赞叹。

段方随即踏上旅程,不久与沙旅喜结连理,成就了一段美好姻缘。正应了那句“有缘千里来相会”,而这段佳话的背后推手,乃是张际春与罗瑞卿二人。

【“一个庙里几个神”】

张际春曾直言不讳提及“一庙多神”的现象,这背后的缘由究竟如何呢?一句简单的话语,却似乎蕴含着复杂的故事,引人探究其中的奥秘。

抗战胜利之际,张际春与刘伯承并肩作战,堪称军中三号核心。面对蒋介石假和平、真内战的诡计,张际春坚决贯彻毛主席“针锋相对,绝不退让”的策略。

务必使部队摒弃幻想,严阵以待,确保他们时刻紧绷戒备之弦,随时准备投入战斗,不容丝毫懈怠。

随后,他在军中掀起了向王克勤学习的热潮,并遵循中央军委的号召,引领部队展开了英勇杀敌、立功竞赛以及深入的诉苦、三查三整活动。因其卓越表现,他多次荣获党中央的高度赞誉。

在一次部队展览上,刘伯承与张际春的照片竟一同展出。张际春见状,怒形于色:“一庙岂能容多神?我怎敢与刘伯承元帅比肩?我不过是个勤务兵罢了。”言罢,急令撤下照片,自谦仅为勤务兵,但我们深知,他曾是二野的三把手。

即便穿越黄泛区,面对泥泞不堪的道路,或深至膝盖,或浅没腹部,张际春仍旧不改初心,毅然决然地选择徒步前行,坚守着自己的本色与信念。

见他疲惫至极,警卫员好心提议让他乘车休息,却惹来他的一顿怒斥。抵达驻地,他总与警卫员并肩,搭门板、铺稻草,共睡地铺。他与战士们亲密无间,日常不拘小节,常被误认为是伙夫或马夫。

1948年间,一名战士前往野政组织部洽公,途中巧遇张际春于村口。战士询问组织部所在,张际春面带微笑,亲切地说:“乡间无门牌号,寻路不易,不如由我带路前往吧。”

对方爽快应允,自觉受之无愧。事后惊觉张际春竟是“4号”首长,不禁冷汗涔涔,愕然言道:“我初时还当他是个伙夫或是马夫呢。”

4号首长张际春,深入群众,衣着朴素,工作狂热。他常悄然走访各部门,指导工作,行踪不定。警卫员常无奈笑道:“首长又‘失踪’了。”这趣事一度广为流传,成为佳话。

尤为难能可贵的是张际春,他性情格外温和,即便是批评犯错的同志,也总是以浅近易懂的道理耐心说服,极少动怒。他言辞中最严厉的也不过是轻轻一句:“这也太过分了。”

历经无数次战斗洗礼,张际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不仅主编了《军政往来》,还亲自撰写了诸如《恢复体力备战》、《适应南方生活指南》、《擂谷技巧》及《桐油禁食缘由》等文章,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融为一体。

1949年2月12日,他撰写了《中原野战军政治部对淮海战役部队思想状况的综合报告》呈交中央军委,此报告深得毛主席赞赏,他称赞道:“此报告写法甚佳,既生动又形象,通俗易懂,让人一眼便明了个中经验教训所在。”

当野战军前往南京履新之际,张际春语重心长地提醒大家:“李自成与洪秀全领导的农民起义之败,历史殷鉴不远,我们当以此为戒,警钟长鸣。”

1955年授衔之际,毛主席亲笔勾去了张际春之名,随后,他意味深长地言道:“此人,尚有他途可用。”

1954年,张际春接到了党中央的任命,成为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这一决定标志着他戎马生涯的重大转折,他将卸下陪伴数十年的军装。同时,由于不再身处部队,他也可能无缘军衔的授予。

尽管以张际春的资历与职位,上将军衔唾手可得,但在国家危难之际,他毅然将国家利益置于首位,不顾个人得失,默默完成了交接,为自己长达三十载的军旅生涯,画上了一个无悔的句号。

张际春强调,履行职责,尽心尽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才是至关重要的。无需过多言语,行动胜于雄辩,唯有脚踏实地,方能彰显价值所在。

1949年8月19日,刘伯承、张际春、李达三人联名致电中共中央军委,笔调坚定,传达出向川黔地区挺进的战略决心,字里行间洋溢着革命者的豪情与果敢。

0 阅读: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