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曾经是个文化偶像,许多人都读过他的书,而且在革命时期也贡献了不少力量。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声誉逐渐发生了变化。在他被人们高度赞扬的时候,他的许多作品也被广泛传播。但如今来看,这些作品似乎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出色,反而暴露了他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结果导致他无法为自己辩解。那他到底干了些什么呢?
洗不白的人胡适的名气可真不小,之前也是拥有一大批粉丝,很多人都很敬仰他的作品。不过,近些年随着大家对作品的重新审视,发现他的一些作品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出色。作为新文化运动的领军人物之一,胡适的某些作品当时确实代表了新文化的风潮,这也是他受到高度评价的主要原因之一。不过,放在现在来看,这些作品似乎并没有大家想象中的那么出色。
其实他的作品中暴露了一些不太妥当的观念。随着这些作品被重新解读,大家对胡适的看法也发生了变化,觉得他并没有传说中的那么出色。再说到他后期的一些举动,大家对他的看法也逐渐改变了。原先的崇拜似乎也不复存在,反而觉得他是个特别会迎合的人。
这并不代表欣赏胡适的人都消失了,只是他们希望能帮他重新树立声誉,把身上的那些“污点”给清理干净。可惜的是,即便他们心里有这个念头,要想让胡适的名声彻底翻盘可没那么简单,因此胡适也没办法完全摆脱那些负面影响。
不少人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毕竟他并没有做什么天理不容的事,之前的形象和后来的认知差距也很大。因此,大家都在想,为什么他就是无法彻底翻身呢?实际上,答案早已在他过去说过的一些话中找到了线索。口碑暴跌胡适一出生,家里的条件就挺不错的,成长过程中没啥烦恼。再加上家人对他特别疼爱,无论是学习上还是生活中,都是事事照顾得很好,绝对没有让他受什么委屈。
虽然家里给他安排了未来的生活,可并没有在这方面施加太大的压力,胡适还是挺自由的。因此,去留学碰到新文化、新思想后,他也就写了不少文章。在新文化运动的初期,他写的那些文章可谓极具创意,思想和语言都很新鲜,吸引了不少人的关注,逐渐树立了良好的声誉,口碑也是愈发提升。
随着时间的推移,形势不断演变,胡适并没有始终如一,反而在这个过程中慢慢改变了自己的观点,还做了一些让人难以理解的事儿。他的几番言论也成了他遭受批评的重要原因。那会儿,日本人在东北肆无忌惮地占领,而张学良本该坚决反对,可他却选择了沉默,任由日本人肆意妄为。
这可真让众人火冒三丈,大家都为此非常愤怒,希望张学良能够有所作为,争取把东北拿回来。没想到,胡适却在这个时候站出来力挺张学良,觉得他的做法是对的,值得支持。除了这些之外,包括对于袁世凯所签订的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也发表了一些比较逆天的发言,甚至认为这样的丧权辱国条约是外交成功。
他干的事可不止这些,光是为袁世凯辩护,或者为讨好张学良,这都是表面的谄媚。但是他后续所作的一些事情,真让人感觉有点匪夷所思。后来当美国人犯错误时,胡适居然为他们辩护,没给国人出头,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他这类言论可不是一次两次,而是在很多场合都表达过,似乎对美国的崇拜真是根深蒂固。
正因为他这种表现,让不少人感到极其不满,也成了他后续洗白时的一大障碍,毕竟那些言论实在是说得太过了。惊人发言胡适在东北的一些言论,让不少人实在是难以接受。当时张学良选择了不抵抗,这让他心里觉得很丢脸。透过对日本真面目的深入了解,抗日的决心便扎根在了他的心中。
当时蒋介石可不太想走这条路,为了实现抗日的目标,张学良差点和蒋介石反目成仇,甚至还把他给软禁在西安。由此可见,张学良对于抗日这事儿是多么坚定。胡适对他的这些举动可真是看不惯,认为他是在自毁长城。为了这一点,胡适还多次对张学良进行批评,甚至言辞犀利地辱骂,觉得他的做法真是太过激了。
他对抗日的看法和大多数人可不太一样,在他眼里,只有跟日本和谐相处才是真正的和平。要是去抵抗日本,那才是真正的亡国之举。为此,他还发出了一些吓唬人的言论,这些话让很多学生难以接受,也和胡适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希望能改变胡适的看法。
胡适可不是这么想的,他觉得自己的观点没啥问题,还时不时地宣扬自己的思想,这让不少人觉得接受不了。宋子文也是其中一位,尽管那会儿他在国民党担任高官,心里大部分是想着自己的利益,听到胡适的那些言论时,还是好几次气得直接走了,根本没法耐心听下去。
这也成了不少人攻击他的原因,大家都知道东北的关键地位,他那番话真让人琢磨不透。所以即便到现在,还是有不少人崇拜他的某些新观点和想法,但大多数人对他以前的一些言论依然难以认可他的正面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