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一十八章 明朝史
[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关注我,带你解锁财富密码,开启好运buff!点赞关注,让你财运一路飙升,好运挡都挡不住![比心]
1622年,正值天启二年,努尔哈赤这位“东北王”可谓一心想要在辽东的土地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于是,他鼓动万千大军,扬帆起航,目标直指广宁城。明军在这场战役中遭遇了惨痛的失败,仿佛被一阵狂风吹散的落叶,狼狈撤回山海关,辽东的土地也随之沦陷。
广宁之战的余波荡漾至今,广宁巡抚王化贞和辽东经略熊廷弼这两位“英雄”也难逃被革职问罪的命运。天启皇帝朱由校在八月时,终于忍不住了,派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孙承宗,亲自前往辽东视察边防。他一到,便向皇帝上奏:“新任辽东经略王在晋,能力不足,臣自请前去督师。”这话一出,简直是给王在晋泼了一头冷水。
王在晋被任命为辽东经略后,和王象乾这位总督一合计,决定在山海关外的八里铺修筑新城墙,派出四万大军驻守。然而,王在晋的“高明”决策却遭到了兵备佥事袁崇焕的质疑。袁崇焕这位“敢言者”认为,若是退守山海关,关一破,京城就要岌岌可危,连忙上书给首辅叶向高。可惜,叶向高这位福建文官对北方的战局一无所知,根本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信件在层层传递中,终于落到了孙承宗手中。孙承宗这位辽东土生土长的将领,经历过多次战斗,早已对边防事务了如指掌。他虽在太子府任职,但心中始终挂念着辽东的安危。于是,他一到山海关,便开始了“走马观花”的考察,顺便找出写奏疏的人。
在与王在晋的对话中,孙承宗一连串的提问如同滔滔江水,直逼得王在晋面红耳赤。他问道:“新城修好后,旧城的兵马要移过来吗?”王在晋答:“要另设四万军队。”孙承宗冷笑:“那岂不是八里铺要有八万兵?新城能守,旧城何用?新城不能守,难道是让敌人进来,还是看着四万士卒去送死?”王在晋顿时哑口无言。
这场问答如同一场“智力游戏”,王在晋完全被问懵了。孙承宗心中明白,这位巡抚根本不是干军事的料。于是,他决定召集诸将商议防守对策,袁崇焕也被邀请参与。
袁崇焕提出了一个“高招”:在宁远驻扎五千兵力,以壮十三山的声势,派兵收复锦州。宁远离锦州不过两百里,若收复不成,至少可以退守。此时,阎鸣泰等人也纷纷提出各自的意见,但最终,孙承宗选择了袁崇焕的策略,并决心亲自镇守关门。
八月,孙承宗向天启帝上疏,提出两件事:第一,他自请为督师,灵活应变;第二,王在晋这个“草包”可以回家休息了。孙承宗上任后,迅速展开了一系列的军事改革:修城墙、筑炮台、招兵买马,训练士兵使用火器,提升明军的作战实力。
时光荏苒,转眼几年的时间过去,事实证明,孙承宗和袁崇焕的决策是明智的。1626年,袁崇焕在宁远死守,利用红夷大炮对抗后金军,后金军损失惨重,努尔哈赤更是中弹受伤,不久便病逝,后金军也随之撤退。
宁远大捷后,孙承宗与袁崇焕联手,派兵占据锦州、松山、杏山等地,修缮城防,宁远因此成为关外重镇,明廷开疆复土两百里,山海关的防守压力也大大减轻。
这场广宁之战虽以惨败告终,但却为明朝的边防奠定了新的基础。历史的长河中,孙承宗与袁崇焕这对“黄金搭档”成为了后人传颂的佳话,而王在晋的名字则渐渐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历史总是这样,给那些有智慧的人留下光辉的印记,而那些只会空谈的人,终究只能成为被历史遗忘的过客。[送自己一朵花]都看到这里了,点赞点关注吧[比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