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振龙引进番薯:挽救大明盛世康乾?

媛姐爱历史啊 2024-12-05 18:46:46

第一百零七章 明朝史

[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送自己一朵花]关注我,带你解锁财富密码,开启好运buff!点赞关注,让你财运一路飙升,好运挡都挡不住![比心]

在历史的长河中,偶然与必然交织成了一幅幅绚丽的画卷。1492年,哥伦布踏上美洲的土地,开启了一场跨越大洋的“文化大交流”,从此,生物、农作物、人种、文化、传染病甚至思想观念如潮水般涌入了人类的视野。而在这个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下,发生了一件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主人公正是我们的“菲律宾国宝”——甘薯。

故事的开头,时光回到1593年,农历五月下旬,陈振龙,这位来自明朝福建沿海的商人,经过七天七夜的海上漂泊,终于回到了故土。陈振龙今年已经五十岁,算得上是商海沉浮三十年的老手。他的生意并不大,却也让家里过上了小康生活。作为一个不走寻常路的走私商人,陈振龙的生意常常在灰色地带徘徊,然而,他的眼光却如同鹰隼般锐利,总能捕捉到那些稍纵即逝的商机。

在吕宋岛的某一天,陈振龙被一种陌生的植物所吸引。这种植物可谓是天生的“适应者”,无论是贫瘠的山野还是湿润的土地,它都能茁壮成长。经过一番打听,陈振龙得知这便是当地土著的主食——甘薯。听说西班牙人对这玩意儿虎视眈眈,甚至禁止外传,陈振龙心中暗自窃喜,心想:“这可是个发财的机会!”

于是,他决定冒险一试,带回这位“菲律宾国宝”。但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西班牙的殖民政府可不是吃素的。陈振龙尝试了多种方式,甚至一度把甘薯藤藏在藤篮里,结果被识破,差点进了监狱。经过几番折腾,他终于想到了一个绝妙的主意:把藤蔓绞在缆绳里,再涂上一层泥巴,成功混过了港口的关卡。就这样,甘薯顺利回到了陈振龙的故乡。

回到福建后,陈振龙迫不及待地向儿子陈经纶报告了此事,并向福建巡抚金学曾献上了甘薯的种植方法和《献蕃薯禀贴》。恰逢那年闽浙地区大旱,金学曾对此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命令父子俩先行试种。于是,陈氏父子在自家门口的纱帽池边,开始了他们的甘薯实验。四个月后,翻开土壤的那一刻,陈振龙喜出望外,甘薯的丰收让他感到无比欣慰,称其“字母相连,小者如臂,大者如拳,味同梨枣,食同充饥”。

从此,甘薯在大陆生根发芽,成为了当地百姓的救命粮。尽管甘薯的味道与传统五谷相比稍显逊色,但在饥荒的年代,它却是无数人生命的保障。后人为了纪念陈振龙父子的功绩,在福州乌石山建立了“先薯祠”。

在甘薯的背后,实际上还有一个更大的故事。随着西班牙人的到来,近30种美洲作物如玉米、马铃薯、花生等也纷纷传入中国。然而,甘薯作为新兴作物,在推广过程中却遇到了不少困难。普通农民对这种新玩意儿并不买账,土地在他们心中是命根子,谁会在安稳的日子里去尝试种这种“口味不佳”的作物呢?

然而,随着中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尤其是在康乾盛世时期,甘薯、玉米等高产作物逐渐进入了人们的视野。1785年,乾隆皇帝得知福建的甘薯可以充饥、耐寒,便下令推广。这时,甘薯已然成为了生存的保障,为国家的稳定与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持。

甘薯的引进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农作物传播,它更是历史洪流中的一颗璀璨明珠。它在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无数人的生命,为清朝康乾盛世的人口大爆炸奠定了基础。历史总是这样充满戏剧性,正是这些看似平常的事物,才构成了我们今天的生活。

所以,当我们在享用美味的甘薯时,不妨想想这背后的故事。它不仅仅是一种食物,更是一段历史,一段关于勇气与智慧的传奇。让我们铭记这位“菲律宾国宝”的光辉历程,向那些敢于冒险、勇于探索的先辈们致敬![送自己一朵花]都看到这里了,点赞点关注[比心]​​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