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名将王明贵在抗战期间立下赫赫战功。他与金日成结下深厚革命友谊,然而在金日成访华时,王明贵突然冲出人群搂住金日成的脖子时,这一举动让在场的周总理颇为不悦。他严肃地提醒王明贵,眼前的金日成已经不再是当年的战场同袍,而是一国之主。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王明贵
1910年王明贵出生在吉林省伊通县,尽管他只有短短两年的私塾学习经历,家庭贫困迫使他早早辍学,从10岁起就开始下地帮助家里耕作。在那个年纪,王明贵就深刻体会到了封建社会的苛捐杂税和地主的剥削。
1931年为了摆脱持续的贫穷和剥削,王明贵与父亲前往黑龙江省汤原县的格金河淘金,试图改善他们的生活,在那里他们意识到农民的贫困不仅由封建制度造成,更有日本帝国主义的残酷压迫。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地区的局势急转直下,各地抗日小分队四处宣传抗日救国的理念。1932年5月,当日本侵略者将触手伸向汤原县时,汤原人民爆发起义。王明贵毅然加入了抗日行列,投身于抵抗外敌的斗争中。

日本关东军士兵
1934年带着对国家和家庭的深切仇恨,王明贵加入了东北人民革命军,这是一支抗日的武装力量,当时由杨靖宇领导。在残酷的战场上,他表现出了卓越的勇气和坚韧不拔的精神。
在一次战斗中王明贵不幸被子弹击中腿部。在医疗条件极为简陋的前线,连基本的医疗设备都无从谈起。面对这种情况,王明贵毫不畏惧,决定自行处理伤口。他借来剃头刀,将腿绑在木凳上,不使用任何麻醉剂,勇敢地割开伤口,用钳子将子弹取出。这种坚毅和勇敢的行为赢得了战友们的无限敬佩。
1936年,王明贵的英勇表现引起了上级的注意,决定将他送往“东北抗日联军政治军事学校”深造,以提升他的文化知识和军事理论。在那里王明贵不仅学习了毛主席和朱德的高超游击战术,还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从而提高了他的阶级觉悟和政治理解。

蒋介石
一个多月后经徐光海等人推荐,王明贵荣幸地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11月,他从学校毕业后,因其优秀的战斗记录被任命为抗联六军三师八团团长。在东北恶劣的自然环境和严峻的战斗条件下,王明贵坚持以顽强的意志和机智的战术指导战斗。他曾在“一颗松战斗”中,利用夜色和敌人的疲惫,成功发动了夜袭,缴获了大量战马和粮草,将步兵部分转变为机动灵活的骑兵部队。
1940年东北的抗日战争正处于最艰难的时刻。日本帝国主义为了巩固其占领地位,对中国人民进行了更加残酷的镇压,同时调动了大量兵力,对东北抗日联军展开了疯狂的“讨伐”。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东北抗联第三路军指挥部审时度势,决定采取游击战术,等待时机成熟,一举攻克嫩江平原的重镇——克山县。克山县被日本人指定为“满洲国”的“模范县”,日军在此地部署重兵,城镇防御工事坚固,人手多达一千多名士兵,围墙、电网和炮台四处林立。然而王明贵将军所率领的部队仅有120名战士,兵力之间的悬殊对比鲜明。

东北抗日武装雕像
面对这种情况,王明贵将军采用了诱敌深入的策略。在进攻克山前一个月,他频繁派遣小队对敌军的小规模据点发动突袭,迷惑了日军的判断,使得日军调出大量兵力进行反击。
正是利用了敌人的这一失误,王明贵将军计划了一次大胆的城市渗透行动。在详尽的筹备之后,他带领部队伪装成伪军,深入敌后,突袭了毫无戒备的克山。这次行动,尽管敌我力量悬殊,我军仅有一名司务长壮烈牺牲,三人轻伤,但是敌方却遭受了巨大的打击。
日本守备队遭到了重创,包括一名日本警察在内的多名日军士兵和伪警察被击毙或重伤。战斗中还俘虏了100多名伪军士兵,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弹药,包括迫击炮和步枪,并解救了300多名被关押的抗日人员,其中超过100人加入了抗日联军。

东北抗联将士们简笔画
1941年的另一场战役中,王明贵与日军锹田讨伐队发生激烈冲突。在人数远多于我军的敌军压力下,他不得不率领仅存的二十几骑士兵边战边退至黑龙江边。此时,王明贵所处的情况极其危险,日军以为已将他们围困成易于捕捉的目标。
但在绝境中,王明贵并未放弃,反而组织了一次决死的反击。他率领着残部冲向日军讨伐队的指挥中心,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在这场近乎自杀的攻击中,雪地和骑兵的机动性让日军陷入了被动。战斗中尽管我军损失惨重,战死13人,幸存者多数负伤,但日军亦损失惨重,三名指挥官被击毙,多名士兵伤亡。
在1945年8月,随着苏联对日本的宣战,苏联军队的远东第二方面军中,包括88旅在内的多支部队奔赴东北参与战斗。为了展示对中方的支持,苏联决定在每个有苏军驻守的城市中,允许88旅委派一名官员担任该城市的卫戍副司令。王明贵将军因此被委任为齐齐哈尔的卫戍副司令。

日本投降
在任期间王明贵加强了对潜在敌对势力的清剿,还着手组织和训练地方武装力量,这些措施大大加强了该地区的安全和稳定,为未来人民解放军的顺利接管奠定了基础。
同年底,一支由老人、妇女和儿童组成的日本开拓团,在关东军征召了所有适龄男性后,孤苦无助地来到已被解放的齐齐哈尔。这群无依无靠的平民在苏联军队的无序掠夺中失去了所有生活资料,面对严寒的冬日,生存已成巨大挑战。
当两名日本和尚带领着开拓团向驻扎在齐齐哈尔的军队寻求帮助时,遭到了苏军的冷漠与嘲讽。88旅的士兵们对于日本人的求援也是愤怒难平,他们中的许多人在长年累月的战斗中积累了深重的仇恨。

然而王明贵在面对这些无辜受难者时,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慈悲与人道。他指示部队为开拓团提供食物和保暖的棉衣,并感叹道:“无辜的老人、女人和孩子们并没有犯罪,愿他们能安心回家,重新过上平静的生活。”
开拓团的成员们被王明贵的举动深深触动,他们感到难以置信,曾经的令人恐惧的敌对将领现在竟成为了他们的救星。为了表达对王明贵深刻的感激之情,他们在领取的棉衣上缝制了他的名字,视为永久的纪念和感恩。
1950年朝鲜战争如火如荼地爆发了。朝鲜人民军凭借着兵力上的优势,一路势如破竹,仅用了短短三天时间就攻占了韩国政治中心汉城。胜利的喜悦让整个朝鲜民族都沉浸在即将统一的狂欢之中。然而美国的武力干预却如同晴天霹雳,让金日成瞬间丧失了战场主动权。原本手握的10个步兵师也在激烈的战斗中损耗殆尽。

在绝望之际,金日成想起了那个曾经给予他无数帮助和支持的友邻——中国。他在东北大地上生活了几十年,那份深厚的情谊早已融入了他的血脉之中。于是,他向中国发出了求助的呼声。
而中国这个一直秉持着国际主义精神的国家,毅然决然地派出了百万志愿军前往朝鲜战场。历经三年的浴血奋战,牺牲了36万英勇的战士,最终帮助朝鲜人民重新迎来了和平的曙光。
对于中国的巨大付出,金日成和朝鲜人民铭记于心。金日成本人也由衷地希望能够前往中国访问,亲自表达感激之情。1953年11月,《朝鲜停战协议》签署后不久,金日成便迫不及待地赶到了北京。中央领导们对此次访问极为重视,周恩来、彭德怀亲自前往车站迎接,金日成更是在中南海受到了毛主席的亲切接见。
王明贵将军性情豪爽,待人以诚,这是众所周知的优点,金日成作为他的老战友,自然也是深知这一点,并且十分欣赏。后来,金日成在访华之际,还特意送了两车皮的苹果给这位性情中人的老朋友,以表心意。

那次接待一国元首的场合,王明贵的直爽性情却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当金日成出现在众人面前时,王明贵激动之余,完全忘记了外交场合的庄重与规矩,他像当年在抗联时一样,上前紧紧搂住了金日成的肩膀,仿佛又回到了那个并肩作战的岁月。
这一幕,让在场的周总理眉头紧锁。事后,周总理严肃地找到了王明贵,语重心长地说道:“老王啊,你可不是当年的抗联营长了,现在的他,已经是一国之元首,你这样随性的行为,实在是不妥啊。以后在这样的场合,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王明贵听了周总理的话,心中顿时感到一阵愧疚。他深知自己的做法确实有些欠妥,便坦率地向周总理承认了错误,并表示以后一定注意自己的言行,绝不再给国家添麻烦。

周总理
1958年周总理在访问朝鲜时,特意前往平壤市牡丹峰,参观了朝鲜解放纪念馆。在纪念馆前,周总理深情地题下了这样一行字:“为反对帝国主义斗争胜利,朝鲜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朝中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万古长存!”
有人认为王明贵将军在金日成访华之际,因一时激动而搂其脖子,便妄断老将军为粗莽之人,这实在是天大的误会!实际上王明贵将军不光是一位勇猛的战将,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智者。
他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这得益于他早年的学习经历;而在苏联留学期间,他又精通了俄语,成为了那个时代少有的掌握两门外语的杰出人才。这样的语言天赋,即便他不去从军,投身外交领域,也定能大放异彩。

周总理
中央领导对王明贵的才华早有耳闻,建国之初,便有意安排他前往南方担任要职。然而王明贵却心系东北,那片他战斗过、流血过的黑土地。他坚决要求回到东北,上级拗不过他,便任命他为骑兵师师长,并委以重任,让他着手组建我国第一支骑兵军。
王明贵深知责任重大,他亲自考察地形,深入了解实际情况。经过深思熟虑后,他向上级提出了一个大胆的建议:“辽宁和吉林两省,地形多以平原和山地为主,缺少广阔的草原,不太适合大规模骑兵作战。尤其是要养活一万多名骑兵和近万匹军马,给养问题实在难以解决。因此,我认为每个步兵师保留一个骑兵团就足够了。”
上级领导听取了他的建议,最终采纳了他的方案。这一决定,不仅体现了王明贵的实事求是精神,也彰显了他对军事战略的独到见解。

有人笑他因此失去了升官的机会,从师长“降”为了负责具体事务的指挥官。但王明贵却淡然一笑,严肃地说:“为了战争的胜利,为了国家的利益,我们必须从实际出发,不能纠结于个人的得失。我王明贵,从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打仗的!”
后来王明贵担任了黑龙江军区司令员,并被授予少将军衔。他选择留在东北正是因为那里埋葬着他患难与共的战友。每当想起那些为了抗日事业英勇献身的战友,王明贵的心中就充满了悲痛和敬意。他常常对儿子说:“我是替他们活着,要替他们看看这个新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