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光法师|欲为真佛,须先从能为真儒始
净土十三祖
66、复汪梦松居士书 (第二部分)
【原文】
欲为真佛,须先从能为真儒始。若于正心诚意,克己复礼,主敬存诚,孝友弟恭等,不能操持敦笃。则根基不固,何以学佛。选忠臣于孝子之门,岂有行悖儒宗,而能担荷如来家业,上续慧命,下化众生乎。
【白话文】
想要成为真正的佛门弟子,必须先从能够成为真正的儒家学子做起。如果在儒家所要求的,心术必须端正,意念保持真诚,能自我约束而使言行合乎道德规范,以及主重诚敬,孝顺长辈,兄弟间互爱互敬等方面,不能保持朴实认真的话,那做人的根基还不扎实,怎么能修学佛法呢?历来的大忠臣都是大孝子,哪有在行为上违背儒家要求的人,反倒成为担当弘扬佛法普度众生这种重大责任,而又既能保持佛法的长久存在,还能帮助一切众生出离苦海的人了呢?
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世出世间,无一法不在范围之中。世之拘墟○6 者,每以出家为悖伦理。遂不体究,反加谤毁。因噎废食○7 ,自丧性命。实可哀怜。若能放开眼界,方知佛法流布中外。二千年来,其道盛行。经几多圣君贤相,杰士伟人,为之护持传布者,固自有非凡情所测之真道在也。纵有一二拘墟之儒辟之,暴恶之君毁之。究属只手遮日,仰面唾天。适自形其少知少见,妄作妄为之过咎耳。于佛究何损哉。
佛法从大的方面来讲,没有任何东西不能包含,从小的方面来讲,也没有任何细节不能表现,世间法、出世间法,没有一法不在佛法的范围之中。世间那些见闻狭隘的人,只认为出家与伦理观念相冲突。于是对佛法不加以认真研究,相反的进行谤毁,这就等于因为吃饭噎着了就索性不吃饭了,这种自己糟蹋生命的做法实在可怜。如果能把眼界放开一点,才会知道佛法在中外流传二千多年来,佛教的思想和形态得以盛行,能得到许多国家的有德元首和领导人,以及社会上杰出的知识分子和极有影响的相关人物,对佛法积极护持与传布,其中的主要原因,实在是佛法本身具备了不是我们凡夫情见所能猜测的真实的道理所在。即便是有少数几位见闻狭隘的儒家后人批判佛教,以及暴恶的国君毁灭佛教,而最终只不过一手遮天,对天喷唾而已,这正好暴露了他们的少知少见和胡作非为的罪过。这究竟能对佛法造成多大的伤害呢?
又有外彰辟拨之名,内取修证之实。由宋以来,凡儒门大宗,莫不皆然。光所谓诚意正心,由此致有欠缺者,实属决定论也。阁下宿根深厚,故能于厌中企求其真,不以光不肖○8 而求其入阶。然光学喻如蚊虫饮于大海,只知饱腹,不测深广。
还有一种人,在表面上挂着批判佛教和排斥佛教的招牌,而实际上用佛教的理论,充实自己的学术。这种情形从宋朝以后,凡是儒家的宗师,没有一个不是如此。我认为,这些人本身对于儒家的诚意正心,造成的欠缺后果,实在属于不可避免的问题了。你过去世所种的善根很不一般,所以能够在排斥的当下,希望得到佛法的真谛,也并不因为我没有什么才能而嫌弃,反而向我请教学佛的正确途径。不过我所学的只是像蚊虫在大海中喝到的那一点点而已,只知道自己吃饱,而不能衡量大海的深广。
(未完待续)
【注释】
○6 【拘墟】比喻孤处一隅,见闻狭隘。语本《庄子·秋水》:“井鼃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7 【因噎废食】《吕氏春秋·荡兵》:“夫有以饐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饐,同“ 噎 ”。后以“因噎废食”比喻受过挫折以后,连该做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8 【不肖】谓子不似父。这里是自谦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