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迹生尘案,牛羊暮下来。
虎哺坐空谷,兔月向窗开。
龙隰远青翠,蛇柳近徘徊。
马兰方远摘,羊负始春栽。
猴栗羞芳果,鸡砧引清杯。
狗其怀物外,猪蠡窅悠哉。
“生肖”又名“属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
十二生肖指的就是:“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这十二种动物。
在我国灿烂的文化历史长河之中,生肖作为悠久的民俗文化符号,留下了大量描绘生肖形象和象征意义的诗歌、春联、绘画、书画和民间工艺作品,可谓是中华文化之瑰宝。
那么十二生肖是如何衍生出来的呢?接下来笔者就与大家一起聊聊十二生肖的来由。
01 十二生肖与古代纪年法古代纪年方法对于十二生肖的诞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密不可分。
众所周知,古时候,我国采用的是源自远古时期人们对天象的观测而总结出来的天干地支纪年法。所谓“天干”指的就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而“地支”指的就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这10个天干和12个地支相互组合,就形成了60个基本单位,所以,就有了每60年为一轮回的说法,其中每12年地支会轮回一次。
因为这些知识比较难以记忆和整理,所以我国智慧的古人们为了方便记忆、就灵机一动,采用了十二种动物来代表十二地支,更人们更形象化的记忆。于是就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这一套流传的生肖纪年法。
02 十二生肖与排序可能很多小伙伴会比较好奇,十二生肖为什么要按照这种顺序排序呢?老鼠为什么会排在老虎前面呢?其实关于这个问题民间也流传着很多故事,但是较为科学的解释还是与这十二种动物的活动时间有关。
比如:夜里11点到凌晨1点是一天的第一个时辰,称为子时,这时候的老鼠最为活跃,因此老鼠就被认为和地支中的“子”相配,称为了“子鼠”;
以此类推,凌晨1点至3点为“丑时”,牛习惯夜间吃草;
凌晨3点至5点为“寅时”,是老虎四处游荡觅食,最为凶猛的时候;
凌晨5点至7点是“卯时”,这会天刚亮,兔子开始外出觅食带有露水的青草;
上午7点到9点为“辰时”,正是传说中神龙降雨的时辰;
9点至11点为“巳时”,地面上的蛇开始活跃;
上午11点至下午1点为“午时”,这时烈日当头,马儿的性子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火烈;
下午1点至3点为“未时”,这是最适合羊吃草的时辰;
下午3点至5点为“申时”,天气转凉,猴子们开始活跃起来;
傍晚5点至7点为“酉时”,夜幕降临,在外活动一天的鸡开始归巢;
晚上7点至9点为“戌时”,这时就到了狗看家护院的时候;
晚上9点至11点为“亥时”,这是一天中的最后一个时辰,此时万籁俱寂,猪也正在酣睡中。
结语:十二生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历史的发展,十二生肖的文化元素已经在每一位国人心中根深蒂固,人们也编织出了许许多多的生肖传说,各式各样的生肖习俗,广泛流传,也一直延续到现在。
所谓生活,一半烟火,一半清欢。我是文食肆,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欢迎转发及关注!